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在世界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美学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 享受和美的教育。然而,在套路运动中能引起美的有哪些因素呢? 武术套路的美学因素又有什么特征呢?武术套路总的来说是一种运动的技术美。在起伏转折、闪展腾 挪中,时空变化兼有,造型与动态交替,刚柔相参,神形具备。可以说 既有形式美,也有意境美;既讲究本色美,也讲究艺术美。先从武术定势中的形式美谈起。形式美,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直观的均衡对称和变化统一。武术的定势之美。首先体现在肢体的匀称、平衡上,如长拳中基 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健、 四肢和躯干的部位要相宜。华拳拳谚上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 备”。如一个“提膝亮掌”动作,右掌上撑略前,左手下勾于身后。使 其上下对称、前后呼应。左腿屈膝上提向右扣裆,而头和躯干则向左 扭转,使其左右均衡,于是在您面前就会呈现一个仪态潇洒、坚实稳 定的优美形象。如向右转头就会大相径庭,既不协调,又不平衡。形 意拳中要求“不偏不倚”,就三体势来说,顶平项直,“三尖相照”,做到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手在前略高,一手在后于腰侧,两 脚四六分力、前后左右相当,使您感到沉实而稳健,犹同山岳一般,有 无坚不摧之气概。八卦掌中的“孤雁出群”势,两手同摆向一侧,似失 之平衡,然而两脚前后相错步,躯干向两手一侧扭转,形成了上下、左 右的对应,又体现了变化中的统一。武术定式的形不仅求“称”,而且求“劲”,通过五体的五个线条的 撑、拔、张、展、勾、扣、翘、绷,形成一种内含骨力的遒劲,给人一种雄 健奔放的阳刚之美,与舞蹈中“纤腰舞尽春杨柳”的婀娜形姿迥然不 同,若春兰秋菊各领风骚。武术定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姻形美,可以 说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骨法”相类同,它犹如一手工端俊秀的楷 书。既工正匀称,又有人木三分的骨力含蕴其中。其次,武术中的定式,绝不是一味追求均衡和对称,它从技击原 则出发,常常是斜中寓直、奇中求正,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多姿的变 幻中见统一。如太极拳中讲究“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海底针一势 则形为前俯,却讲求以斜中求直的意念。长拳中的进退闪展,身形的 变化更为多彩,如电影《少林寺》有一幅李连杰动作的电影海报:李连 杰左腿提起,右手虎掌向前拿抓。左掌居后,上体向右倾斜做仰,既 不失均衡,又表现了攻防技击的特色,使造型生动,气势贯通,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静中寓动”。舞蹈中有两种反胴法则,其实在武术的定 势中也时有所求,当作身法的一种表现形态。所谓反胴法则,是指从 肩到胯在脊柱的联系上取相对或相反而进行运动。武术不必像舞蹈 中那样地扭腰摆膀,在肩、腰、胯的运动中却也时常需要相对或相反 运动,在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比如一个“拗弓步右冲拳”,右拳尽力 前伸,左拳却向后紧收腰际,左拧腰却右顺肩,相反相成,大大增强了 力度和幅度的美感;又如北京工人体育场前矗立的武术雕塑,取材于 行步持剑的瞬间,肩与左腰膀形成了反胴运动,两脚前后交叉,两臂 左右呼应,颇具身法,无不表达出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假如您选好角 度细细品尝,那妙不可言的美感定会在您心中升腾。飞动之美谁不爱看八月的钱塘潮?那磅礴飞动的气势,那瞬息万变的姿 态,蔚为壮观,美不胜收。可以说,运动充满着生机,蕴含着美。动态美简直是美中的 骄子。前面我们曾粗浅地探索了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窥探一下它的动态美则更加显示了武术的美学风采。武术套路运动,不同于以技击决胜负的散打运动,是以动作质量 的优劣、功夫的深浅来判高低的。它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占据和开辟 空间的视觉形象。就空间来说,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造成了生生不息的空间层 次和方向位移,使人看不厌,看不尽。《醉拳•拳经》中形容得好:“翻 猛虎豹,身坚如铁;转疾如鹰,法密如龙。”武术中的动作通常是上、 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仅以 “大跃步前穿”来说,忽地叱咤凌跃而起,又忽地伏身轻捷而下,似长 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庄子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武术理论中也有“动中有静”之 说,动态中的每一瞬间,无时不体现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 法的高度协调。