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打、练技术是无法等同的。武术的练,是以提高打的实际效果为有效手段的。只有长期坚持 对武术套路、武术技术动作的习练,习练者才能谙熟其中的奥 秘,在实战时才有可能施展和呈现出技术动作的实战功用。若 单练打,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 速成的是打法°但是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 普通人,上不了台面①所以说,中国武术中打的技术是需要 以长期的习练作为坚实的基础,通过套路这一形式的练习,才 会有所精进。因此,练是一个对技术、技法体悟的过程,需要 借助打的技术来检验。武术的打实现着对武术的练的引导,练 和打是武术技术中的两个不同部分,二者是互为表里的。
⑥马虹.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39.
⑦马虹.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二、从练到打是中国武术技术传承必然遵循的客观规律
中国武术无论拳种流派,都存在着各自一套相对独立、完 整的修炼体系。每个拳种都遵循着从“练”到“打”的训练规 律,首先都要从基本功练起,进而练习的是套路与功法,最后 才是技术技法的实际运用,即实战。“拳法也似无预于大战之 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人艺之门也J②这是一 个必须严格遵守的步骤和过程。因此,习练者必须遵循由低到 高、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训练规律。武术主张由外练内,最终 达到形神合一、临危不惧的打的化境。《少林绝技》一书写道:
①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20.②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练功之法可分为数期,最初一步,先练皮肉;次则进而练 筋骨;皮肉筋骨既坚实,更进而练习各部之实力;实力既充, 然后更进而练习运气。此法如能任意往来,则大功成矣”①。
若违反常规训练,轻则只是学到武学之皮毛,重则对自身 造成严重的伤害。少林武术中的上乘功夫少林五拳,就要求:
“非与此道有所悟,或功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 授。顾非吝惜隐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或朝夕从事,若不 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所获。”②
形意拳大师李仲轩也曾说:
“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 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 夫,就枉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J③
因此,正是由于武术技术动作是蕴涵技击实战的重要功能, 所以武术中所有关于练的技术动作自始至终都要一直围绕着如 何去实现和提高打的效果这一最终目的而不断地延续发展, “提高技击格斗能力是传统习武者最主要的价值追求”④,也成 为武术技术所具有的重要特征。
但是,中国武术却没有效仿世界其他武技的发展模式,没 有直接从打的效果、打的目的练起,而是遵从武术的基本功、 套路、功法运动,进而是技击实战这一完整的训练模式,通过
①沙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
[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2.②《少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
[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③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32.④周伟良.师徒论一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
[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
2004 (5). 对人的体能、技巧、临敌时的胆略等各个方面综合提升,进而 达到理想化打的艺术神妙境界,这也成为中国武术技术传承所 必然遵循的训练规律。
三、从练到打是中国武术技术承载技术传统的主要 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技术传承千百年来一直遵循着从练到打的亘古不变的训练规 律。正是这一传承模式使武术在练的过程中注入了深厚的文化 力量,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因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本身自 然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对人本身的 自然和身外自然不断加以改造,使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 来的过程”①,这样一个对技术赋予文化的过程,在无形之中也 形成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术传统。
中国武术的技术传承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古代“广收门 徒,往往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 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 ‘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②Q 同时,中国武术在传统的技术传承过程中,素有“传拳不传意。 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只能感染下”③的说法,这 是因为“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后可以自修,
①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②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17.③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30.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是不 够的”①。
这种特殊的技艺传承模式,作为中国武术的技术传统,也 体现与文化的契合。只有通过对“练”的技术不断艰苦体认, 不断地对人本身进行各方面的改造、熏陶,才能领会武术的真 谛,进而产生文化的力量和人格上的完善。如各门派枯燥、单 调的基本训练,就是对人坚强毅力的培养过程;而在拟想的技 击理念追求下的武术套路练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感悟和规范自 身动作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感悟中,武术家们领会并接受了 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拳理论,产生了拳道合一、拳 禅合一、天人合一的人体感应,具有刚柔相济的武术劲力和形 神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也有了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和子午流 注法的传统医学理论,而武术在追求打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为 战胜对方而采用的避实而击虚、正合而奇胜的兵学思想。中国 武术技术正是通过对套路、功法的体悟,结合武术能打的实用 理性,在练中有打,打中有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灿烂的中 国武术文化。
"打练结合":体认中国世术技术的正确路径
“打”和“练二 实质上是对中国武术技术认知的两种方式。 “练”是对技术动作、技术技法的原理与内涵不断娴熟和掌握的 过程,“打”是对技术动作、技术技法的目的和用途进行巩固
①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65.和强化的过程,二者都是以实现对中国武术技术最正确的理解 为目的的。
-、“打练结合”是体认中国武术技术的必要底线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文化 内涵。但是在这个追求简洁、直接、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时代, 武术的博大精深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太大 的精力窥其一斑。因此,我们在推广武术的时候只能是选择其 中的一部分,但无论是哪一部分,都不应当超越武术的练和打 的技术底线。因为打和练的技术都是构成中国武术必不可缺少 的要素,只有实现“打练结合”,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中国武术的 精髓。
武术的打是武术练的一个拟想的目标,是引导武术能够沿 着自身方向正确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路标,只有在武术假想打的 路标指引下,中国武术发展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武术的练是一 个不断体悟的过程,在肢体体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外界表述 一种打的肢体语言。只有两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武术的练才能 在打的指引下,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特征,中国武术才能够产生 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常犯的一个最大的毛病在于,把原 本是统一的东西人为地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结果给人们的思 想造成很大的混乱,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①中国武 术技术中的打和练,同样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
① 李瑞环.辩证法随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30.此在我们推广武术的时候,不应该人为地把武术整体分割成为 追求打的武术散打和追求练的竞技武术套路,“打练结合”的 技术底线也是目前武术技术所不容回避的问题。
浏览3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