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要教导人们遇到困难就逃跑、退避。胆子要大而心 思要细小、缜密。运用这些东西去技击的奥妙,不过都是在你个人的 心里而已。只需要把一个道理运用在“阴阳二气”的变化上,行动在 身体的“三节”,表现在人体的“四梢”上,统一于“五行”之中。 时时刻刻操练演习,朝朝暮暮运动变化,刚开始时是有很多勉强的地 方,是生硬的,做久了就自然而然了!“拳术”的这门像“道” 一样 的学问,大概也都终极于这些道理了吧!“牌位先生”盛名无虚,真是技击、“打架”的祖宗。观他的文 章,可见其精神一斑,当时有谁敢捋他老人家胡须啊?!后面《太极 拳十大要论》更有他系统的精彩论述,可见其成就也非偶然!唯有他 方可教出个“杨无敌”来: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四年,一门受益千秋万
太极改变人生
——北京外企高管・老六路传人袁兴的修炼纪录
在56. com.中国太极论坛、武术万维网等网络上,有个袁兴与 身高体重比他大很多的英国次重量级第四名推手的交流视频,瘦小的 他显得身手敏捷,粘黏连随,准确地化掉对方来力,还不时让这个高 大的老外捌割超超。作为杨氏老六路的正宗传人,袁兴说,他并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 正规比赛。但太极拳却像血液一样渗入他的身体,一刻也不能离分。45岁的袁兴,北京某外企高管,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 大学医学部),太极拳龄20余年。太极改变身体:因病迷上太极拳许多习武者大都在青少年时代有一个体弱多病的经历。袁兴也不 例外。袁兴少年时就喜爱练拳,可是发现练拳后个子不如同学们长得 高,就停下来改打篮球。他后来得了风湿性心肌炎,住北医三院9 周,化验指标一直有些不正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母帮他办了出院,求助于传统养生功 法。袁兴先练大雁功,一个月后改练太极拳。练了一段时间后,经人 介绍拜高友臣先生为师,学习老六路太极拳。时常见到人自称太极拳迷,可和袁兴一比较,会发现这些都不算 迷。因为,在一段时间,随着身体的好转,袁兴一心练拳,甚至每天 练拳达10多个小时。袁兴常给人讲自己是因病练拳,因祸得福。他告诉笔者,从那次 在北医三院住院,至!]现在20余年来,一直没有再住过院,而他同期 的病友很多都不断地回去住院,甚至手术。太极拳不仅把他从病魔的 手中抢了回来,还给了他到目前至少约20多年比较健康的人生,使 他有精力体力成家立业,并悟修拳理。就养生与技击的效果而言,袁兴最喜欢杨氏太极拳,他认为杨式 太极从缓慢松柔练起,很适合自己身材瘦小,特别是心脏病体质弱等 弱点。杨氏太极拳特有的一些对身体消耗相对较少、较省力的练法, 练到一定程度,同样会有极强的战斗力。老六路传人 袁兴拳照太极改变性格:从张狂到含蓄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被认为是人生中很难改变的 要素之一。袁兴说,太极拳却“移动” 了他的性格。他用“判若两 人”来形容太极拳对自己性格的塑造。袁兴说,他从小属于有点小聪明小智慧的类型,从小学到大学读 书没有费过劲。“我一般都是整天玩,别人整天学习,但是只要自己 考试前稍微努力一小段,就0K 了,学医特苦,书本特厚,要掌握的 东西特多,但是我还是依然如故,考试前磨磨枪就行了。”
这样的性格外露张扬,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自信、阳光、效率 高是好的方面,可在许多人眼里,却是骄傲自大等不容易和别人处好 关系的缺点。在大学的某个阶段,他发现了这些缺点,想改变性格, 但无从下手。袁兴回忆,他开始练太极拳时,自己百般思索和老师百般诱导, 也始终找不到太极的门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对张扬 的性格进行了反思。后来随着不断地修为、不断地默识揣摩,才慢慢找对了路子,信 心也逐渐开始恢复,又随着对拳学探索的加深,才真正明白其博大精 深与自身的渺小。“由自信破碎到重建的经历,到最终认识到自己的 渺小,使我逐渐含蓄起来、谦逊起来,待人处事也逐渐平和起来,包 容起来。”袁兴说道。从普通的打工族,逐渐升到外企的最高层,袁兴认为自己的经历 得益于太极拳。因为心性修养的提高,使得他更容易与同事、客户等沟通与协 调,也越来越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充实提高。太极改变思维:客观冷静破除迷信除了打太极拳,袁兴的最大业余爱好是足球。他坦言自己是资深 球迷,但和有些球迷的不同之处,就是不迷信。而破除迷信的思维方式,来自于太极的修炼,轻轻松松、实实在 在地对而待之,细细品味,意味深长。太极拳还让袁兴变得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 得到提高。袁兴讲,刚开始练习太极拳,他平生第一次遇到一个巨大的、系 统的、复杂的未知领域。“长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这时候发现学习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摸索未知领域时是极不适应 的、力不从心的。”袁兴认真地评价道。在开始约一年多的时间,袁兴根本找不到门径,20年的不断探 索,他发现,太极之深不可测与高无止境,越探索内容越多,收获越 大;越研究内涵越高,级机制越复杂。20多年走过来,对太极拳理 的持续探索研究,不仅把他变成了一个善于独立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 人,变成一个终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完善的人,而且也使他 将拳学之道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应对其他新的事物、新的环 境时,学习掌握和适应起来更易上手与成功。
老六路的传承:难忘石匠师父的品质有人说,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是太极拳中比较古朴的 一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 势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感觉不大一样。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 极拳的风貌,更多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多保留了从各个方 面滋养身心的信息。对练家子说起老六路,很容易想到汪永泉大师。有网友介绍,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 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许多 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么多的 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 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许多武林界 的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 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 能随便往外传。”汪永泉号“在山”,生于1904年,逝于1987年。汪父汪崇禄(溥伦贝子府总管家)是杨健侯的弟子,并经常负 责代教贝勒爷。汪永泉7岁开始跟随其父向杨健侯、杨少侯父子学习 拳艺,因体格魁梧、聪明好学,备受杨家父子青睐,并常为少侯展示 拳艺当陪练,从中悟道。1917年,杨健侯指定汪公由杨澄甫指导学 习,直至杨澄甫1928年南下为止。汪永泉在杨家门里有机会向杨健 侯父子三人学过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舒适、开展、美观、大方; 推手发劲乃继承了杨少侯之衣钵,充分发挥出“动中求静,以静制 动”的原理,特别体现出了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原始内 涵,使弹簧力一类的独特功夫达到神奇的境界。袁兴的师父就是汪永泉的得意弟子孙德善。孙德善为人朴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推手、站桩、为 人处世都要做到’吃亏上当当傻子’”。作为孙德善的高足,袁兴的师父高友臣显然也受到影响。而且高 友臣本身是位石匠,长期与钢钎、铁凿以及厚重的石头打交道,养成 了敦厚朴实、精雕细凿的品质。袁兴回忆,自己刚学拳时,是个对太极拳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 子,但父高友臣对他介绍很多自己的事情时,既不吹嘘也不夸大更 不造假。“虽然高师傅文化水平并不高,也没有受过现代科学技术的 系统训练,但是其对拳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的确有民间武术圈罕 见的大家风范。”袁兴感激地说。高师父也保持着与外界的接触,但其接触中,一不管对方名气辈 分多大,二不听对方理论说得多高,
浏览4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