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在追求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世俗智得以开发, 并随着这些世俗智的开发而出现强身健体、养心益智甚至神通显现的效果。这 些已足以构成其作为武术内功的重要前提。这些可作为武术内功之重要前提的 基本功效,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已经很有意义,然而,这绝不是其全部的意义。现 在看来,某些来自于佛教经典的禅定方法,在其能够作为武术的基础训练内容以 外,尚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用途,那就是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手段,来对治武术运 动实践容易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武术实战,是一种勇敢者的对抗。胆最,是能否正常地发挥个人技战术,有 效打击对手与安全保护自己的重要前提。“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的 民间谚语,无数次的拼杀战例,早已昭示并证明了胆量在武术实战中的重要性。强调实战对抗中的胆量,其实还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模糊性。什么是胆量? 什么叫胆大?有量化标准吗?应该说,量尺式的标准,肯定没有,但是,最大限度 的目标,却是有的。这最大的胆量,就是对生死观念的突破,就是对死亡之畏惧 心理的彻底消除。在传统武术界,突破生死观念、彻底消除对死亡之畏惧的心理 状态,被称之为“破生死关”。破生死关,彻底消除对死亡的畏惧,在心理上已经 没有了生死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对生命个体的任何牵挂。这对于以个体生 命为最大赌注的武术技击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它已经彻底地消除 了生死赌博者的一切后顾之忧。可以想象,在一个无法消灭比生命更重要的东 西的武术实战中,一个已经突破生死大关的对手,你还能够消灭他什么昵?无数 次的对抗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生死观念、无所畏惧的拳手,是不可战胜的。经历 过武术对抗实战的拳手都会理解,如果你不害怕对手攻击,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 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对手的攻击,对手的攻击则常常不会奏效。应该说,理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解“破生死关”以后的无限胆量在武术实战中的重要性,根本不是什么问题;然 而,问题是,虽然这“破生死关”的重要性并不难理解,但是,要真正做到,绝对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生 死大关。对于“破生死关”,传统武术自有其从不同的思想领域中学来的方法。运动 训练的经验告诉我们,对生死观念的突破,需要我们的主观认知与实践经验的相 互配合;认知破生死关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念的突破,长期磨炼, 必会有或大或小的效果。道德说教的理论告诉我们,正义的斗争是无所畏惧的, 因为正义的斗争即使牺牲生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正义的斗争,虽败 犹荣,虽死犹生;以道德的力量战胜自我对死亡的畏惧,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 种方法。兵家告诉我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一个拳手濒临死亡、没有任何其他 生的希望的时候,他也就没有了任何对死亡的畏惧,也就被迫无奈地突破生死大 关。突破生死,彻底消除对死亡的畏惧,培养拳手无所畏惧的也是最大程度的胆 量,自然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产生于不同的情况,然而,从训练学的角度看, 直至现在,佛教禅定仍是最为有效、最为积极的方法之一。破生死关,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完整的佛教禅定的修习,都必 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因此,如果说我们已经把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传统武术 的内功功法的话,其实这种内功功法的完整训练,必然将会解决这一问题。应该 说,破生死关,其实只是作为武术内功的佛教禅定的正常训练功效之一。我们之 所以把其单列出来进行论述,一是为了强调这种功效的重要意义,二是想要说 明,在武术技击的实战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有选择地用其来对治拳手的畏惧 心理,把其作为一种专项的对治训练来提高拳手的心理素质。佛的八万四千法 门,本来就是因材施教,是要解决人们的具体问题;自然,以佛教禅定中的某些方 法来解决武术训练中的破生死关的问题,应该是符合佛教的根本精神的。按照我们的经验,要想消除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求 一个较之这一事物更有意义的事物。这样,按照这一思路,要想消除自己对于死 亡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求一个比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的精神境界。从这个 角度看,佛教对于生死观念的破除,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在佛教,所谓的破生死 关,其实就是一个在内心深处确认“无我”的过程。不难理解,如果真的确信佛教 的基本教义,做到明心见性,深刻体认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自性即佛”,也就 真正消除了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对待胜负得失等的所有顾忌。破生死关,各宗各 派均有不尽相同的修习方法,然而,各宗各派虽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则是大同小异的。佛教告诉人们,世问万法,皆因缘合和,缘合则有,缘散则无,无任何恒常不 变的实体。南北小乘佛教都十分重视的四念处中的观人无我之修习,即是通过 对我执的破除来突破人们对死亡的畏惧。观法无我的修习,乃是在调和身心息 之后,再作正确的观想。“人们把自己的身体叫内世界,赖以生活的房屋、田地、 资具、器皿等叫外世界,这两种世界都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人们执此内界 以为我,执外界以为我所。修定者先观察分析自己的内身世界为无我,即思维我 曾执此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色身为我;可是我只有一个。如果地 大是我,其他水、火、风就不是我;若水大是我,地、火、风就不是我;若火大是我, 则风、地、水就不是我;若风大是我,则地、水、火就不是我。既然在四大中找不到 有我,故知此内身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内界是空,则外界也是空的;内外世界都是 空的,我何必执它们以为我与我所?如是思维,便放弃对自身的内界和依存的外 界的执着,即所谓‘内无根身,外无器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空上。”(叶均《略 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空宗的中道观、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三谛三观、华严宗的法界三观、念佛 禅的实相观等大乘诸法的实相观,密乘诸法的观自性空与菩提心观等,修习至一 定境界,皆能达到破生死关的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显密诸法的顿悟禅,作 为一种对治方法,其修行实施似乎更为简单明了。明心见性,本是显密次第禅修 止观的目的。顿悟禅之见性不同于次第止观者,在于其直下顿悟,直接调心令与 真如相应。达摩所传“二入四行”之如来禅,以“壁观”为见性之法。所谓“壁观” 者,乃是以静坐中所面对的墙壁为喻,喻以中道为持心之要,不偏堕于有无、自 他、凡圣两边,打破二元对立,熄灭一切概念分别,从而与真如理相应,明见自心 佛性,确信自性本来即佛。见性后,在人的世界观发生改变的同时,人的心理结 构也必然发生质变,从而也就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并摆脱了人们执着追求 世问生活之胜负得失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安。“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 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 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 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 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味。”(《大乘起信论》)慧能之祖师禅,直指当下,即心即佛。其禅定修习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限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制,而只强调从念头止息后的刹那间去体认心性。禅宗之禅的明心见性,即是在 一念不生处内觅心,体认那个在妄念遮蔽之下的本来心地。“则前不接灭,后不 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 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 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闻尔虚寂,似觉无知。”(《禅宗永嘉集》)对于佛教 修行而言,突破生死大关,绝非最高层次;更高层次的佛教修行,乃是断尽无明见 性成佛。也就是说,破生死关,只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环节,然而,对武术来说,这 已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心理训练,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浏览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