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 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要 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人”指“理人”和 “行人”。理人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 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 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 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人为具体“四行”:报怨行、 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此四行属于修行过程中的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 心源。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切 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 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 “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 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

“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 出了定慧等学的宗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 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 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 息。至此禅宗思想已经发展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荷泽神会、 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怀让住古南岳天柱山, 创南岳系,南岳下数传形成伪仰、临济两宗。青原住江西吉安, 创青原系,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 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怀让弟 子道一(709年-788年)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 洪州禅。另有神会居洛阳荷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唐玄 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 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晚唐至 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 宗派更多,但是其思想核心基本一致,故有“一花开五叶,结果 自然成”之说。

禅宗思想的发展

曹洞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年-790年)一系传至洞 山良价,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840年-901年)师徒 共创曹洞宗,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 寂在像章洞山(今江西宜丰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 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 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 洞宗”。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曹洞宗以自忘来 完成自我的实现,其教法“五位群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 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临济宗。怀海弟子黄聚希运禅师住持宜丰的黄聚山寺(今江 西境内)时初露端倪,希运门人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 河北镇州(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后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 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 杨岐派。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提出“三玄”(三 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 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伪仰宗。百丈怀海门下伪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814 年-890年)创立于湖南宁乡伪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 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伪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
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的“理 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 成佛。伪山在得意妄言这一点上跟庄子完全相同。云门宗。师备同门文堰创立。因文堰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 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 一面又回返人间,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 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 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年-908年) 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年-958年),文益住金陵清凉寺 创立法眼宗。南唐中主李憬赐溢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法 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提出“理 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可以用“对 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来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宋代临济宗慧南(1002年-1069年)创立,因其 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 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宋代中又分出方会(992年-1049年),因住杨岐山(在 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后由大慧宗果光大,传授话头禅法, 大行于世。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璧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 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的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 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揭颂行世。后来 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豉”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 的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宋元以后, 禅宗仍广泛流传。诸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禅净合 流形势大成,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 《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 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 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在 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 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 三种情况:一、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二、为争夺法统, 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 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三、清帝雍正撰 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 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

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 弩之末,不穿鲁缩。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 寺院。

(三)禅宗与少林武术的神奇结合

在很多人看来,少林武术就是与别人争斗的技击技术,专门 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如果这么看少林武术就太过于片 面了。少林武术不仅仅是简单、杂乱的历史技击经验的堆积,而 是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而存在的,其中上面提到的“禅”便 是其武术的精髓,这也是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最重要的原因。

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 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 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成为能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 佛教文化体系,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禅宗对少林武术心意的影响

禅学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而后性静,神清,气 爽而力足。以达明于法而不拘于法,它包含了人生道路上很多有 益的哲理。所以,以意为法,求功于宗法形迹之外,使心理上有 大无畏之精神,心灵上净化解脱于尘海世俗之中,即有“了解人 间生死念,便觉当前火自凉”的良好心态。碰到什么样的事情, 什么样的人物,即使到生死关头,也能无牵无挂,泰然处之,洒 脱以解。总之,有禅的无法,无我,无众生,了却生死关头,而 万念尽空,而后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的精神信念,做强大的心理
支柱。在大敌当前时,才能面目不致改变,手足不至失措,神魂 不至失舍,心不为之动摇。再加以纯熟的少林武术,禅武相融, 任何强大的对手岂有不克之理。即为在静中求动,以禅人武。

浏览3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