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长沙,骄阳似火,热浪袭人。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体院的男女代表队,330名运动员参加的198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历 时7天,经过21场(1 806个项次)廖战,于6月9日落下了帷幕。回 顾这次赛会,固然不同于六运会大赛争夺得那么激烈,然而少年上 阵,新秀崛起,是一部老将新秀的交响曲,同样的别开生面。它将为 七运会别开生面。这次赛会,少年运动员占42. 7%,还有些不在少年之列的新手。 六运会以后,几乎各队都进行了调整,有的着眼于七运会的战略准 备,采取“大换血”,让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手登场比试,经受锻炼,以 比赛促训练。这些小将身无包袱,轻装上阵,常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气概。相对而言,老将所剩无几。参赛者中不少老运动员已跨进高等 学府的大门,今日改换旗号,重振雄风,代表体育学院再立新功。从整个赛会来看,正是一批不老不新的中龄队员的天下。他们 几乎包揽了大部分项目的金牌,这批人多是各队的主力,如原文庆、 王萍、彭英等,他们三人便夺走了 14枚金牌,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江山代有人才出”,这也是历史的规律。不过,对他们在赛会上的演 练,尽管确有实力,却总是感到不够精彩,不够令人振奋。可能是人 们在心理上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了些,也可能在六运会大赛之后略有 松疲,在比赛中见不到那种锐气。为此,我由衷希望处于中兴期的运 动员珍惜时光,认清责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有超越信念,接好继 往开来的班。赛会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将李志洲和新秀何军。李志洲, 一位与李连杰齐飞的老运动员,如今的赛场上已没有比他资历更老 的了,然而他壮心不已。以两套剑术(自选剑、醉剑)夺得两枚金牌, 表现了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技巧。我总觉得,对一个武术运动员来 说,功力是根、茎,技巧是叶、花,两者均不可少。李志洲的剑术正显 现了功力与技巧的高度结合,扎实、干净、有意味。其他老将中,如刘 振岭、苏同玉、郭爱荣等的演练,也都有独到之处。来自山西的新秀何军在人们的印象中十分陌生,也许是首次参 加全国锦标赛,他的剑术与第二名同获9. 50分,自选拳与第六名同 获9. 20分。这对一个初次征战的运动员的确不容易。他的自选拳 动作规范,拳脚清楚,劲力好,节奏处理也相当不错;他的剑术,剑法 快速凌厉,内容较丰富,开合、动静、顿挫、抑扬等处理冠颇有意识,给 人以正而不呆板、活而不飘浮的感受,得到不少行家的赞许。新人也不乏佼佼者,如山东高焕波、宁夏孙献忠、江苏黄俊、福建 高佳敏、辽宁张少艺、北京朱桂君、浙江胡红云等,都是很有潜力的运 动员。中州健儿一展雄风也许是由于为《少林武术》撰写这篇述评, 才较为注意中州健儿的情况并添写几笔。其实,重要的是他们的浴 血奋战确有成效,女子团体名列第四,男女个人获金牌2枚、铜牌2 枚,以及数个四、五、六名,即使算不上战果辉煌,也可以说战绩显 著了。比赛中,丁杰以他沉实的下盘功力和运用自如的缠丝劲,再次卫 冕太极拳冠军。而王二平和刘志华的陈氏太极拳分别获取男、女第 五名,为太极拳的发祥地增添了荣光。女英王立析的双刀第一次摘 取桂冠,她的双手配合协调,气势不断,似梨花片片,若雷电闪闪,令 人倾倒。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肖素荣的剑术。她有一副好身材,却容易 给人以稚弱感。而今她的功力日臻成熟,柔而不软,舒而不松,较六 运会决赛又见长进。她这次的剑术发挥得很好,既有洒脱的灵气,又 有锐利的剑法,身法也更为谐调细腻,有体力,有气宇。整套剑术一 鼓作气,表现得完整、灵巧、明快、舒展,堪称女子剑术中的骄子。近 几年来,惯以剑术著称的巾帼,似乎有些不及须眉那样风起云涌,练 者众,好手却不多,也不那么令人振奋欣喜,看到肖素荣的剑术,希望 能给众女英以启迪,把剑路拓宽。除此而外,还不应忘记那些已进高校攻读的豫省儿女,他们壮志 未酬,斗志未懈,如李宝玉、黄素杰均是原河南省队队员,去年刚跨进 上海体院大门,这次比赛,李宝玉一人获1枚银牌、2枚铜牌。小黄 也首次跻身女子太极前六名。