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寨形式出现的结社,如“登、莱、沂、密间、山林深 阴,豪右大姓,自金人入寇以来,告聚徒党,结为山寨以自 保叫农村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 不同,有的“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各据山寨,屯聚自 保”。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掠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但这些结社仍有共同点,这就是都具有较强的 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的 军事技能训练,刀、枪等均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 训练内容。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间武 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农村结社组织发展的同时,城市结社组织也在发 展,但城市的结社与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宋代的城市改变 了汉、唐以来城市中封闭式的坊里制度,形成开放式的大 街小巷。随之而起的是商业的繁荣。由于商品经济活跃, 城市人口大大增加。《东京梦华录》称汴京“人烟浩穰,添 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这庞大的市民阶层,除了 物质生活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由 此而兴起了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社团。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 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 “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久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每社“不下百人”。社的成员 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 “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角 抵、相扑社大都是有膂力的角抵手;而“射水弩社”“则非 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 也”。参加武艺结社的成员,有的具有一定的技艺水平,大 都是市民阶层,这些志趣相同的结社者,互称为“社友”。
这些人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习武练技,强 身健体,娱乐消闲。
这些结社组织活动较为广泛,有的在瓦舍、勾栏的 “游棚”之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有的在庙台或教 场,如相扑在“庙上露台”,走马、射弓则在“庙东大教场 内”,活动时间大都在节日迎神赛会或节日演艺集会上。 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特色是注重以表演、娱乐为主,与当 时北方农村以习武御敌为目的而组成的“弓箭社”和“忠 义巡社”等完全不同。
宋代城市中各种社的出现,也是受工商行会的影响 而建立的。宋代以来,工商业的“行”已十分普遍。《东京 梦华录》说当时的汴京有“诸行百市”。从入“行”者身份来 看,上自大富大贾,下至“稗贩贫民'',以至妓女、乞丐,亦 莫不在“行”。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统计,当时临安城内就 有四百四十行,这些社本身也算一行,行行有自己的活动 特色。这些行“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 一”。即每个行业在祭祀活动中,各有其组织的“社”来进 行迎献活动。城市结社组织包括武艺结社,也是在这种形 式下建立的,它推动了城市武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注 释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二册兵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
《中兴小纪》卷八。
《齐东野语》卷九《李全》。
《宋史》卷四百七十七《李全》。
《三―期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四。
参见《武林旧事•社会》《梦梁录》卷十九《社会》《都城纪 胜•社会》《西湖老人繁胜录》。
第四节市民阶层的武术活动
一、商业繁荣与艺人练武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京城汴梁、南宋京都临 安,都是工商或荟萃的大城市,当时汴梁为贸易中心,店 铺就有六千四百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 了当年开封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簇拥的热闹场面。南 宋的商品经济,较北宋有更大的发展。汴梁的住户,曾达 二十六万户;临安更多,达三十九万户。城市里,不仅以工 商业为固定职业的居民大大增加,而且流入城市的破产 农民、各类艺人等,也充斥了城市的中下层社会。
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 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 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 伎艺》中记,北宋汴京城较有名的艺人七十多人,擅长相 扑、棹刀、蛮牌的有杨望京、董十五、赵七、曹保义、张臻 妙、温奴哥等。《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记,南宋末年临安城的“诸色伎艺人”共八百多人。角抵艺人有四 十四人,如王侥大、张关索、刘子路、卢大郎、铁板沓、金重 旺等。乔相扑有九人。靠以卖艺为生的女武艺人“女艇” 有韩春春、绣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使棒 的有朱来儿、乔使棒、高三官人。举重的有天武张、郭介、 端亲、王尹生等。射弩的有周长、康沈、杳大等。他们以练 武卖艺为生,促进了武艺的专门化、职业化、商业化。他们 以习武卖艺来取悦观众。这不仅要有技击的特点,也需有 娱心的艺术。时代的需要,推动了武艺的表演技艺的发 展。
二、瓦舍轲栏中的武艺
“瓦舍”又称“瓦子”,据吴自牧《梦梁录•瓦舍》说: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易聚易散也。”瓦舍 是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之中,用装饰 有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拦成一个个的圈子叫“勾栏” 或“游棚”,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
北宋都城汴梁瓦子众多。潘楼街南有桑家瓦子“近 北则中瓦,次里瓦,出旧门有朱家桥瓦子,梁门西去有州 西瓦子,保康门附近有保康门瓦子,旧封月门外袄庙斜街 有州北瓦子,朱雀门外西去有新门瓦子”。这些瓦子规模 都很大,如桑家瓦子,中瓦,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 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栅、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 大,可容纳数千人”。观看表演的人很多,“不以风雨寒 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到了南宋,临安城内,瓦舍比比皆是。据《梦梁录》、 《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京城内外的瓦 舍有二十多处,如清冷桥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子、三桥 巷的大瓦子、众安桥的下瓦子、盐桥下蒲桥东的东瓦子等 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瓦子。其中北瓦子规模最大,有勾栏 十三座之多。
在瓦舍演出的各种技艺,名目繁多。在那里或“作场 相扑”,或“使拳”、“使棒”的人,比比皆是。据《梦梁录》载: “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 先以'女班'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 让“女艇”在相扑表演之前打套子,显然是招徒观众,这种 按一定程式进行“套子”的表演在宋代已经形成。它与武 术套路十分相近。
当时的拳术,称为“使拳”,“别有使拳,自为一家,与 相扑曲折相反,而与军头司大土相近也”。除使拳外,还 有“使棒”、“舞剑”、“舞刀枪”、“棹刀、蛮牌”、“舞斫刀、舞 蛮牌、舞剑”等。
宋代城市瓦舍的出现,为大批职业艺人提供了相对 固定的表演场地。瓦舍勾栏中的武艺表演内容与规模,为 前代所无。除了瓦舍勾延中的武艺表演外,还有一些跑 江湖卖艺的“路歧人”,不入勾栏r但也要在“耍闹宽阔之 处作场,谓之'打野呵据《都城纪胜•市井》载:“此 外如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阖。” 有的卖药人,为招贲顾客,也要扯圈子,舞刀、枪。但《太平 广纪》卷八十五载:“见市内有一个弄刀、枪卖药,遂唤此 人。云:'只卖药,元不弄刀、枪。
三、角抵活动的发展
宋代的相扑也叫“角抵”、“争交”。宋人高承著《事物 纪源》卷九载:“角抵,今相扑也。”耐得翁著《都城纪胜》 说:“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
宋代角抵活动兴盛,它不仅是宋廷宴会上的表演节 目,也是城市瓦舍中极受群众欢迎的项目。相扑除了男子 外,还有女子参加。据《梦梁录•角抵》载“杭城有周急 快、董急快、王急快、赤毛朱超、周忙幢、郑件大、铁稍工韩 通住、杨长脚等,及‘女胸'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女 众,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耳。”除了 一般相扑表演及 女子相扑外,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乔相扑是一 个人扮成两人的相扑表演。
浏览3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