八卦太极拳在健身、治病、养生等方面,有一整套 系统的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八卦太极拳具有健 身、治病、养生等之功效。健身功效苏轼,号东坡。他不仅是我国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一个积极从事健身研究, 深得养生之道的专家。他针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窥视中原的状况,觉得应该 大力增强国民体质,他在《策问》中写道:“夫当今生民 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主张大家都 锻炼身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苏轼认为:风霜 雨露、寒暑之变均可能引起人的疾病,但是象农民等劳动 人民一年四季在野外操作,肌体适应了,就能经风雨而依 然强健。所以他提出“是故养生者,使能逸而能劳气苏轼每日凌晨即醒,披衣坐于床上,他先面对东南 方背风处,叩齿二十一下,然后两手自然呈松动的握拳 状,开始调整呼吸入静。这时,要用意念配合诱导,使进入体内的空气平缓而均匀。尔后全神贯注地“内视”, 仿佛看到自己五脏六腑的不同颜色;如肺白、肝青、脾 黄、心红、肾黑。继而想象自己的心脏如熊熊烈火燃烧, 将肚腹照行通体透明。紧接着将气沉入丹田。以上过程 均在吸气中完成。此后将内气徐徐吐出,接近吐完时,用 舌头搅拌口腔,令生津液,最后用力将津液咽下,用意 念送至丹田。苏轼的调息方法虽然看来似乎玄妙,但可以确定, 呼吸是他气功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用现代科学的观点 来看,这种练习可以改表浅为深长的呼吸,扩大肺活量, 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按摩内脏器官,帮助消化吸 收,最后练成“丹田呼吸”,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 的目的。调息后,苏轼紧接着进行保健按摩。他先用两手搓 擦左右脚掌心及腰腹部,使之微微发热;然后再用手抚 摩眼、面、耳、颈等部位,也令其血脉通畅后发热;最 后在鼻梁两侧处适度按揉五至七次后,用手指叉开梳头 百余下。全部按摩只需柔和地触及体表,使身体轻微出 汗,气息喘促。一切完毕,躺下一觉醒至天明。苏轼的这种全身性的保健按摩,是与呼吸吐纳术紧 密配合的,辅之以意念活动,有疏导经络、调合血气、促 进新陈代谢的效果。他的养生之道确是一种积极有效的 健身方法。孙思邈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科学家,他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被 后世尊为“药王气孙思邈明确指出运动是有效的健身之术,认为“养 生之道、常欲小旁.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二并进一 步具体规定为:“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 听。”并提出莫强举重,莫跳踉等,认为这些“皆损寿命, 若能不犯者,则行长生也”。在具体方法上孙思邈更不厌其详,认为锻炼方法应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主动被动结合,以主动为主,坚 持锻炼,“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 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气并介绍了很多行之有 效的吐纳导引方法。孙思邈在强身之术上强调调气吐纳 和按摩,认为这是防病的主要条件。孙思邈强调锻炼必持之以恒,坚持锻炼,适度锻炼。 主张“鸡鸣时起,就卧中导引二要求于“四时气候和畅 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 为佳。量烽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已气一再强调“不可 过度气还说:“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 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以“流水不腐,户 枢不素”的理论为指导,强调锻炼须“一日勿住,不行 安于其处以生壅滞二不要以平素身体尚健便忽视天天的 锻炼活动。孙思邈对运动锻炼十分重视,主张各种运动形式并 举,又要求必须适度。他警告说:“养生之道,无作振戏, 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气认为能如此者,可无病长 寿。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延年益寿,不顾自己的 身体状况,强作体力不能承受的过量劳动,常有因此暴 发疾病而死亡者,说明孙思邈这一告诫是十分重要的。 孙思邈指出在个人卫生活动及早餐后,稍事休息便应 “入静烧香静念,不服气者亦可念育,洗雪心源”。这里 又强调了运动后的入静,经过运动便可进入练气过程。 可见,孙思邈强调动静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必须根 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而确定。这对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和心脏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 都有良好的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身 心舒适,精神焕发。治病功效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不畅就要 生病。八卦太极拳可以促进体内经络疏通,气血济流畅, 得利于得新陈代谢和提高各器管与系统的机能,从而增 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八卦太极拳 的呼吸均匀深长,利于吐故纳新,且使横隔肌随之上下 运动,加之腰身转换,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 别是练拳要求肌肉关节放松,思想宁静,能够使大脑皮 层得到很好的休息,消除紧张状态。