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时尚,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每个人的追求,而运动则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而今,都市健身项目琳琅满目:跆拳道、空手道、瑜伽、街舞、扭秧 歌、太极拳等等,这些项目引领着当今健身的潮流。生活节奏的加快,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 电梯代替行走,电脑的普及使人脑输入的信息量降低,致使运动量大大的减少,造成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同时人们的健身观念也在改变:选择轻松、快乐、简单有效的项目来健身。这可以说对一些传统健身项目提出了挑战,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在都市里受到冷落,应引起我们武术工作者严峻的思考。武术如何改革创新,适应大众的需 求,投大众之兴趣?比如:象形拳,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它取法于 自然,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或模仿 动物的形态、气质,或仿效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等。让练习者有如 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的意境中享受到健身的快乐,对健身者来讲象 形武术不失为较佳的选择。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 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中产生 技巧和智慧。东汉末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编了五 禽戏。猴的灵敏、机智;鹰的锐利的目光和威力无比的钢爪;螳螂的 矫健、敏捷,一静一动,形如天马行空,遇敌时,头仰脖竖、四腿撑开, 瞻前顾后,临危不惧;鸭走路时身体的摆动,两蹊着地步履蹒跚,头颈 前后伸缩;蛇的屈伸自如之奇,左顾右盼之能;人醉时的跌跌撞撞,身 形飘忽,快速的碎步移动,形醉意不醉,人醉心不醉等。被先民们用 智慧创编成猴形拳、鹰爪拳、螳螂拳、鸭形拳、蛇拳、醉拳等。练习者 通过猴形的耸肩、缩颈、圆背、束身、弯肘、屈膝的姿态模仿,又穿插着 猴的出洞、窥探、攀登、摘桃、入洞;鹰的钩扑叼拿,低翔谷林,稳健苍 松的技巧;螳螂的脖竖头仰等生活习性的模仿练习达到健身目 的……诸多惟妙惟肖的象形动作会使习练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行动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产生参与的 积极性。武术中的象形是很广泛的,如:形意拳的狸猫上树、虎洗脸;太极 拳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南拳的虎吼、鹤立;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果; 少林拳中的黑虎掏心等等,不胜枚举。从健身的角度出发,学不到成 套的技术不妨从中选取较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动作学习,学习过程本 身就是健身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就是健康提高的过程,练中学,学中 练,反反复复,贵在坚持,在学练中将会达到健身的效果。武术象形动作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引人入胜,象形武术给我们 的余暇时间带来更多的乐趣,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能看懂,而最有兴趣的,也是象形武术。愿更多的健身朋友习练象形拳,让象形武 术为更多大众健康服务。未来象形武术的发展趋势,追求二元发展模式,即简化和美化。 简化是便于健身,为武术的大众化服务;追求美化是武术文化的境 界,美化即是武术的象形文化的民族性得以继承和弘扬。象形拳美学杂谈美,荡漾在浩瀚的海洋,活跃在含苞欲放的花枝上,出现在舞台 以及银幕上……还出现在令人赞叹的武术表演场。象形拳表演,诸如猴拳、猴棍、醉拳、醉剑等等,引人入胜;鹰爪 拳、蛇拳、螳螂拳等等,也别有风趣。如果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探 讨一下象形拳的美学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象形拳表演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美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以 下两点。其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攀登、藏桃、 惊窜、人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的展翅、伺 机、捕食、抓扑等动作形象,表现了鹰的机警勇猛;蛇拳中的陆起、吐 信、绕树、盘石,给人以松柔、灵便、腾云走雾的印象;而醉拳、醉剑则 把“饮中八仙”、“武松醉打山门”、“太白醉酒”、“燕青醉跌”等历史故 事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就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人 们对所熟悉生活的回忆和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象形拳是运用武术技法结合人的醉态和动物的活动的艺 术创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因为人毕 竟是人。