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刊为禁书。载有“剑,茅子日:古之剑,可施于战 斗,故唐太宗有剑土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有歌 诀,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 中国失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日本尚书也,备载于 左”。

《武备志》明史艺文志著录。

十四、内家学法

《内家拳法》,清黄百家著。黄百家,清初学 者。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内家拳法》,成书 约于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该书记述有 “五不可传”、“应敌打法”、“穴法”、“所禁犯病”、“口手 者三十五”、“练步者十人”,特别对通臂六路与十段论述 更为详尽,指出“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内家拳 法》一书收入《昭代丛书别集》,卷三十三。

第八章清代武术

(公元 1616 — 1911 年)

第一节发展趋势

清代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 自诩“以弧矢定天下”,重视武技训练。清军中,八旗兵以 骑射为本,兼习长枪、刀、牌等器械。有火器装配的军队 中,也要练习骑射和刀牌。绿营兵装备较差,在清前期几 乎不配火器,只配置各式冷兵器。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显 示亍火器的威力,武术的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清军火 器装备日渐增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 — 1874年),清廷 进口 了大批“洋枪”、“洋炮”,并开办工厂进行仿造,开始 以新式火器装备军队。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 后编练的“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901年),清廷宣布废止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的武 举制。至此,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

就在武术逐渐退出军阵的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兴盛, 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清军入关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反清 秘密会社在各地民间蔓生,大批反清志士汇聚其中,习拳 练武,积蓄武装力量。本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 大量流入民间,成了广大民众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白莲教、清水教、天理教(八卦教)起义,以及太 平天国革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广泛地动员民众投身 斗争行列,同时也广泛地普及了武术。

其次,脱离了军阵格杀领域的武术,不再受战阵队列 的制约,也不再受单纯技击目的的约束。武术强身保健、 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与其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拓广了武术发展的领域。

武术进入文人生活,育成了妾乃周(1724 — 1783 年)、武禹襄(1812 —1880年)等儒士拳术大师。他们总结 拳技,阐发拳理,著书立说,推动了武术理论的发展。武术 家们广摄传统文化成分融入武术,丰富了武术技术内容, 增多了武术锻炼根式,提高了武术文化趣味,名色近百的 拳种相继诞生。

清末,一些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以武术为闲暇活动 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聘师府邸设教,或 亲自从习,或督教子弟,促使保健和自娱性武术在上层社 ,会得到传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术固有的健身功能受到了普 遍重视。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间,太极拳家率先 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宗旨。

同治(公元1862 — 1874年,)初年,杨露禅受荐至京师 任旗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 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锻炼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 式太极拳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 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设教肃王府的董海川,强调 “百练走为先”。以八卦转掌的单式走圈作为练内培本的 手段。这种步式导引法,简单易学,很快传遍京畿,广布南 北。少林拳等传统拳系,也在这一时期,兼重强身保健。

以健身为习武主旨的趋势化发展,标志着武术加速 了体育化进程,开辟了武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发展的前景。

第二节官办武学与武举制末

一、官办武学的衰微

清朝科举强调“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选拔文武 兼备的人才。与科举密切关联的官学,依此原则强调文武 兼习,不再单设武学,武生被附入儒学。各类官学中设儒 学教习和武学教习,教授文武生员。

在宗人府所属的左右翼宗学中,各翼有满文教习三 人,汉文教习四人,骑射教习三人。在八旗觉罗学中,每旗 设有满文和汉文教习各二人(镶白旗为一人),骑射教习 一人。在内务府所属的咸安宫官学中,设有满、汉文及翻 译教习十八人,弓箭教习四人。在八旗都统所属的左右翼 世职官学中,设有满书教习八人,骑射教习八人。在汉军 满文义学中,设有满文教习十六人,弓箭教习若干人"。

为了防止学生偏重文科,疏于武事。清廷还在科举考 试中规定,旗人应考者一律要试骑射。康熙二十六年(公 元.1687年),诏同汉人一体应试。寻定制,乡、会场先试马 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永 制。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上谕重申此制云、土子 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式方准入闱”。

专为备考武科的武生,学习内容包括:马箭、步箭、技 勇(弓、刀、石)等,以及《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 《四书》。这些学习内容,都是围绕武科科举考试设置的,并不涉及作为民间武术主体的拳术和兵械技法。

晚清后期,旧式官学陆续改为新式学堂。骑射(武 技)课被改为体操(兵操)课。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后,各省亦相继设立。这类取代 武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以《西洋行军新法》为教 学内容,教授“西洋后膛各种枪炮、土木营垒及行军、布 阵、分合、攻守各法”,已不再设旧武学必习的弓、刀、石等 技勇和必读的《武经七书》等文理课程。至此,始于宋代的 官办武学机构消失了。

二、武举制的兴废

清朝自诩“以武功定天下”,重视通过武科考试选拔 将才。在顺治(公元1644-1661年)行定鼎登基礼的次 年,中原未定,南明尚存,就“准兵部请,开各省武乡 试'啕。谕定“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

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童试,即初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 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凡未取得府、州、县学生员 资格者,不论年龄长幼,皆可参加。应试者先经县试、府 试,然后进行院试。中式者,为“武秀才”,亦称“武生”。录 入所在府、州、县学一乡试,三年一科。子、午、卯、酉年举行。有时逢庆典, 增设恩科,别子、午、卯、酉科为正科。凡各省武生、绿营兵 丁,皆得应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人”。

会试,三年一科。辰、戌、丑、未年举行。逢庆典亦增 设恩科。初时,武举人及现任着千、把总、门、卫、所千总、 年满千总,通晓文义者,皆得应会试。惟年逾六十者,不许 应试。其后,武职会试,以武举出身者为限。中式者,为 “武进土”。

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会试中取得武进 土资格者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钦阅骑射技勇,乃 试策文”。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也称“鼎 甲九为“武进士及第”。其头名称为“武状元”,二名称为 “武榜眼”,三名称为“武探花”。二甲十多名,为“武进士出 身”。其余尽属三甲,为“同武进土出身”。

武进士分别授予武职。初制,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 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甲 一名授一等侍卫妾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 等及蓝翎侍卫,营、卫守备有差”。落第的武举人,大部 分可按规定到兵部注册,授以武职。也可到本省军营中效 力。总之,只要取得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 可以逐步升迁。清代视由武举入仕为正途出身,比起由其 他途径跻身宦林者要荣耀得多。

武科考试,均分外、内场进行。外场又分为两场,共考 三场。 一首场试马箭射毡球。马道旁侧立箭靶,相距三十五 步,驰马三趟,发箭九枝。初制能两箭中靶为合式。康熙 十三年(公元1674年)改为能三箭中靶为合式。不合式不 得进入二场。乾隆(公元1736 — 1795年)间,增加马射“地 球”,俗称“拾帽子”。考察应试者的优射能力。

浏览4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