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明代的摔跤活动,似不如宋、元兴盛。但不管是宫廷、 民间,还是军队中,仍有相当程度的开展。
据传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尚在民间时,曾习练拳搏。 传“朱元璋未遇时,诸太和进香回,路遇滁州陈也先,登台 自称拳棒无敌”。朱遂上台与之比武,俄摔也先”。这表 明在拳搏中采用了摔跤的手法。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6-1521年)好武戏,宦官刘 瑾便“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导帝微行”。于是“帝大 欢乐之,渐信用瑾”。刘瑾本人,也是一个角抵能手。
角抵,在明时曾为练兵手段之一。据《明史纪事本末 •江彬奸佞》载:“尝于西内练兵,令江彬率兵入,学营阵, 校骑射,或时为角抵之戏。上戒服临之,铳炮之声不绝于 中。”江彬率领的西北劲卒,躯干高大,臂力过人,随武宗 到南京后,仗恃勇力,横行不法。于是御史乔白岩“命于南 方教师中,取其最矮小精悍者百人,每日与江提督相期至 校场中比试。南人轻捷跳矫,行走如飞,而北人麓全,方欲 交手,被南人短小者或撞其胁肋,或触其腰胯,北人皆翻 身倒地僵仆”。当时应天府丞寇天叙也效白岩之法,“亦选 铿矮精悍之人,每日早晚至行宫祗侯,必命以自随,若遇 此辈,即与相搏。边卒大为所挫,后遂敛迹”。南兵北兵, 看来均有擅相扑者。北兵以力见长,而南兵则以灵巧取 胜。
《纪效新书》、《阵纪》均提到“千跌张之跌”。千跌张之 所以名千跌张,看来正是以擅摔法而著称。这个千跌张, 可能也是民间武术高手。《沪城备考》卷六《徐翁》载:“江 北人徐翁以卖虾米为业,“市人或侮之,举手则为翁所扑, 由是渐知翁名。少年强从之习角抵,亦即指授”。徐翁显 然是当时民间摔跤高手。又据张岱《陶庵梦忆》载:扬州清 明节时,民间有郊游习俗。郊游时,则开展诸如走马、放 鹰、浪子相扑等各种活动。
由江彬北兵与乔白岩南方教师的较技中,可以窥见, 明代摔跤,除扭摔之外,还有“撞”、“触”等动作。《水浒 传》故事虽写宋代的事,但作者为明时人,应多有作者所 在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号称“小厮扑天下无敌手”的燕 青,智扑“擎天柱”任原,所用全为摔法。而同样擅长相扑 的“没面目”焦挺,与李逵相斗时,第一回合一脚将李逵踢 翻,第二回合又“一拳把李逵打个塔墩”。看来,明时相扑 之中,有时仍杂有拳打脚踢之法。
注 释
清•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武当山部》.
《明史•刘瑾传》。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择抄卷一。
第八节中日武术交流
中旧武术交流活动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日本刀与 日本刀法为中国著名军事家、武艺家所称道,并引入中 国。空手道、柔道与中国武术的渊源关系,亦在此时形 成。
明代日本刀器因质地精良而颇负盛名。据载:日本刀 “刀长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 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刀鞘内要宽,刃口 寸金箍入鞘口,略紧勿松,紧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这 些刀器“锻炼精坚,制度经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 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夺目,令人寒心”。当时日本 刀在中国军中极受欢迎。
日本刀法也因其技法高超引起了中国武艺家、军事 家的极大注意。《平壤录》称日本刀“舞动则手下四方尽 白,不见其人”。程宗猷介绍日本刀法是“以双手用一刀 也”,“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伎每 每常败于刀”汽何良臣称: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 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耳。”戚继光则说:长刀,自倭 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 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 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戚继光已充分认识到 日本刀器优良和倭寇的精于刀术而产生的巨大杀伤 力。