不是所模仿对象的本身,有许多动作要“离形得似”,高于模 仿物。比如运动员表演中的连续旋子、连续头翻和各种空中造型,即 使猴子也望尘莫及;又比如醉拳中的摔跌、翻腾动作,又有几个真的 醉汉能做到呢?可以说象形拳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美学价值也正 在于此,机械的模仿是得不到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说得好:“要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歌德也说:“和自然毫无二 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有的运动员为了追求形似,大小俱呈,须眉毕肖,潜心模仿猴的 搔痒、抓虱,醉汉的踉跄、昏睡,螳螂的摇摆,蛇的扭动,甚至加上鹰、 猴的鸣叫,却忽视了动作的提炼和创造,不仅有媚俗之嫌,而且有舍 本逐末之感。象形拳毕竟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出现的,不应为 了求形似把杂技中的口技、滑稽戏中的怪相、夸张的肢体扭摆一并收 进,这样不仅不美,恐怕也有失武术运动的特点。其二,动作高难、技巧性强。猴拳有许多灵巧敏捷的翻腾跳跃; 醉拳、醉剑有不少失重心的摔跌滚卧、闪展游离;猴棍时而立棍立空 中眺望,时而拄棍跳涧腾入半空;蛇拳腰臂独到的刚柔变化;鹰拳动 静疾于突然之间;螳螂拳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等等,没有良好的身体 素质和娴熟的技术是完不成的,没有长期艰苦的琢磨锤炼也是做不 到家的。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常常在于表演者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和 想象,而象形拳中经常出现的动作难度和技巧,身体素质与技术的高 度体现,使观众叹为观止,为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感到惊奇、高兴、自 豪,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近年来象形拳在技术难度上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伴随我 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而出现的,应当予以肯 定和称赞。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的运动员偏重于难度,过多地罗列翻 腾跌扑技巧,却忽略了象形拳本身技法的运用和武术攻防技术的表 现,这也是不妥的。如有的猴拳练得近于自由体操,却又不如一个体 操运动员;有的练醉剑,却不多见到醉形的剑法,尽管技巧绝人,也赢 得满场喝彩,却似乎应当算“地躺剑”。可见象形拳也不能全靠素质加 技巧,在一招一式上仍要下功夫琢磨,使“形似”和“神似”有机结合。醉剑与猴棍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杭州举行。这次比赛,群英荟萃,各 显身手,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尤其是醉剑与猴棍的表演,令人心往 神驰。早在汉朝时期便见沐猴舞,《艺文志》中记述“醉乃统以刀舞”。 《水浒传》中有武松以风摆鸳鸯腿醉打蒋门神的描述,可见我国古时 候便有人根据猴的形象和醉酒的形态进行模仿而演练。醉剑、猴棍 是在醉拳和猴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器械演练的形式。它把猴 子的灵活轻盈、机警敏捷,醉酒后的闪展游离、跌扑翻腾等特点,结合 于武术的攻防技击之中。在这次表演赛上,各地的武林健儿在前人 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改进了技法,增加了不少高难度动作,在神 态、形态上更为逼真。比赛的第一天晚上,陕西的赵长军、北京的李志洲、四川的李殿 芳、河北的徐向东等武坛名将编在一组,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相继上 场,登台献技,争夺相当激烈。赵长军上场不久,就连续几个头翻,接 着“把盏痛饮”,一拧腰剑从腋下穿出,只见他东倒西歪,眼神呆滞。 突然,剑从前方突发,嗒!嗒!嗒!刺、截、点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力 不虚发,劲透剑尖,动作清晰,身械协调。忽然,他腾起一个旋子,又 接一个旋子空中转体,动作完成得干净利索,可见其功底颇深。他以 剑法多变,动作准确,快速凌厉,离纵飘忽的风格,赢得了 8. 95分。 紧接着是北京队的李志洲手持三尺银剑上场,起势一个金鸡独立,左 手作杯,右手提壶斟酒,接着脚底运力旋而直上,跌跌冲冲地走着醉 步,一会儿前倾后倒似狂醉,一会儿左右飘忽如伴醉,实际上都是形 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踉踉跄跄的醉态中,他有机地结合了点、 崩、刺、撩等剑法,雪亮的剑锋忽聚忽散,忽快忽慢,轻起巧落,悄然卧 跌。他以轻巧敏捷见长,逢击而避,寻暇抵隙,处处暗藏杀机,真乃虚 实离纵,离幻莫测,结果取得了 9分。后面几位选手虽然各有特色, 终究在技艺上略逊一筹。
浏览3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