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观看一场精彩的国际足球赛,恐怕不足为奇;在潇潇细雨中 观看推手比赛,却有点稀罕了。河南省温县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那里的人也大都爱太极。 有一年河南省太极推手比赛在那里举行,每天晚上要比到午夜,而观 众却迟迟不散,其中有不少年轻夫妇宁愿让孩子在怀里酣睡,也不忍 离去。难怪决赛那天的票子早就抢购一空。河南全省共16个市、地 代表队,唯独温县以县的名义参加。比赛结束时,他们的奖品堆满了 一地,竟包揽了百分之七十的冠军。温县“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 之子王毛,身体结实,却还带着一脸稚气,对手是郑州市的小伙子,强 悍而力勇,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王以机智和巧力,连连把那小伙子 旋翻了几个跟斗,以显著的优势战胜了对方。更令人注目的是女子推手比赛,共有14位巾帼较技。一位来自 溪河市的姑娘马凤珍,据说几年前是一个患有恶性贫血的“豆芽姑 娘”,面黄肌瘦。如今不仅练拳,竟也有推手的本领,获取了 60公斤 以下级的第二名。她那红润的脸色和奕奕的神采,证明了太极运动 的功效。另一位叫蒋卫萍的洛阳姑娘,人高马大,雨天地滑,膝盖碰 在地上受了伤,她忍痛坚持,当第二次触地时,竟痛得晕了过去;然而 待她苏醒过来后,又一次登场对垒。女子竟有这般顽强的毅力,人们 都禁不住为之拍手了。比赛中令人感觉美中不足的是仍不乏“顶牛”现象。开始尽管也 捋来搠去地推土机一般将对方拱出圈外,后来便是两人扭作一团,形 同角力。既说不上“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更谈不上“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了。由此,我想到公园里常见师徒推手表演,好似拨弄 玩偶一般,甚至手还未到,徒弟便触电似的弹出几丈远,明白人一看便 知是逢场作戏。遗憾的是,个别名家里手竟也以此“妙技”惑众。如确 有些神力,届时出现在推手赛场上,教训一下那些好顶牛硬挤的大力 士该有多好。说实在的,好端端的武术时常被人弄得过于玄虚了。诚然,太极推手不失为武术中的珍品,技艺深奥,又不易伤人。 它刚柔虚实变幻,“听劲”、“试力”灵敏,确有妙道。据闻,当代陈式太 极拳传人陈小旺,曾接待了一批擅长空手道的美国客人,当其中两位 反锁住小旺的双臂时,竟被他一个弹抖劲,将两位壮汉弹得各奔东西。 这正是太极中所说的“柔里有刚攻不破”,“力在惊弹步螺旋”。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体委因地制宜地对陈式太极的推手规划作 了新的探索,他们把赛圈的直径增大了一米,采用进上退一的活步,提 高了施展技艺的灵活性;又规定在何处中断,则在何处重新开始,弥补 了圈大带来的取胜困难。同时他们边赛边总结,提出不允许插进两肋 或搂抱对方。这些,与前一种推手相比,减少了不少顶牛现象。最近有人撰文建议在中小学中开展推手,我认为莫如先让大学 生们先推起来更好,再逐步推向中学或小学。愿更多的人学会推手,继承传统,破除迷信;也愿推手规则改得 更好,有助于推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独“顶牛”何不见“拨千斤”太极推手小议太极推手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的对抗性运动, 技艺是很妙的,有人说它是练太极者的高级阶段。近年来,推手逐步 开展了竞技比赛,令人欣喜,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在近来的比赛中却较多地出现了“顶牛”现象。据统计最多 的一对中竟出现了 36次。这样就很难使人们欣赏到太极推手那种 虚实走化、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精彩技艺,至于“引进落空”、“四两 拨千斤”的上乘功夫就更难以见到了。《打手歌》中道:“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 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很显然, 要施展推手的妙技,双方都须认真地搠捋挤按,决不能象征性地打上 两圈。更重要的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比赛中求胜心切,难免出 现硬顶硬推的僵持局面。歌诀不是讲“避人攻守要采捌,力在惊弹步 螺旋”吗?死顶硬推有何妙不可言,即使获胜,也至多是强力的表现。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运动员,竞技对抗,谁不想取胜!规 则中有空可钻,又有谁爱吃眼前亏呢?因此,竞赛规则尚需再作完善。