明代中国武术家是不保守的。他们迅速将日本刀法 纳入自己武艺体系中。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得其习法, 又从而演之”。后来又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特载“日 本刀谱”。当时习练日本刀法的中国武术家还有程宗猷、 郭王、刘云峰、石电、吴殳等。程宗猷向刘云峰学习日本刀 法,称刘云峰“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刘云 峰的刀术,“有势、有法,而无名”。程宗猷为使习者易于记忆,便“依势取像,拟其名”,如“拔刀出鞘势”、“埋 头刀势”、“入洞刀势”、“腰砍刀势”、“独立刀势”、“提撩刀 势”、“迎推刀势”巴等等。每个刀势绘之以图,附以手、 眼、身法、步法及刀法说明。其中刀法有拦、砍、搠、撩、搅、 推、刺、格、带、压、提削、五花等。实际上“单刀法”,已不都 是日本刀法的原样,如五花刀,就是我国传统的练法。明 代刀术既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遵照中国刀法的传 统,以套施形式创编刀术,这就使得日本刀法有机地融入 了中国武术体系中。程冲斗充分汲取国外武艺之精华 并使之与中国武术相融合,对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明代中国武术则给了日本武艺更加海阳.更加深远 的影响。
明朝初建就与日本有往来。截至朱元里洪武十九年 (公元1386年),两国互派使者十余次°如洪京三年,日本 国王怀良遣僧急携带国书来中国通好,受到太祖礼遇,并 '派明天球寺信祖阐稹南京尉|肃无逸、两等八人回访, 颇受日亲轰龊随着各种文论金流的进行;有关武术专著 也传入日本,戚继光所著《拳经》,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 -1619年)就流传到日本。高颖所撰《射学正宗》,也常被 日本人平山潜引用。
明末,陈元赛为避清军入主中原战乱,于万历四十八 年(公元1619年)随明遗臣朱舜水东渡日本。陈元赞文武 兼备,除在日本提倡性灵学派诗风,对日本诗文学者影响 极大以外,又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了日本西久保 国寺(唐豪认为是武州江户正国寺,即今东京麻布区正国 寺),传拳法与浪土三浦屿次右门卫、矶欠次左门卫、福 野七郎右门卫等”汽日本武艺家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 对陈元赞所传中国拳法加以损益变通,创造了柔术(后称 柔道)。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日本“因吾 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既然三浦屿次右门 卫、矶欠次左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后来一直被奉为日本 柔道之鼻祖,那么陈元赞在日本柔道初创时期的地位自 然举足轻重。
冲绳归属日本的时间是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 ,年)。在此以前一直称琉球王国,一直与中国关系密切,十 六世纪便接受中国明朝的册封。万历三十七年(公元 1609年)鹿儿岛的岛津藩武装占领琉球岛,但此后琉球 国仍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册封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和琉 球的各种往来交互不绝,中国拳法因而传入琉球。日本 《空手道秘诀》一书写道:“琉球空手道,究系何时由中国 传至而发展,并无明确记载。但是,一般认为可能始于明 代。当时琉球王国正式派遣使节,前往明朝接受册封。明 朝的答礼使者自京城长安出,渡海到琉球时,中国拳法遂 跟着大陆文化传入琉球。”
琉球空手道分为“首里手”与“那霸手”。首里手和那 '霸手的名称,是冲绳在取得旧大日本武总会的加盟手续 ,时命名的。据称:首里手在武士阶层流行,属江西派的唐 ‘手;那霸手在平民中流行,属福建派的唐手。研究表明,那 霸手与福建拳术颇有相通之处:福州南拳称“三战”、“一 百零八”,空手道也称::战”、“-百零八”;福州南拳称,技手,靠手,那霸手也有“技手,靠手,,之称。魏齐祺 等所著《日本空手道源在福建》一文云:据八十年代的报 道:“近年日本空手道代表团来榕访问时,带来了《白鹤拳 谱》。他们说:我们的先祖就是按这拳谱训练方法,一代 一代地传下来的。而他们的《白鹤拳谱》即是由福州传出 去的手抄本,与我们福州老拳师保存的拳谱是一样的。不 难看出,他们练的就是福州白鹤拳。”
日本方面也报道:“由福建来琉球的中国人一般都居 住在离首里城有一定距离的久米村,这样就又传授了福 建派的唐手。传到久米村的唐手中现存有蔡家拳和郑家 拳两种”。“所谓蔡家拳、郑家拳就是由蔡家和郑家传承下 来的唐手,是那霸手的一种。据冲绳蔡家所传家谱记载: 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蔡襄是蔡姓的始祖,到蔡姓第六代 孙蔡崇时,受明太祖皇帝之命,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 1392年)到琉球岛,住在唐荣,成为琉球岛蔡氏家族的第 一代。其孙用琉球姓称为湖城”。史载明朝赐给琉球“闽 人三十六姓”的记载。该岛上会中国拳法的蔡姓、郑姓, 可能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前往琉球的。
浏览3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