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过气论
这里所讲的过气,是气在人体中的转换、交接,互相替代的循环运动。人体的背脊(从下起自尾闾穴,上至头顶百会穴)部是被称作阳的一面,稍有向前倾俯的意念,背就有上下拉开的感觉,这样就 便于气息沿督脉上升交接任脉,气功中称之为“过阳人阴”,是阳与阴的相合。胸腹(上从百会接通承浆,下至会阴穴)是被称作阴的一面,有意地头向上顶,胸稍挺直,胸腹的感觉顺畅,以利于气息下降人于丹田,这就是沿任脉下降交督脉,被称为“过阴入阳”,是阴到止处又与阳的相合。阴向阳转,阳亦向阴转,互为依托,互相催促,循环着没有尽头。如果稍有偏注于一端(或阴或阳),就要出现不是前倾便是后仰的姿态,也就不可能保持身体的中正平衡,练功时必须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阳升是由阴从下向上送达,阴降则是阳从上向下推进,不可有些许偏颇,既不能超过应到之位,又不能达不到,是无过又无不及。阴、阳运行都是需要到达该到的地方,就是阴转阳或阳转阴,这也叫作“落点还原”,也说是“停”为相互均衡的意思。用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让屈式还原为伸,伸式还之以屈,高还以低,低还以高,侧者还以正,正者还以侧,以及歪斜、旋转、往来者,无不还原于相对的式法中各式的练法,只要按照阴、阳互相变换的规律,自然就能产生得心应手、巧妙变化的效果。由气之源头而通达于四梢,就像通行的道路一样,一定要使其没有壅塞停滞,互不牵拉阻碍,才能够来去流畅顺利,快捷方便得不可想象若是气在下面须使人于上者,就莫牵其下,气在上而欲入于下者,就别使其滞留在上,若在后欲入于前者,顺其后而前自入,在前欲入后者,理其前而后自去,向左向右,只要稍加注意便可达到。手向上冲的时候,肩膀不能下垂,要使气能得其帮助而自然上升,手向下栽时,不可跷其脚,防止发生既下又上的矛盾现象,致使气有上顶的偏差。两手左右平分摆动时,胸部需要稍挺,展开,使气顺势上升而向后人去;合抱势,背必开,不开则气不得向前面能裹而出也。如果是向上直起的势法,必须纵其脚;直落的势法,必须缩其颈,势势皆然,招招如此。总的来说,气的发 起并不是来源于一处,而气之源头通顺,道路流畅,才可能为之随心所欲,为我所用。
18.点气论
歌曰: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明,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冷侵骨中打战悚,想此情形快疾猛,原来是真气泓浓,气发周身遍体充,震雷迅发火焰烘,俗学不解玄中妙,丢却别寻不得醒以上所述其意是:好像噩梦中受到了惊吓,猛然地醒来;也好像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明白了,无意中被火烧了皮肤般疾速躲避,受寒冷刺激打了个寒战。这些都是人的基本生理反应,表现出了人的潜 在能力,练过功夫的人尤其明显,这也是平常的练习得到了启发和积累起来的结果,将全身之气尽皆聚集,运用于一处,就能产生坚硬刚强的力量,如果只是有一般身体素质的人遇到这种力量冲击,就很难与之抗衡,因为这种特强的力度虽只挨着人的肌肤,而可行深于骨髓,能截断营气和卫气(营气是运行于脉中的精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营养周身,润泽筋骨皮毛。卫气是由肺脏宣发,行于脉外,抗御外邪,调节体温,为人体阳气的一部分),扰乱其中气;能隔断血脉之道路,使其不能流通;能壅塞气息之运转,使其不得接续。受到此力冲击之处,是没有不疼之理的,可以折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之间。由此看来,气在技艺中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以上的论述,使人明白了气的功用,但是,还必须得知道其聚集之法,只有知其法,才能用着得当,才能算是人于玄窍之门了。这个方法就是聚其中气使精神凝结,气要充足,像射箭要射中靶心一样,开弓弛张,箭杆要端直,簇羽要匀停,弓弦圆满,要有一箭射穿几个靶子的意念。关键还要看气之聚放灵与不灵,当气发之时,好像炮之燃火,箭之离弦,陡然而至。方可凑效。这些还得要身体力行,仔细验证,掌握。以上所说这些,切不可作为闲话来谈说。
19.聚、衡、循环
阴阳交聚气力生,不偏不倚气均衡,昼夜循环自有序,唯有和气通。
聚者,是在遇见敌人,还未交手之前应做的准备,须将阴阳之气聚于中宫,满腹坚硬如铁,一旦需要,突然怒目相视,身体颤抖震动,气力即刻发放,难以遏止。这就像领兵打仗一样,要和敌人布阵对垒,预先要把将士聚齐,周密布置,严明纪律号令,鼓励勇敢精神,以待敌至。这实际是周身一体,气力全倾,并不是空洞的虚壳、空架子。
