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 动常常是交织一起的。这些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均与武 术的发源有紧密联系。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 崇拜,都常凭借原始武舞来体现。《说文》载:“巫,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在原始 巫术活动的舞蹈中,武舞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在狩猎、战 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要跳武舞,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 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种物。在近代某些尚处 于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还可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的 联系。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人, 手执武器狂舞。云南傣族某些地区每年祭佛大会上,人们 持刀而舞,与兽搏斗而胜之。在原始祭祀活动中,还有一 种模拟野兽形象动作的武舞。《尚书•尧典》记一个名叫 “夔”的首领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忠是说: “啊!让我们敲打起石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 这或许是武术中象形拳的原始形态吧。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较武 内容。据《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未有事长,俱事鬼 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个部族以 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灵,并以此确定部落首领。似可 称是武术竞赛的萌芽。在原始宗教活动中,也常有寓教于 娱的作用,疑得活动的武舞,奔基致育的主要内容。《周 礼•地官•舞师》说:金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 祀。”这虽是西周的活动,也反映了远古原始时期的遗风。 《史记•封禅》:“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索引云: “赛,报神为福也J这个记载表明自远古黄帝以来,即有 在冬季举行竞赛活动作祭相:竟看有些什么内容,古籍虽 没具体记载,但与蔡祀有密切联系的武术活动成为竞赛 的内容,则是必然的。在原始时期多位一体的文化形态 中,武术得以在其中萌发而共生共长,构成了原始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原始武器的创造工具及其使用,为人类进化的最重要标志。工具的制 作与改进,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原始时期,工 兵不分,以木石击物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原始武器 的萌芽,当从木石开始。考古学家贾兰坡指出:北京猿人 “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得力的狩猎武器还应该是木棒和火 把”。原始人生活于密林中,树枝为最易得。磨制成木 棒、木矛,当为人类最先创造之武器。。木质易腐.极 少留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木矛,是原始木矛少数 例证之一。考古发现:距今3万年前,已有石制矛头 加上木棒成为矛枪,这种复合武器的出现是巨大的进步。
刀的制作亦是最早的器械之一。在北京猿人遗址中, 出土了不少原始石刀及骨刀。约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原始石刀制作出现多种形态,有长方形、半月形、条 形的。如刀背钻甚,有多至七孔,加上长柄,可作战斗砍杀 大刀。。新石器时代出现多种石兵,除石刀,还有石 枪、石矛头、石戈、石斧、石铸、石铲、石槌等。。原始 石斧、钺亦多。《说文》:大者称钺,小者称斧石斧、钺多 有较锋利商艰惠到,有梯形、长方和椭圆等形,有的带肩, 有的笑孔帝隼素桶,或为极是杀尊力的或舞。《越粤书》 说「黄帝之麻,以五为兵。”考古整或证实了这些传渥人 类一开始使用贵籍,便同时声磋并积累使用这些武器的 经总支龛技击技术的萌芽。’号箭崎发畴最历史的巨大踊步.恩格斯认为“弓箭对 于蒙昧时怎正期铁剑对于明蜜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 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我们祖先早在3万年前 即已发明弓箭,这可能来源于矛的投掷及弓受树枝弹力 的启示巴后来把弓与矛结合创造出弓箭。山西朔县峙峪 村出土燧石片制成的石镰,加工精细,前锋锐利,距今已 有28945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镁、骨嵌的大量出土,表明 射箭是原始先民极普遍的武器。古籍记载,认为弓最初是 用来发射弹丸的。《越绝书》:“陈音日:'臣闻弩生于弓,弓 生于弹。'”古《弹歌》载,传说是黄帝时代的一首歌谣:石器时代江苏南京出土 新石器时代河南临汝出土“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说:“砍下竹子,做成弹 弓,发射弹丸,直射野兽。”许多原始部族还发明了一种使 矛、枪投掷得更远的投矛器,表明原始人迫切需要远射武 器。《世本》说是黄帝臣“挥作弓、夷牟作矢”。大体反映出弓箭创造的久远。但这一创造,则是原始先民智慧的集中 表现。古代历史传说中有许多射箭的故事,特别是有关神 箭手羿的传说,羿是夏代夷族领袖,射技精良。当时天上 出现十个太阳,草木都焦枯了,羿用箭射落了多余的太 阳,又射杀了毒蛇猛兽,“万民皆喜”。这些神话表明原始 人掌握了较高的射箭技术,同时,增强了征服自然的信 心,也歌颂了武艺高超的英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 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青铜武 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商周时期车战是战争的主要方式。我国早在公元前 二千余年的夏代即已使用战车,殷商时又有了巨大进步。 《吕氏春秋》记成汤就是以“良车七十乘”,战败了夏族。西周灭殷商,也是依靠了“戎车三百乘”(《史记」周本 纪》)。古代战车为两轮四马,方形车箱,上立三位甲士。左 方甲士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持弓箭主射; 右方甲士称“车右”,又叫“参乘”,执戈、矛作战;御手居 中,主管车辆驾驭。战车上使用的武器除弓箭外,主要有 戈、矛、戟、殳等。《诗经•秦风》:“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可知戈、矛、戟为最常用之武器。 商周车战,即使双方战车逼近、马头相碰,其甲士间距还 有4米以上,均不能杀伤对方。双方作战格斗,必须两车 相错。《楚辞•国璘》“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便是车战场面的生 动写照。商周时期矛为重要长兵。殷墟出土铜矛均为双锋,柄 有双耳,以系缨络,精美锐利。周代铜矛矛力加长而柄稍 短。周代有酋矛、夷矛二种。酋矛较短,夷矛较长,可能分 别用于步战或车战。在形制上周矛的某些变化,表明矛的 刺杀技术有所发展。
考古出土表明,商周时期使用最多的铜兵是戈。。戈是中国上古时期独具特色的兵器,主要是以钩割和 啄刺御敌。殷周铜戈有两类:一是以“内”安秘者,即木柄 凿孔,插入戈柄绑牢;一是以“裂”安柄,戈柄铸鎏,纳柄于 毅。7。在寡成演变中以“内”安秘者多,故后期出土的 戈,大量为以内安秘的。周代铜戈的另一演变,是加长戈 援下部的“胡”,并增加“胡”上开孔数。加长戈胡,增强戈 的割锯能力;增加胡孔,使戈在柄上绑得更牢固。戈的形制演变,标志着其使用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商周武器以戈 使用最多,西周武士必习干戈。干即盾牌,用于防守,戈主 进攻。《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干戈”成为 战争的代名词。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戈均为重要兵器。
浏览3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