我想,当她们上台领奖时,也在想着为 中州故土这片武术圣地争光增辉吧!要说的话很多,又唯恐冗长,只好长话短说。传统拳术对于多数 运动员仍是薄弱环节,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是优厚的,但在传统 拳韵上还须下一番功夫,否则尽管学的是传统的套子,练的却是现代 长拳的身法、节奏,总有些不受看。对练项目的发展,有些看行情,赶 潮流。如今年女子对刺剑翻倍地增加,恐怕与去年林秋萍、高佳敏的 对刺剑夺得好名次不无关系。照此推测,明年男子器械对练行情将 见好,因今年的前六名对练中,器械对练以一、二、四压倒徒手对练 三、五、六。我想,看行情决不是关键,重要的在于功力和技巧,尤其 是功力。河北刘振岭、苏同玉的空手对枪就有独到的功夫,可谓“功 到自然成” o无论是徒手的,还是器械的,有功力的对练总是令人折 服的。总而言之,套路技术要发展,需要求新和创造,不过,我们始终不 应忘记武术运动的基本特征,需要下苦功练,琢磨砥砺。我深信武术 运动会出现一个新的境界。繁花似锦丰姿多彩——记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5月的沈阳,杨花飞舞,满城春色。在这美好的日子里。1981年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22至27日在辽宁体育馆举行。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北京体院、武汉体院、火车头体协等28个单位,运动员 229人参加。其中男运动员.155人,女运动员74人。运动员年龄最 大的87岁。最小的7岁。这次大会以“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挖掘、继承、研究、整理武术遗 产”为目的。表演项目计有成年组拳术173套、器械U1套、对练20 套,少年组拳术88套、器械98套、对练13套,共计553套。这次大会的特点是以老带新,新秀不断涌现;传统项目、自选项 目略有增加;散打,短兵,成为公开竞技;太极推手成为比赛项目。这 次大会是继去年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后的又一次 武术界的盛会,是挖掘、继承、研究、整理我国传统武术的极好机会, 对我国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舒拳踢腿威武雄壮大会的拳术套路表演,从拳种来说计有少林拳、南拳、翻子拳、八 卦掌、劈挂拳、形意拳、太极拳、弹腿、戳脚和通背拳等。少林拳又有 七星拳、八极拳、天罡拳、太祖拳和五祖拳之分。河南联合营表演的 少林七星拳,运用丹田发劲,动作紧凑,内紧外猛,整个套路五十多个 动作,一气呵成。一位河南登封县业余体校教练,去年随中国武术代 表团访问日本表演时,这套拳受到热烈欢迎,今天同样博得观众的热 烈掌声。参加南拳套路表演的成年和青少年运动员共21人,有洪拳、虎 治拳、伏虎拳、莫家拳、五虎拳、鹤形拳、火龙拳、地术犬法、蔡李佛、青 龙下地等。曾获得优等奖的广西尹水生表演的洪察李拳,刚劲有力、 马步扎实,气势威猛,获得好评。广东女运动员张国红表演的伏虎 拳,福建庄昔聪表演的地术犬法亦各具特色。辽宁张福生的翻子拳, 发力迅猛,勇往直前,架势起伏,动作脆快。火车头王庆义表演的风 魔掌具有独特风格,套路以太极拳为主,以形意拳、八卦掌为辅,有矫 若游龙的手法,有稳如泰山的步法。他由于经常锻炼,体力壮旺,精 神饱满。青海杨生蔚表演的八虎单拳,先是“一柱擎天”,接着“将军跑 马”,内行人晓得是个老架式。据说这套拳是根据宋朝杨家将故事编 成的。套路分八段:大郎扎下埋伏式,二郎传下紫金标,三郎立下汗 马劳,四郎临阵使脱刀,五郎拱手把佛念,六郎紧闭在山关,七郎醉打 天地庙,八郎挥舞九环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浙江爱新觉罗•溥斌表演的武当太乙五行 拳。23个式,145个动作,是由太极和擒拿糅合而成的,有强身保健 疗效。他是爱新觉罗•溥仪的同父异母兄弟,少年体弱,隐居武当山 时学得这套拳,身体一天天就好了起来。他于1965年在越剧团退休 后坚持锻炼,今年76岁,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泽,像个五十开外 的人。戚家拳的表演者是湖南青年教师龙铭石。据说这套拳是明朝著 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创编的,柔中含刚,刚柔并济,既有长拳般舒展大 方,又有南拳般刚劲有力。大有翻江倒海,吞天吐地之势。
浏览3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