衡者,就是均匀平等的意思,是在已经出了手的时候,其气催至落点,也就是手该到的位置,应该是不前不后,不偏不倚,阴阳聚合,相互均衡,不偏多,也不偏少。如果偏多,气催已过落点,对方就可乘机牵引,我就必然要倾跌;如果偏少,气又达不到力点,那也就无法起到效果了。
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就是手出、气催,至落点之后,仍然还原, 以待再发。如果达到力点后不能马上还原,是为散而不聚,若再出手时,就无气力了,没有气力也就没有效果。所以要求阴势出而为阳 者,还要还原成阴,阳势出而为阴者必须还原为阳,这样就可以势成不散,衍生无穷,不管出多少次手,总是有气有力,不散,不败。在内气修炼的基础上,掌握呼吸之法,保持真气的往来复去不停循环, 这样也就不必顾虑自己空虚无力了。
四、浑元一气功在武术中的作用
部分气功在中华大地上,自有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代人民在同自然的斗争中积累的宝贵健身经验,所以一直被人们誉为厚兀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养生妙方。由于社会因素,人们处于对气功的一般性认识,又兼宗教思想的宣染,使气功趋于神秘化。其实它很早就已被武术界所接受,武功卓著的武术家,其智力也必然是超过一般常人的,他们以气功能够增强生命力,又能使体能超常发挥的这些功能,把其融合在武术技术中,其效果更为理想。无论哪个门派,都是很讲究气和力的关系的,就是气以意领,力以气催。
少林武术推崇达摩,是后人的附会,那么他的洗髓、易筋二经为其所创的说法也就不为确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达摩以后的寺僧中,已有人把气功集于寺院进行传习、研练。宋、元之时的白玉峰就是一位精通气功的武技高手(入寺皈依佛门后,法号为秋月禅师)。总的来说,少林武术与气功的结合练习,年代已很久远是无疑的。
浑元一气功是少林武术中气功的一种功法。根据气功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的论断阐述,推演融于武术的运用之中,这就必须有意、气、力具体动作配合的练习方法。
“肺为气之府,气为力之君,肺强之人力则强,肺弱之人力则弱。故,少林拳有练呼吸之贵,以长呼短吸为之秘法,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这就是少林武术在演练过程中和气功配合的方法总结,既利用了人体在自然气机作用下的功能,又强调了练习呼吸的重要,还有“手出力亦出,力出气必呼”的呼吸方法。既然已经认识到肺脏呼吸与空气交换产生的物质功能,对人体能力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习武之人,为了让肺脏呼吸和运动姿势配合得当,并能互相适应,还必须得有一番调练。“手出而呼,手缩而吸”,手出时就是要有 力,力量是在肌肉收缩的情况下产生的,人身整体用力时自然发出的“嘿” “嗨” “嗯” “咦”等声音的时候,肺也相应地紧缩是向外呼 气的。手缩回不用力时,肌肉放松,肺脏扩张就是自然的吸气,这样 的一弛一张,一呼一吸进行功能循环,如能恰当掌握,就是时间较 长的剧烈运动,也不至于气喘吁吁。气不乱喘,力量也就不会枯竭。
至于踢、打、摔、拿、闪、展、腾、跳、进、退、起、落、反、侧、收、纵等,不过是身体运动方法和姿势的相互改变而已。如果没有气机作为催力外放的基础,也就难以显示出动作的雄健、灵活,以及变化的巧妙程度来。
人的周身运动,就是气机的升降运行和阴阳转接的表现,就此分别来论述一下:
1.论头
头圆象天,为诸阳之合,为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转换接替,互辅互助全在于此 此处合,一身之气俱合;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头要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头正直,气上百会穴正头顶间,结聚为阳,无牵拉抑遏之阻碍,才能得以转接为阴。头是在人身体的最上面,脑壳中的大脑是神经中枢传导的指挥机关,控制着一身的机能活动,任脉和督脉在头顶百会穴处进行转接,使周身前后、上下的气机,在意识的引导下顺利畅通。所以练功时头的姿势一定要正确,少林武术中要求为“头领肩砸”,太极拳为“虚领顶劲”,都认为头在行功中是非常重要的。
歌曰:头象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可阴可化阳皆从此,阴阳互辅非等闲。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