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渗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乳汁, 单是从许多拳种的名称就可窥见,比如太极拳、八卦掌、八 极拳、形意拳等等。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 想渗入到武术中去。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依据天人合一 的学说,武术家认为人体这个主体与宇宙这个客体,二者有 着内在的联系,习武练拳必须使主体与客体相一致,才能达 到练武的目的。所以,武术理论中有一系列强调内外合一、内 外兼修的内容,强调主观(内)顺应客观(外)、人体运动顺 应天体变化,以借助客观外界对人体的影响提高锻炼效果。古 人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观庄严之所,或房屋洁净之地去练武, 或按不同季节练不同功法,都是天人合主观顺应客观在 练武方法上的体现。《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一阴一阳之谓 道”的阴阳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武术家认为“一阴 一阳之谓拳”,于是引发出一系列阴阳对应的武术概念,如动 静、刚柔、虚实、形神等等。另外,八卦说、五行说、太极 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武术中都有所体现,使武术比其 他体育运动更富哲学色彩。因此可以预言,随着武术理论的 深入探讨,总有一天会诞生武术哲学论著的。当然,潜在的 武术哲学在新时代必会吸收新的科学观点,使武术更富有时 代特色,以造福人类。

习武与修德中国自古是个重伦理的国度。长期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 特别是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学”居统治地位。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在古代自然不能不 囿于儒家“仁学”思想的圈子。所以,在今天弘扬武术、走 向世界的新时代,不能不挨弃“仁学”思想中的糟粕,而吸 收其中的精华,以新的武德展示于世。武林中自古就有“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的格言。 历史上各个武术流派几乎都把武德摆在首位,这在今天仍是可取的忠言良语。传统武德中提倡的爱国、正义、有礼、重信等,都是值 得发扬的。当然,有些封建的伦理观念则是应该携弃的。武 林重德,昔时都订有严格的武规、武戒,例如古时武术的各 个流派对授徒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少林寺戒约中说“传 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J 武当派的戒律中有“十传、十不传”,规定凡犯奸、盗、邪、 淫、赌者都属违反戒律。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的,在对 打格斗中对武德稍有忽视就会引起伤亡。古时武林有“八不 打”之说,即不许打人体的八个要害部位。如今武术界以新 的面貌,按现代体育的要求进行公正竞赛,自然要按照现代 文明的规范制订比赛规则和武德要求,以体现武术的重德思 根 心。

武术与美学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开始,道家美学思想对武术 就有较深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中国武术之美是外儒与内道 的统一。武术作为审美对象,仅仅看它的外观美如形体美、动 作美、技术美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武术讲究“精、气、神”, “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具有含蓄、深邃 的内在美。武术中的“气”、“韵”“意”、"神”等等概念,与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基本一致。所以,要表现出这些内在 美,光有形似不行,必须认识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 深沉的自我修养,才可达到“神似”境界。从反映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起,武 术就涉足到文艺领域中去,成为古代音乐、舞蹈、诗歌、戏 曲、小说、杂技的题材。古代武舞、武乐恢弘浑厚,气势磅 薄。反映古代战争的《十面埋伏》、《将军令》等至今仍是音 乐家演奏的名曲。《大武舞》、《弓矢舞》是古代武术与舞蹈结 合的一种优美艺术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侠客已经成为一股社会势力,到了汉唐 时期,武侠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影响。古代史学家司马 迁的《游侠列传》,可视为较早的一篇描写武侠的作品。晚唐 时期,武侠小说的创作出现一个高潮。武侠传奇作品中所描 写的义侠,寄托着平民除暴安良、改变社稷的理想。武侠小 说延续一千多年始终不衰,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 仍盛极一时。就是在今天,不论在大陆,在港台,武侠小说 的创作仍源源不断。尽管武侠小说创作还有亟待改善之处,但 它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类和创作形式,除了欧洲中世纪出现过 骑士文学外,如今世界上其他地区几乎是看不到的。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脱颖而出,于是又诞生了武 术电影和武术电视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于中国戏剧中 的武打戏则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京剧中的武打场面十分壮 观动人,武术渗入到文学艺术领域,使武术文化更为多姿多彩。 1991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前 后,人们可从不同的画面窥见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浏览2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