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练结合”是感知中国武术技术的最佳途径
武术发展至今,已经失去了其打的生存环境,这是不争的 事实。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习练中国武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尽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习武路径,但是在今天,对于当今的 现代人群而言,这已经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 要因素。因此,武术的发展,就需要顺应社会的潮流,不断进 行改革、创新。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简单、直接,为武术在当 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传统武术动作实用,具有很强的 技击功能,也为武术“打练结合”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应 该对武术进行筛选、精简、提炼,找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技 术动作。正如“太极拳原本只有十三势,长拳也只有三十二 势”①,因此“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应从‘短’字入手”②,中 国武术应该选取既有很强的技击功能,又能体现中国武术练的 套路来加以推广,这样才能保持武术在不断练习技术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体悟,同时在体悟中不断升华,在升华中提升人格。 因为,中国武术只有具备打的功能,才能体现出中国武术在技 术层面的重要特征;而中国武术也必须经过练的过程,才能区 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武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换言之,武术技术的推广应该是既有练的套路,又能在练的过程中 体现打的意识。只有“打练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武术在练 的过程中用肢体的语言传达一种武术具备打的信息,练和打的 统一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我们怎么推广武术,都不 应超越“打练结合”的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这是让人们 真正地体认中国武术的最佳路径。
① 王岗.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J].武术科学,2005 (8).
② 王岗.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J].武术科学,2005 (8).
结语
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民族化的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人 们的普遍喜爱。这就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武术的发展提 供了契机。今天的武术,无论是在组织规模上还是普及程度上, 都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中国武术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 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在我们推广武术的过程中,其本 质也就是在推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一种“文 化的传统武术”,而不是“运动的现代武术”。因此,我们不应 该走模仿西方文化的发展之路,任意肢解我们的武术,这样只 能使我们逐渐丧失自身的个性。中国武术的发展尤其不应忽视 了 “打练结合”的关系。“打练结合”不仅仅是武术之所以具 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所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它概括着中国武 术的技术内涵,概括着中国武术的技术理念。现如今,面对武 术技术发展遭遇的种种困境和盲区,我们应该坚持将“打练结 合”作为中国武术技术传承必然遵循的客观规律,将“打练结 合”视为中国武术技术承载技术传统的主要途径。中国武术区 别于世界其他各国武技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将“练”的技术动 作与“打”的技术动作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打练 结合”是每一个学习中国武术的人都应该恪守的技术底线,是 每一个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感知中国武术技术的最佳途径,所以, “打练结合”是中国武术理应遵循的体认路径。
如 中国武术技术要更
后记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独具特 色的技术文化体系是构成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学理 论告诉我们,任何文化都存在着三层结构,即:外显的物质层、 中间的制度层及核心的心物层。在文化的三层结构中,显露在 外的是文化的物质层,它是文化的外显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具有很强的可观察、可触摸、可学习、可体悟、可利用的特 性。而对于文化物质层面的观察、触摸、学习、体悟和利用, 是通向中间层、核心层必不可少的路径。所以,笔者认为,对 于文化物质层面的认知是对某种文化认知的开始和发生处,也 因此,对它所表现的物质层面的文化要素的认知,就显得非常 重要。就中国武术文化来讲,外显的文化物质层,更多地应该 是我们所能够看到,并能够身体力行的中国武术技术本身。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一直冠以“博大精深”的美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派众多也常常成 为我们炫耀中国武术最多的词汇。拥有129种甚至更多拳种体 系的中国武术,用如此美誉的词汇来加以赞誉,本应是无可厚 非的。但作为一种需要继承和推广的文化形态,只选择这样模 糊的词汇,这样模糊的技术概要,往往就成为更多人远离中国 武术的理由。因为,它太空洞,太虚幻,太没有边际。学习和 认识中国武术往往给人很难找到支点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拳 理、拳法太过于分化,各种拳种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独具特 色的技术理论体系,总也认为特色是每个拳种流派的核心要素。 个性化的过度张扬制约着人们对普遍性的探索和求实,也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武术的改良、创新和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拳种流派的多样性无疑是文 化厚重的表现,但一种文化的多样性的无限扩大化,无疑对这 种文化的发展、传播是不利的,特别是理论上的差异。总结和 探究中国武术多样性之间的共性问题,应该是我们亟须解决的 学术问题,并且是核心问题。基于此,对于中国武术技术理论 的共性研究,就成为我近年来孜孜以求的学术选择。
几年前,从我撰写“发现原点,追溯原点”的短文开始, 就不断地给自己已经形成的、大众认可的知识体系进行学术上 的判断,并在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几年间,我带着这些疑 惑,将身心浸泡在这些疑惑之中,在坚持“发生在同一文化环 境中的同一文化形态一定有其共同的、普遍的技术上与文化上 的要义”的理论是成立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武术技术的“感悟” 与“求真”之路。
三年来,我和我的学生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拳论,走访了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地方性传统拳种的代表性拳师。在学术发问 一次次被否定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强化的体认过程中,初 步建立了对中国武术技术特性的普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 了撰写本书的基本框架。
我坚持中国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拳种套路(这在拙作《中国 武术文化要义》中有过论述)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因为它是确 立中国武术身份的唯一技术特征。所以,提出了 “原点质疑: 技击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的研究起点,进而提出“技击属 性:中国武术技术的本质特征”的观点;我思考回答何为中国 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出“武不尽势,势无穷意,意在体 悟,悟贵恒坚”的理论预设;我在“各有其度,自成其色”的 拳种内部,发现了 “通理求异乃是中国武术技术多样性构成的 玄妙理法”,找到了 “中国武术技术的独到之处来源于它的劲法 多样”;我在探究中国武术最高追求和表现形态过程中,指出了 “由外及内是中国武术技术的练化方式”,发现了 “化身艺术是 中国武术技术的最高形态”;我在如何获得技击意识的路径探讨 中,发现了 “打练结合是提高中国武术技术的最佳体认路径” 的等等命题和结论。
诚然,中国武术的原始形态如同世界所有“武技”文化形 态一样,不可否认她都与“技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但中国武术之所以没有形成典型的“技击”为主体的身体文化, 而是形成了一种更趋向“技击艺术”的“舞蹈”,这应该是与中 国武术文化结构的中间层、核心层的文化要素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拙作还是认可“中国武术具有一定的技击功能和价值”, 但更多地应该体现的是:“中国武术技术要义的核心则在于它 的技术必须反映出一种技击语言”,这应该是武术不同于拳击、 泰拳,不同于体操,不同于舞蹈的内核所在,这也正是中国武 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浏览3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