平日推手,可以相互切磋地玩味 技艺,与竞技场上的比赛毕竟不是一回事。这里我却想起另一桩事来。在公园、绿化地带常见一师傅与其 徒弟推手,如同拨弄玩偶一般,愈是观看的人多,技艺就愈“神奇”,甚 至手未触身已是几个跟斗或跌出数丈之外。我想,真若有这般神奇 的功夫何不到竞技场上显显技艺,也好让那些擅长“顶牛”的大力士 无施力处而甘拜下风,遗憾的是这些“真人”终也不肯“露相”。太极推手在力学上的运用技巧,刚柔虚实的奥妙变化,“听劲”、 “试力”的反应能力锻炼等方面,很有独到之处,但我们历来主张提高 民族自信心,却不主张故弄玄虚、自欺欺人。因为那样,不仅不利于推 手的科学化,也不利于推向世界,长此的结果只能是毁了太极推手。我的思索与期盼第二十五届奥运会期间,我正在大阪教学。那时节,除了上课、 备课,空余时间我几乎都用来看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和平、友谊、胜 利、失败,令人激荡。但是,我总也摆脱不了一种萦绕心头的思索;武 术的命运,武术的抉择,武术的前景。中国武术从历史长河中行驶过来,历经曲折、坎坷、风浪。新中 国成立后,开始展示它的华光,而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之后,它 的目标又驶向世界的海洋。这些年来,武术开始在世界各地生根、开 花,武术人是那么的繁忙,竞赛频频,交往不断,在第十一届亚运会 上,第一次踏上了赛场,夙愿成为现实。今后怎么样,它能不能走进世界奥运会?我想,只要我们信念不 变,踏实地工作,科学地探求,为时是不会太久的。武术若能进入奥 运会,尽管只是竞技一个方面,然而它的影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武术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地位将起根本性的变化。当然,对于内 容广、功用多的武术来说,仅仅靠竞技并不足以展现它的多姿多彩。 武术的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民间体育文化交 流。不妨说,所谓“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武术这个项目上并不 矛盾,可以相得益彰。我们诚恳地希望国内外的武术同仁,不管是搞 竞技的,还是搞健身、防卫的;不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不应有 相隔不相关的观念,大家都来争取为武术进入奥运会、为开展武术的 广泛交流作努力。这儿,我不仅联想到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 的“三种境界”:武术已经历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满怀壮志的时代;也 经受了或正在经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历程,人们为之奋斗不已;总有一天,会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时刻,只是它并非在“灯火阑珊处”, 而是在阳光下、赛场上,在亿万人中……十面金牌十个春秋——北京女队速写第五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女子项目共16块金牌,北京女队竟 一举拿下其中的10块!她们是郝致华、李霞、戈春艳、吕燕、回旭娜、张宏梅,一群响当当 的武林巾帼。她们大多数都有十一二年的武术训练史了。十个春 秋,多少个寒冬酷暑,多少次征战拼搏,不要说她们走的是崎岖坎坷 的路,即使是坦途,也是洒满了汗水和艰辛……小郝,21岁,出生在工人家庭,具有爽朗而顽强的男孩气质。训 练或比赛中她能练能拼,似男运动员一般,迅速、灵敏而浑劲,这次她 一人独得6块金牌。她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9年的全运会上她获全能第七名,一块金牌也没有获得。1981年 夺得了 3块金牌。1982年夺得了 5块金牌。1983年出现了一个小 的波折。郑州比赛中她因身体不适而失利,只拿了 1块金牌。她回 去暗暗下了决心,星期天也不休息。每逢报刊上有报道她的文章字 句,她就剪下来留着,时常拿出来看看,以激励自己。她就是这样取 得了更好的成绩。小李,25岁,要算队里最大的队员了。早在1975年的第三届全 运会上就名噪武坛,尔后她曾一人夺得5块金牌。成为与李连杰一 起齐名于中华武坛的新秀。不幸的是,她在1979年膝关节受了伤。 第四届全运会,她带伤上场。有谁知道她以何等坚忍的毅力去征 战。她的伤基本治愈后,便重返战场。恢复当然很艰难,也不知汗 水湿透了多少次衣衫,她咬紧牙关,不吭一声,一步步地前进。这 次是告别赛,她取得了 3块金牌、7个名次的好成绩,是受伤之后 的最高峰。
浏览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