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个地练,那样会把人累得喘气「因此,他主张把套路中的各种 发劲动作抽出来作为单式练习,练习发放各种技击劲力。只有这样 遇到情况才能真正用得上。他说「那种宣传平时打得越慢越好,打 起来自然会快的说法是骗人另外,在推手、练拳劲力的变化上, 运劲的技巧上,内外三合以及劲分三节等等方面,他都有独到的见 解。他把太极拳的推手只看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阶段,最 后还是散打。他不赞成只练定步推手,而主张多练动步散手。当然, 散手也要体现缠劲,体现引进落空合即出、边引边进、松活弹抖等 太极拳的独特技击法。此外,他还强调练基本功,例如练百把气功 桩、抖杆子、拧棒子(太极尺)以及其它各种腰腿功等。
(十)力的旋律,美的造型
在坚持动作合乎规则的前提下,陈老财的拳架动作造型特别 优美。他说「拳势在符合技击含义的要求练拳时动作连贯又有 节奏,快慢相间,富有变化,姿势优美,就会感到好象进入了 一种艺 术境界,意趣横生,兴味很浓
从美学角度上看,陈照奎老师传授的拳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 在拳架演练中的对称美、节奏美、开合美、螺旋美、轻沉美和意境之 美。《牛津字典》里把“对称”定义为“一个物体或任意一个整体各部 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平衡、一致、协调、调和所产生的美感J所以运 动中的对称劲(及其端丽的造型)本身就会给人以美感。节奏美,可 以从快慢相间一特点中去体会陈式太极拳这种独特的劲力的旋 律。此外,它还给人以下几种美感。
开合美。陈老师教拳特别强调注意开合。“逢开必合,逢合必 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尤其胸部,不象有的太极拳只强调含 胸。陈老师讲“胸有开有含,胸含则背开,背合则胸开还强调“在 螺旋中开,在螺旋中合”。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发如闷雷,聚如婴 儿……所以陈老师打起拳来忽隐忽现,忽开忽合,开合相寓。有时
上开下合,有时下开上合;手开脚合,脚开手合;脚开膝合,脚合裆 开,处处总有一开一合,开时气势饱满,神气鼓荡;合时精神内敛, 浑然一体。陈老师把打拳比喻作卷炮竹和放炮竹,卷得越紧,爆发 出的力越有劲。处处是蓄势,处处能放劲
“合则周身柔软似无骨, 忽然放开都是手”。给人以潇洒而浑厚、舒展而紧凑的开合之美的 感受。
螺旋美。拳以腰为枢纽,以丹田内转为轴心,全身处处都是螺 旋劲,全身各部位既有自转,又有公转,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内旋 外旋,旋腕转臂,旋踝转膝,起落螺旋。周身象一个滚动中的具有弹 性的球体,而且全身各个部位、关节都似若干螺旋中的球体。这种 螺旋力律给人以圆活之趣。某些动作如同滚动腾跃前进之龙蟒之 形。正象怀素描写他的草书一样“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 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给 人们刚劲有力,而又婉转自如的美的感受。
轻沉美。陈式太极拳动作之美是自然之美。不论刚劲、柔劲, 正如拳论所云「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 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阴柔轻灵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阳刚沉 着的一面,譬之为雷霆万钧。“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 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 有人把太极拳的轻柔之姿比作“沉鱼落雁”,鱼在水中似静而微动, 有时全身抖然一动又静静地螺旋下沉;又如大雁自空而降,全身舒 展.盘旋飘然下落,沉稳而轻灵,给人以松静沉稳之美的享受。陈师 演练的“懒扎衣”、“单鞭”、“斜行”等式,都给人一种轻沉兼备的感 觉。“轻沉兼备、刚柔内含”是太极拳的高级功夫,前边讲的松活弹 抖,则是这种轻沉兼备功夫的典型形象表现。
意境美。兴趣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陈老师所传太极拳架构 思和编排科学,造型美,易引起练者的兴趣。陈老师常讲:一定要在 心情愉快,情趣横生的心情下打拳才能打好。所以上场打拳一定要
清心涤虑,专心致志,打拳不仅仅是练武,并且通过练武抒发自己 高洁的革命胸怀和情操,不仅仅在其肌体功夫的深厚坚实,更在于 唤起内在的精神力量。拳以传神。打拳要体现出人不犯我,我不犯 人,人若犯我,我必借其力还治其身的精神;把以谦让为怀的美德, 以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的神态注入拳艺之中。即把崇高的精神、情 操、意志溶入每一个动作之中,表达于外,亦即所谓武术家的“神 韵”,给人以意境美。正如陈鑫公《拳论》中所述,打拳要有景。他说: “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
