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同时也是人类对事物认识和把握的一种有效途 径。概念是人类自己的分节语言反映和认识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是 人类认识对象的最初结果,也是命题、推理、论证等思维形态的基础。由此可 知,对武术基本概念的界定不但有助于武术本身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人们对 武术的认识和把握。
“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文选》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诗中的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所说的“武术”指的是军事,以后多指强身、自 卫的技击技术。
1926年改武术为“国术”。1932年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一段涉及 武术概念的论述:“国术(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 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这一时期,由于西方体育的传 入,人们更多地从健身、娱乐、审美等方面来发掘武术的体育价值,将武术界 定于体育的范畴。
1957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21位与会者一致 认为:“武术有技击的性质和特点,尤其在古代。现代武术是体育,以健身为 目的;并认为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这 是一次关于武术概念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将武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 部分进行论述,包括了武术概念的主要内容,只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表达形 式,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1961年出版的《武术》对武术概念的表述是:“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 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武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 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强调了武术是一 种“民族形式体育”,是“民族文化遗产”
1978年出版的《武术》对武术概念的表述是:“武术,是以踢、打、摔、 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 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这一概念对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 做了充分的肯定,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进一步强化了武术的体育属性。
1988年冬举行了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将武术概念表述为:“武术是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 统体育项目。”此概念明确指明武术是“传统体育项目”,指明武术的体育属 性;从“内外兼修”来体现武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此概念被1991年出 版的《武术》所采用。
1989年,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的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内 容,通过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
1991年,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对武术定义的表述为:武术是以 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
2000年,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中对武术概念的表述:武术是以技击动作 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0
2003年,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中也有了关于武术格斗运动的内容。武术 的定义被重新表述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 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
2005年7月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武术》中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 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 育项目。"
前三种高等学校教材中的武术定义表述从总体上来看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只是一些措辞用语上的差别。只是在最新出版的教材中关于武术的定义明确加 入了 “功法”这一概念。
再有就是以武术的主要功能为着眼点而给武术下的定义:武术就是徒手或 手执武器的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可以说,这就是武术文化形态的规定性, 以及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的质的差别。......虽然武术也能部分抽出用于竞技, 但武术整体而言也绝对不是竞技运动。武术只是武术,武术文化形态依然故我 为武术文化形态。&还有一种是以武术的内涵和外延来对武术进行定义的:武术是以具有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 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1.3武术的分类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其一,从历史学的角度,可以分为古代武术、近代武术、现代武术。古代武术是指以前的武术,形成了以太极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武 术理论体系;近代武术是指]911年到1949年的武术,由原来主要在乡村传承开始逐步 流入城市,进而引入学校,开始运用近代体育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提 出了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现代武术是指1949年以后至今的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其二,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 动。按其形式与功用又分为内壮功、夕卜壮功、轻功、柔功四类。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按照练习时的人数多少,套 路运动乂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 实战攻防格斗。现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长兵四种。
其三,从功能、目的角度划分,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技击(实 用)武术。
竞技武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 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
健身武术是人们基于对武术活动良好的祛病延年、健身养性的价值认识而 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这种习武活动一般都是自发进行,以个人锻炼为主,也 有集体形式的。与竞技武术和技击武术相比,它在习武的方法、内容上有很大 的自主性、随意性和趣味性,其组织管理形式也十分松散。即使有时也采用一 些比赛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广和普及,并不单纯追求成绩。
技击(实用)武术是指从习武目的到习武手段都以实用技击为出发点和价 值体现的习武方式。与竞技武术相比,它不受规则的限制,表现形式和要求就 是强调攻防实用。
其四,从习武术群体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武术、民间武术、群众武 术、专业队(竞技)武术、学校武术。
军事武术是以军队和公安民警人员之类从事国家安全保卫为主要职责的专 职人员为对象的实用武术。它的特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
民间武术是以民间传授为主要传授渠道,以心传口授,师徒传承为主要传 承方式的多种拳式套路、器械的一种近似于原生态文化的武术形式。
群众武术是以普及习武活动为基础的,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武术活动。 它的特点是大众性、广泛性、松散性、自愿性、灵活性、娱乐性。
学校武术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习武对象的教育过程。它的特点是计划性、目 的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教育性。
古代军事武艺对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但仍有着明显 的差异。在内容上,拳术被军事武艺视为“无预大战”之技,而武术中的许多 奇门兵械在军中毫无地位可言。在格杀方法上,武艺以阵法纪律为前提,是一 种协同性的集体行为,而武术的技击通常是一种低烈度的单打独斗,再加上武 术乂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熏染而变得更为多姿多彩。
民间武术是指在传统社会形态下,广大下层民众的各种习武活动,是与军 事武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术语。
群众(社会)武术是相对于学校武术和专业队(竞技)武术而言的,广大 社会民众间开展的武术活动。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困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体质、掌握 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而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 过程。
专业队武术是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分夺牌为目 的的职业化人群所进行的武术训练和比赛。
其五,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去划分,可分为传统武术、现代武术。
现代武术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武术结合西方竞技体育理论发展起来的, 以竞技体育化的套路和散打为两大独立活动形式,以教练员为指导,运动员为 活动主体,以争取比赛优胜为最高目标,以竞技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竞 技体育项目。
浏览4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