且不说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步,每 一时刻躯干与四肢、手与眼、周身与器械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 这正是武术中通常所说的“练拳容易,练身法难”、“拳打千遍,身法自 现”。身法中的吞吐、开合、俯仰、拧转、折叠,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正是运动员是否入达化之境的表现,也是武术动态美的主要衡量标 志之一。当然,就运动中的空间变化来说,动态的美决不止于每一瞬间的 雕塑美,更在于整个动作所占据时间而表现出的活跃的力的形象。 武术中讲“式正招圆”,这“招圆”正是整个过程中的和谐圆;而圆的、 曲线的运动轨迹,亦是极重要的一条美感因素。如长穗剑中连续的 翻转穿挂剑,转如车轮,剑舞穗飞,恰如古人唐顺之的诗句所云:“来 去星女如穿梭”、“天矫天魔翻翠袖”,这种流畅的飞动之美,有如在旁 观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升腾起一种快感,令人神志飞扬。其次,从时间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动静疾徐,使这种飞动之美更 加独具特色。武术套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迅敏、神速,“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 电”,充溢着运动中矫捷的美,令人赞叹不已。如自选长拳中的连环 三腿,变化神奇,防不胜防;翻子拳中双拳密集如雨,上下翻飞,连发 七下,这种速率的变化有一种让人酣畅的感觉。尤其在对练中所表 现的那种间不容发的灵敏反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既协调又快 变,既准确,又惊险,常常使人们屏息观战,从审美心理上来说,甚至 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筋肉感,一场结束,才会发出难以言状的美感 情绪。当然,武术的动作并非一味的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缓,以 静相衬,以缓相托。谚语中有“动如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若处 子”,“动如奔獭、静若潜鱼”等说法,也有“疾如风”,“缓如鹰”的形容, 这种动与静、急与缓的对比并存,常常表现了运动员的功力所在,内 养所至,使动作充满韵律,在艺术上也是上乘。由此联想到,有人说古代人类中,各民族均从狩猎和战争中产生 了实用的技击术,为何中华武术会独树一帜,风格别具呢?似乎可以 说,中国的武术作为一宗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受古典哲学、美学、宗 教、民俗、历史等民族文化的影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古代 舞蹈中的飞动与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具有一致性,确为精辟之见。当然,作为武术决离不开“技击”,技击也在套路中具有一种本色 的自然美,同时,套路也追求艺术性,尤其它在韵律、神采、意境中,还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武术“眼神”琐谈我国的绘画、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历来十分重视眼神的表现 和运用。东晋人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论”,是艺术的至高要求,他 说:“四体妍蚩,本亡(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 乃指眼睛,中国画的人物画就有点睛传神的特色。古代舞蹈也讲究用眼,楚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配些,嫉光 眇视,目层波些”,描绘出舞者明澈而深沉的眼波似层层秋水。唐朝 西域舞蹈中的“扬眉动目踏花坛”、“启皓齿以吟风,腾星目而吐月”, 则另有一种雄浑粗犷之气。我国的戏曲表演格外注意“神在眉宇之间”,行家们说:“一身之 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总结出看、见、瞧、观、瞥、瞟、渺、睨、盼、 眺、瞪、瞅等眼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运动,对眼神的强调,并不亚于上述所列, 长期以来在套路演练中是很注重眼法的。“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这八法中,眼法便为其中之一。“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说 在流星般敏捷快速的击拳飞腿之中要伴以风驰电掣般的眼神。就是 “精神”一法,也离不开眼神的表达,拳家们说:“心一动则眸子传之, 莫之或爽”。

浏览2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