连故也。心无妙 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 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 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 文章。处处则柳弹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 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致此,可以观矣。”打拳至此才算达到神形 兼备的高级水平。
当然,上述这些艺术性完全寓于技击性之中。技击性是武术套 路艺术性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技击性也就没有武术的艺术性。那种 没有技击性的艺术动作,只能称为舞蹈。技击讲求快,表现在套路 中则有迅猛、紧凑、利落,瞬息万变之美;技击讲求劲力的功夫,在 套路中则显示出激烈、阳刚之美;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上有柔化刚 发、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表现在拳架上则有刚柔、开合、轻 沉之姿。从而形成内容(技击含义)与形式(动作姿势)的完美统一。 如“青龙出水”、“高探马”等式,身灵、肩松、步稳、发劲松活弹抖,外 形潇酒大方。如果具有同样的技击含义而外形是耸肩、挺腰、拱背、 蹶臀,则不堪入目。当然,这些要求都要在长期的刻苦实践中去不 断地领悟其中的实质,并且不断地融化、提高、升华。
总之,陈式太极拳的艺术性,是具有技击攻防的实践意义包含 在内的固有属性。我认为在具有技击含义的基础上,发扬这种传统 套路的艺术性,使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三者全面发展,既是陈照奎老师拳艺的特色,也是太极拳发展的正确方向。
陈照奎老师去世已16年了。在十年动乱中,他受尽歧视和折 磨,道路坎坷,生前不为人所重。但是,他那精深的拳艺却闪烁着引 人注目的光辉。他继承了陈氏家传拳艺的精华,并发展到完美的高 度,他无疑是陈氏世家中的一位卓越的大师。为了继承、研究和发 展陈式太极拳,作为他的徒弟,我有责任把他生前传授的拳理、拳 法整理出来,献给广大的陈式太极拳爱好者,同时藉此表达对老师 的怀念。
早在1977年陈老师同师弟陈瑜第一次来石家庄市在我家居 住期间,就曾议论过编著一部陈式太极拳及其用法的书,以飨广大 陈式太极拳爱好者。当时,陈老师即提出约我离休之后帮他完成这 项计划。可惜,老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未竟的事业落到了我们的 肩上。为了实现老师的遗愿,发展太极拳的千秋大业,从1982年 起,我即着手整理1972年至1980年跟老师学拳期间的五册原始 记录,以及老师寄给我的书信和函授资料,着手整理此书,以实现 先师的遗愿。初稿整理成之后,1983年曾寄上海请万文德师兄予 以审核修订。之后,1987年作为内部教材印发广大陈式太极拳爱 好者征求意见。此后在此基础上,我多次进行修订。
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珍贵的陈式秘传拳谱。四川青城山上有 一副楹联「惟名山能留仙住,是真传只说家常。”文学家高尔基也 说过“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J(《文学书简》)陈照奎先师所 传的这部拳谱,用来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极其朴素,而且为了避免 走样,我们尽量保持了原始记录的本来面目,除了稍作文字条理顺 通之外,几乎未作多少改动。所以,开始接触它时甚而略感文字繁 琐。但是,只要你肯认真学习钻研起来(结合口传身授),其细腻、周 密而科学的分解,会使你感到极为精湛。
陈老师生前授拳时(特别是内部拆拳讲解单式时),往往是一 式多用,甚至一个动作几种技击用法,真是左右逢源,灵活机动,但 由于此书篇幅所限,只好仅择其要者,其详尽论述及其多种用法的 解说,我们将根据陈老师授拳的记录
另外整理一部《陈式太极拳技 击法》。本人模仿先师表演和讲解的一、二路(炮锤)教学录象片,可 作为学习此书的补充参考资料。
“丹青难写是精神J我们记录和演述的这套拳架,虽然把陈老 师的细腻动作基本上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无法传达他的神情。他演 练起来,节奏鲜明,风格多样,阴阳变化,紧合易理,一举手,一投 足,刚中带柔,柔中寓冈h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动如脱兔,静如处 女,轻如流云,稳如山岳。构思严谨,气势磅礴,满如风帆,引如拉 弓,折叠如波涛翻滚,往返如鱼雁追逐。整套拳架如一首交响曲,一 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百看不厌,给人以美的享受。
浏览3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