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在明代就有内外家之说,到清朝,拳的名称和派别 更著于世。黄宗羲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就开始有内外家之分, 但仅仅是指内家拳和少林拳。到清朝才有人把太极拳、形意拳、 八卦掌划分为内家拳种,少林等多种拳术归于外家。《国技论略》 载:“南派……其中以太极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门与太极拳 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尤其著名者为弹腿、查拳、八番、长拳、 迷踪、二郎短打、地趟、八极、批卦等。”又据《少林拳秘诀》 记载:“何以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遍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 出家是也。”外家者,即沙门外之渭,以示与内家有区别。

(三)中国武术的哲学境界: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说:“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相通的、 一致的。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行, 即可与天一致。汉代儒家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 为一”,这是儒家的学说,在中国大地上风行了两千多年。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武术中,就是习武者追求人与自 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 人为一小天地也”,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 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其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 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

正因为如此,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 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 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和修身 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出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干 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就会不利于健康。

我们来看一下以技击著称的泰拳手,正规训练一般是从15 岁开始,训练过程异常艰苦、残忍,如以木棒及铅球击打身体、 用拳脚踢击树木等,因此常常被打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是常 人难以承受的,尤其是体弱之人。虽然技击上较一般格斗略高一 筹,但代价却过于惨重。泰拳手一到30岁,身体机能便明显退化, 而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

与此相反,真正的中国武术首先从养生开始,将“天人合一” 作为习武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
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 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 以创造和丰富武术。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 内涵更加博大精深。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以自然现象创编武术,明末清初的王朗 就是其中一位。王朗曾在少林寺学艺,学成以后,经常以武会友, 每每挫败,仰天而长叹,终日寻思破敌之法。

一天黄昏,他来到一处高粱地旁,在树下休息片刻,忽然看 见一只大螳螂攀援树叶而下,无聊中,王朗用草秆逗引,只见螳 螂轻舒螳臂,进退有度,擒纵得法,似深寓武术技巧,王朗顿有 所悟。于是,他抓住螳螂,拿回去仔细观察。日复一日,他从螳 螂的自然攻防动作中悟出“拘”、"搂"、"采”、“挂”等力 的发挥。

不仅如此,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很多。如王宗岳说 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不仅说明了太 极拳的技术特点,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气腾 然”的内心活动,皆是以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 形”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 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是以 12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然界的物象来比喻拳势。

中国武术很注重动作的“合”。“合”就是动作的和谐、协调。最典型的是“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 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相一 致。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 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这种“诚”表现在武 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这正是古往今来德高 望重的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原因。

(四)武术走向世界

世界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 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哲学、宗教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另一方 面又受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艺术、民族科学及伦理道德 观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带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早在两千 多年前,当时的武术就已传到东瀛日本了。如今日本的武道,诸 如柔道、空手道、合气道等,其源头皆来自中国。1990年6月8日, 一座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的青色花岗石“显彰碑”,在福州市新
落成的体育中心内揭幕。这是日本空手道总会为纪念日本空手道 刚柔流宗师东恩纳宽量的中国武术师傅而立的纪念碑。

两百多年前,法国的传教士就把中国的武术、气功称为“中 国功夫”传到欧洲。清末民初,武术广泛传到东南亚各国,霍元 甲创办的精武会至今在南洋仍有深刻影响。1936年,9名中国武 术家前往柏林,在第11届奥运会上做了精彩的武术表演,让全 欧洲及世界为之惊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开始全面走向世界,中国武术代表 团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对扩大武术影响,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 间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 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功夫片”冲破国界,打入国际市场。“中 国功夫” 一词几乎普及全球,人人皆知。1990年4月,中国少儿 艺术团访问土耳其,参加有三十多个国家少儿艺术团相聚的国际 儿童艺术节。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中心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上, 当中国少儿艺术团的七名武术运动员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场内,向 四周观众招手致意时,观众席上呼声四起“中国功夫”。在教练 的命令下,小运动员们练开了整齐潇洒的集体拳。动作整齐,刚 劲有力。顿时,全场掌声雷动。随后又来了一段连环腿法接腾空 动作定式,更是令人喝彩不止。紧接着在沙石地面上,又表演了 地趟动作:跌摔、腾起、空翻、叠人梯造型,一气呵成。全场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电视、新闻摄影记者们穿梭在孩子们的队形
中,镜头全都对准了这些中国孩子。这次土耳其之行共走访了6 个城市,表演了 24场次,约有8万人看到了小运动员们的精彩 演出。

近年来,渴望了解武术,掌握武术的外国友人日益增多,大 批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学习。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各种武 术代表团和武术队,出访数百次,足迹踏遍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 家和地区,进行了近两千场武术表演。从1982年起,我国派出 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到墨西哥、加拿大、英国、新加坡、 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表演和执教。1984年11月中旬,由10个 人组成的中国武术小组首次到欧洲讲学、考察。截至1993年, 受国外邀请,中国武术研究院,部分地方体委、体育学院等单位 先后选派武术教练百余名前往许多国家任教,受教者约有5万人。 仅北京体育学院,近10年就为世界各地培养了近万名武术人才。 在1998年暑期举办的北京体育学院国际武术培训班上,就有9 个国家的62名学员参加。各国的武术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 立起来。

武术在众多的国家成了一种新型的“时髦”运动,全球性的“武 术热”已经形成。在日本,各种武术团体近千个之多,练习武术 的也有近百万人,并且有固定的全国比赛。1987年4月,日本在 东京成立了武术太极联盟。联盟是日本的最高武术组织,它以“团 结、普及、向上”的精神为宗旨,团结日本各地的武术太极拳组织,并进一步加强同中国、亚洲和世界各国武术组织的协作。在 澳洲有一所最大的武术学府叫澳大利亚太极和武术学院,仅在这 里学习过太极拳的人数就达6万多人次,现在学院学习者约7000 人。意大利武术团体林立,仅在创立的武术研究院中 学过武术的人就有15000余人,拥有五六千人武术组织的美国, 练习武术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人。旧金山是美国开展中国武术最早 的城市,也是武术锻炼者最多的地方,素称“武术之都”。其人 口共有70余万,但大小武馆就有近30家,可见武术活动开展得 相当普及。据新西兰国际少林武术联盟主席韩相吉介绍说,他从 1991年在新西兰传播武术,短短几年他教授的学员已有2000多 名,更可喜的是,武术赢得了新西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支持,韩 先生所在的奥克兰市市长就是武协名誉主席。在韩国可谓武馆遍 地,已有600多家,参加武术活动的约有50万人。波兰现已拥 有2万名武术爱好者,其中妇女占10%,全国有8个武术中心, 1984年还成立了全国武术教练委员会。非洲一些国家虽然在武术 上起步较晚,但也不甘落后,习武人数正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 人加入武术活动中来,武术的作用和价值已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和 重视。

浏览3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