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神秘化难为易
太极拳的神秘,仿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的感觉。原来的“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等名, 起自民间,通俗易懂,但更名太极,就忽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毕 竟,太极乃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一的宇宙,是一个神秘的浩瀚之域, 隐藏着太多的未知因素。单就字面讲,太极二字也昭示着至高无上、 绝对唯一的境界,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太极拳的繁难,也是由来已久。清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 公认的太极拳经典文献,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圣经。文章 以太极立论,杂糅阴阳、导引、吐纳、经络之说,更由于中国文字的 多义特点,概念往往难作准确界定,一般人很难读懂,就是专家解 读,也理解各异,表述不一。太极拳的流传,更有陈、杨、孙、吴、 武等多个流派,虽理法相通,却各有擅长。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太 极拳入门易,登堂难,入室则难上加难。
当然,这两大障碍不是太极拳的过错,因为太极拳天生并无障 碍。其实,障碍完全是人为设置的。从传播学的视角看,这不能不说 是太极拳的悲哀。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的最高境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其强 壮筋骨之功,修养心智之效,对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价值。
近些年来,中国武学呈现中兴之象,有关太极拳的出版物大量涌 现,但故弄玄虚、不得要领者多,而揭开神秘面纱、直击拳理要害且 易懂易学的却寥若晨星。于是,功用的神奇与传播的平庸,构成了严 重的不协调,导致太极拳以荣耀之身而陷尴尬之境。
太极拳,面临一次彻底的传播革命。破除神秘色彩,彰显科学底 蕴,概念界定准确,拳理解说通俗,成为众多练习者的强烈愿望。
《身边的武林》,就是太极拳传播革命的一次大胆探索。
本书的作者,一个是资深律师,富于理性精神,长于咀文嚼字; 一个是传媒学人,深谙传媒之功,精于传播之道。这样两个人的现身 说法,堪称珠联璧合,因而能够破除神秘,昌明科学,一扫烦琐,力 求简易,让太极拳走下神坛,走向大众。
传播的革命,往往引领事物的飞跃发展。《身边的武林》,用通俗 晓畅的笔墨演绎博大精深的拳理,既讲方法,又讲文化,扫清了通向 太极之路的两大障碍,让太极拳变得易知、易懂、易学,不能不说是 对太极拳传播的一大贡献。此书的出版,必将大大推动人们对太极拳 的学习,这是可以预期的。
文化学者,著名传媒人李永明
2010年2月7日
化“道”入人生
一部中华武术史,处处透着宗教的韵致。而太极等内家拳对道教 韵致的展现,可谓与生俱来。
与世界诸多宗教对“命”的认识不同,道教提倡“我命在我不 在天”。而且,这种对“命”的认识,并不只是为了让个体生命超越 有生有灭这个自然的小道,更是为了实现“生道合一”,也即个体的 有限生命与自然大道的永恒生命相结合的大道。
正是在个体生于大道又须回归大道的思想支配下,道教修炼强调 “逆以成丹" ——逆向自然演生的来路上去,直至本根,实现人与道 的合一。所以,以心理训练与生理训练同时进行为根本内涵的性命双 修也就成为道教炼养生命的不二法门O
在这一宗教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太极拳的宗师们,无不极其重视 身心兼顾的炼养精神。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习武者来说,修“心”,都 是既有利于驱除心中杂念,促进武功修为的精进;也有利于个人道德 情操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大事。用道教的主张来说,这也就是持戒于 心。
站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太极并不只是一种拳 道,它史是一种精神,一种饱含使个体生命不脱离现实生活又能超越 现实生活的宗教性精神。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神用于把握世界运行的内 在机理和服务于现实人生,那我们其实也就超越了仅是关注自我当下 的境界,从而进入了 “得道”的生命坦途。
所以,在“术”与“道”的关系意义上,太极拳是引“道”入 生活、化“道”入人生、成就“己合”以更好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 “术有这样的“术”在我们身边,武林自是隆盛,而社会也自是 和谐。毕竟,只有身与心的双双和谐,才是近于“太极”、臻于至境 的大和谐。以此观之,刘厚中与太极笑笑生二位先生的这本《身边的 武林》,其可谓是对如何达致如此和谐之至境的现身说法一两个在 我们身边、和我们并无二致的人,将他们的习武心得娓娓道来,让我 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边的武林,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武林;让我 们真真切切地体会“红尘多少奇才”,发现其实自己亦可通太极而问 道、谙拳术而养心。
谨以为序。
宗教社会学博士肖尧中,2010年2月10日,武林”并未逝去 它在我们身边一本叫做《逝去的武林》的书,畅销图书市场。中华武术黄金时 代的最后一个见证者,形意拳高手李仲轩以七十余年的武术实践向您 口述最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揭示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 “禅”的境界。
书中的讲述者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在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 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 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才是原汁原味的 中华武学。
书中介绍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被尚云 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 个甲子过去,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 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 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留下讲 述,又经徐皓峰先生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被人称为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是民国武林的巅峰人物,他们在武林的地 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在此书中,作者的叹息也是很明显的:武林已经逝去,吾辈已无 机会再看到武术的辉煌了。
武林是否真的已逝去,笔者认为,《逝去的武林》的畅销,恰恰证明了武林并未逝去。 正是“武林”中的一大批对内家拳、内家拳文化的痴迷者成了这本 书的忠实粉丝。
内家拳的痴迷者组成的“武林”并不仅仅在武当、少林等名山 胜地,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园、操场,甚 至小区树荫下。
那些默默操练的武者,他们不靠武术为生,而是从事着公司职 员、公务员、律师、商贩、记者、教师等众多的职业。
古龙先生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侠 客。江湖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 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 是又出现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而练武则是“正心、修身”与“穷则独善其身”的一部分,是 自我爱好和平、“止戈”的健身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与 “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讲“林”的关系,双木为林,就不仅仅是个体 的行为了,武功练好,总会去做些扬善抑恶的事情。
因此说,“武林”其实就是讲述个人和群体以及社会的关系,这 种关系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我们。
这本书就是要从根源上解开大家的武侠情结!通过狭义的武林内 家拳的修炼以及几十篇古拳谱的解读,去更好地融入广义的“武林” 中去,实现“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理想。
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丹麦的张斌作序说,我每次看到李老 的文章都很感动,一气要看两三遍,这里面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 的道理,其立意很高。比如唐维禄教授徒弟,对待同门要示以弱,对 待外辱要示以强,让他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要报效国家,这不 就是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阐释吗?
身边的“武林”客观存在,展示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告知大 家,我们可能忽视了我们身边的一群执著者,他们默默地传承着扎实 的功夫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核心精神。
浏览3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