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场试步射和技勇。步射考箭射布侯。应试者距箭 靶八十步,发箭九枝。初制三箭中靶为合式。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4年)改为二箭中靶为合式。乾隆间改为距靶三 十步,发箭六枝,能两箭中靶即为合式。技勇”包括弓、 刀、石三项。弓,指拉硬弓。弓分八力、十力、十二力三号。 应试者自选弓号,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合格。刀;指舞 大刀。刀分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三号。应试者自选刀 号,以一次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为合 格。石,指提石破子。石分二百斤、二耳五十斤、三百斤三 号。应试者自选石号,以一次完成掇离地一尺为合格。 初制技勇三项中有一、二项合格者,即为合式。乾隆间,要 求三项中必试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

外场合式,方得试三场(内场)。

内场试策论。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 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武经七 书》。康熙(公元1662 — 1722年)时改试论二篇。首题出 自《论语》、《孟子》。次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 此后,由于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罢《四书》论,改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公 元1807年),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 错误者为合式。此后的武科考试“遂专重骑射、技勇,内场 为虚设矣”。这虽刺激了一些民间武士循武举制之径,追 求仕途,但也加深了武人不文的流弊。

清中叶后,世界列强皆以枪炮为军械。清军火器装备 也逐渐增加。至晚清甲午战后募集的新军,全用洋枪装 备。显然,武科考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 涉。由此育成的武举人、武进士;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 挥作战之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内外臣恭请 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改试枪、炮。康有为提出 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他在《请停止弓、刀、石武试改设兵 校折》中回溯战事时局云:“自嘉道以来,汽船飞渡,万国 棣通,欧美列强,逼压邻集,鸦片战败而香港割,热河幸运 而京师破,诸口通商,形见势逼,未几而安南、缅甸、琉球 交失矣。”他述武举制已不合时宜云:“夫武试之制,始于 唐之武后,于今千二百年矣,乃在德意志初袒沙立曼未出 世之前,此真博物院之古物,足供考古者,岂今犹可抡巨 石以投人,舞大刀而相斗,鸣长镐以相惊乎?以此弓、刀、 石而与数十响之后膛枪开花弹之克虏伯炮相校乎?既必 无是理矣。”他以为仍守旧制“以言兵事,等于古玩儿戏; 以言国计,则大为弃民伤财”。奏请“立下明诏,停止弓、 刀、步、石之武试及旗兵习弓矢者,并广设武备学堂” 。

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 年(公元1901年),清廷下令废止武科。谕云“谓武科一 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硬弓、刀、 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 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 一律永远停止峥。

注释

近人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一百零八,《选举 制》。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

《清.•文献通考•选举考》。

《清史编年》,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清•康有为《戊戌奏稿》。

近人•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选举五》。

第三节武术对传统文化的摄取.

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萌生、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 不仅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自觉地不断汲 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入清代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 融摄更为广泛,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 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

一、武术整体现的完善

武术理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多方面地交融 “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以完善武术的整体观念。雍、乾 时著名拳家亮乃周在其著《装氏武技书》中写道:“人禀天 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习拳练武要效法天地之道,强 调人与自燃统一,提出习拳者身体动作要做到“内外如 一”、“形气合一”等整体观理论。

清初吴殳著《手臂录》,论述枪及刀、剑等兵械技法, 视兵械为手臂的延长。他在述马家枪和沙家竿子的用法 时指出:马家枪短硬,其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 足以助身,以成全体。沙家竿长软,其用在两足,身以助 足,臂以助身,腕以助臂,以成全体。”要求练习者自身与 兵械应融为一体,完善了“身械合一”的理论。

二、哲理化拳派的出血

清代武术门派林立,名目繁杂。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 词命名,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以太 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以五行 学说立论的形意拳,相继崛起,轰动武坛。

咸、同年间,杨露禅设教业京,传授太极拳技,讲授‘ 太极拳理。杨氏技法,得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十四世陈长 兴。据唐豪、顾留馨考证,陈氏拳械创自明末、清初陈家沟 九世陈王廷。陈氏拳械,历代传承,不乏名手。但陈氏后 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尚待考金。咸丰二年 (公元1852年),曾从杨露禅和陈青萍学得陈氏拳械的儒 塾师武禹襄(1812—1880年),自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 的《太极拳论》,称此文是其兄武澄清得自舞阳盐店。这篇 论文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 之则分,静之则合。”显然是来源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 说》。随后,禹襄甥李亦畲手抄禹襄作品,益以己作,辑为 一册.册中首录王宗岳《太极拳论》。此册依太极之理论 总结陈氏拳械,辗转传抄,宣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此后,陈 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年)著《陈氏太极拳图 说》。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他 在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性。

同治初年,就在杨露禅以太极拳享誉北京之际,河北 文安人董海川④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 动形式的拳术。此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 现惯称“八卦掌”。八卦掌与八卦学说的交融,主要 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 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其二,以人体各部比诸八卦, 提出姿势要求。例如.以胸为“离”,腹为“坎"要 求胸空如离中虚,腹实似坎中满;其三,以基本八掌老八 掌、比诸八卦取象。例如有“乾卦狮子掌,取象为狮”等说 法;其四”昔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 统性,以八卦的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之数;以六十阳掌 分为八组,比附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其五,以阐述八卦含 义的“易理”来解释拳理,作为八卦掌的理论基础。

继八卦掌之后,河北深县人郭云深(1820—1901年) 至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明末清初人姬际可 创编的心意六合拳。大约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 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此拳系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并以 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要求。例如,五拳中的炮拳配五 行中的“火,,,要求“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还借五行生 克之理,制成了五拳连环练习,相互演生的“五行相生拳” 单练套路,以及五拳相互破解的“五行相克拳”对练套路。 此外,还依五行脏腑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 五脏的相互关系。

这类哲理化拳系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对传统文化的 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理论化 进程。

三、武技与气功的交融

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较 为具体的实践记载。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 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乃至几乎所有的武术 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锻炼提高运气、用气的能 力。

入清后,嵩山少林寺僧不仅操练拳棒,而且兼习内 功。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汇集为 《内功图》,作为武术功法。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 间,王祖源至少林寺求教,得寺僧赠《内功图》和《枪棒谱》 而归,正是少林寺僧兼重练武与练气的明证。少林寺传 出的武术内功功法,大都是本《易筋经》行功理法而来。

浏览3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