所有这些,都能起 到治病防病作用。国内外长期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太 极拳对各种慢性病都有显著疗效。如高血压,低血压,冠 心病,神经衰弱,胃下垂,胃溃疡,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内脏下垂、肠粘连、糖尿病、肺 结核、肝硬化、脂肪肝、气管炎、支气管嵯喘、神经衰 弱、遗精、遗尿、痔疮、肥胖症、关节炎、腰肌劳损、十 二指肠溃疡以至于癌症患者,都有练拳取得疗效的典型 事例。充分说明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疗疾保健运动, 是治本又治标的良好方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体弱 多病,羸弱不堪,甚至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患者得到康复,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的药物治疗。上海同济大学对363位慢性病患者的锻炼效果进行 了调查分析,发现经过二个月至二年以上的锻炼,其中 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参加锻炼的80位病休人员 中,有60位恢复了正常工作。上海虹口区体委对参加太 极拳训练班69位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平均病假率 下降82%。太极拳运动对儿童少年同样有显著的治疗效 果。上海静安区卫生防疫站等单位让患有先天、风湿性 心脏病及早搏、心律不齐、II级以上收缩期杂音等器质 性或功能性心脏病的22名小学生,每天练半小时太极 拳,经过一年半时间的随访观察发现:在心功能,代偿 能力,心电图及外表体征上都有显著进步。这些小学生 的平均病假率减少了 75.6%0太极拳健身治病的作用,越 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太极拳是由各种圆弧状的动作所组成的,运动过程 中强调“全身意在精神”,而不注重肌肉“力”的表现。 采取用意不用力的肌肉运动方式,特别强调一个“静” 字。它有几重含义:一是“净静”,要求整个运动过程中 摒除一切杂念,做到意守丹田,思想高度集中,二是“神 舒体静”,要求精神松逸,沉定自若。三是“以静御动”, 也就是说通过意识调节,使脑细胞处在较低的兴奋状态 下发放冲动。四是“虽动犹静二即以劲如抽丝式的肌肉 活动,配合以深静匀细的呼吸。由于具有上述的这些特点,使太极拳运动能对人体, 特别是对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十分有效的影响。 又因为太极拳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可以使肌肉 活动的向心冲动大大减弱,加上运动过程又有“守中气, 绝杂念,含目光,凝耳韵”等要求,外界对大脑的干扰 可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大部分脑细胞处于抑制而进入相 对的休息状态,而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又相对地保 持在适度的兴奋状态。这样脑细胞所需要的氧、血糖、磷 脂等营养物质,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不少人练太极拳 后,感到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这正是脑细胞通过超量 代偿补充,使机能活动性获得改善的结果。上海同济大 学对坚持一定时间太极拳锻炼的493拉慢性病患者进行 调查,发现他们的精神,体力、睡眠,食欲各方面都有 改善。上海虹口区就太极拳锻炼对治疗失眠症效果的调 查同样证明,通过三个月以上的锻炼,好转率达84.2%0 这些都证明,太极拳运动确实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起到良好影响。生理学家指出,任何疾病的出现都和破坏大脑神经 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关。而太极拳运动能够治疗多种慢性 病的最本质的原因,也就在于能使某些受到异常刺激而 造成病理损伤的神经细胞,在抑制环境中,有可能恢复 能量代偿能力,最终使功能达到复苏。大量复苏的脑细 胞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果,又可以恢复中枢神经系统 各机能单位之间的“神经应力”的平衡关系。正是这种 神经力量的平衡关系,保证了机体的健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从太极拳锻炼能治疗高血压 症得到证明,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心血管机能紊乱,发 生高血压症,尽管人体高血压的起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在高血压发病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协同基层单位,用了 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专门对61位高血压患者采用分组 对比的方法观察,结果发现,采用太极拳锻炼并辅以药 物治疗的甲组,降压疗效达43%,而单纯采用药物治疗 的乙组仅为8%,而且还出现17%的恶化现象。从异常心 电图改善方面看,甲组达83%,乙组只占20%,而且恶 化率占到40%。上海虹口区体委对参加太极拳锻炼的14 位高血压患者的调查中发现,通过三年以上的锻炼,有 8人血压完全恢复正常,4人有明显好转,2人观察不出 效果,有效治疗率达85.7%。可见太极拳运动对神经调 节机能的改善,有着十分明显的效用。
浏览3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