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先秦尚武之风,民间多有好剑术者,被称为“剑 客”。《汉书•地理志》称:“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 好用剑,轻死易发。《汉书•李广苏健传》载李陵曾称其众“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三国志•魏志》亦载,曹操 出征,曾将许褚“所将为虎土者,从征伐”,“皆剑客也”。东 汉时,豪强地主往往“养剑客以威黔首”。秦、汉时许多 人自幼便开始学习剑术“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 又不成”。《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则云“肃,体貌魁 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
文人学士亦有喜好剑术者。东方朔“十五学击剑,目 若悬珠,猛若孟贲”。司马相如亦“少时好读书,学击 剑”。因为民间普遍尚武,因而教授剑术者也受到社会 尊重而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名声。如《汉书•司马迁传》 云: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汉代还出现了剑术的单人及双人套路舞练表演。对 掂性电斗剑形武,在汉代苞了进一步发展另外,.汉代还 有了专门的剑术理论薯述。
显然,从汉代开始,剑虽然逐渐退出了军事与战争舞 台,但在贵族之中可广大民间,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所 以周纬著中国兵晶史稿云“重刀之习,起于汉代”,“然 则汉;剑亦白有其相当声轿,未容忽观篇。列朝载籍之称述 汉剑者,并不亚于汉刀之记载”。剑退出军事与战争舞台 的原因荏于于剑身薄而轻,容易折断,因而不适宜大 力:砍案,面对身着坚盔重甲的敌人,剑的威力受到了极大 的限制,特别是在骑兵出现以后,主要的攻击技术手'段由 直刺变为砍杀“直兵推之”的剑,便不再适合实战的要 求,而逐渐被西汉时业已出现的厚重坚利的“环首刀”所 取代。
1957-1958年,洛阳西部的一批西汉墓中有23座 葬墓里都出土了环柄铁刀,长度为85 —4厘米叫 在山 东沂南画像石墓墓门的横额上,保留着汉代军队持刀作 战的生动写照。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当时无论是步兵还是 骑兵,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刀盾,已取代剑盾成为军 队的主要装备。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环首刀为直身,直脊 直刃,刀柄刀身间没有护手相隔,刀柄后为一圆环。《汉书•李广传》载:李陵投降匈奴以后,武帝曾派任 立政为使节至匈奴。他初见李陵时,由于没有机会直接交 谈,便目视李陵,并以手抚刀头,暗示李陵回归祖国。正因 为汉代刀头为环“环”与归还的“还”同音,所以手抚刀头 也就成了还的隐语。
从西汉开始,佩刀的习俗也开始出现。由两汉文献可 以看到:武帝时大将李陵、使节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三 国时袁绍,都是佩刀而非佩剑。《后汉书•舆服志》亦曾提 到佩刀乘舆黄金。《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载:凌统与甘 宁有杀父之仇,欲于席上杀宁。酒酣之际,统乃以刀 舞,宁起日:'宁能舞双戟。'(吕)蒙日:'宁虽能,未若蒙之 巧也。'因操刀持楣,以身分之”。在这个类似鸿门宴的场 合,凌统、吕蒙都不是拔佩剑而舞,而是“操刀”而舞,可见 他们都是佩刀而不是佩剑。《初学记》卷二十二载曹植《宝 刀赋》云:“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熊鸟雀 为识,太子得一,余及弟镜阳侯各得一焉。”曹操《百辟刀 令》亦云:“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 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刀 名“百辟刀”,显然喻其铸造精良,无往而不断,所以又称 宝刀。汉代民间亦有佩刀者;《汉书・龚遂传》云:“民有 持刀、剑者,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后汉书;彭修传》 亦载:“修父为盗所劫,修年十五,拔佩刀前持盗帅日:'父 辱子死,卿不顾死耶'”东汉晚期大墓中常见的农夫俑, 衣着完全同于持盾武士俑,并都佩带环首大刀。
到了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军队中装备的短兵器中 最主要的武器。据《诸葛亮集》辑《诸葛亮别传》载:西曹掾 蒲元“性多巧思”,“错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 千口”,“刀成,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斩之,应手虚 '落,若剃水刍,称绝当世,因日神刀”。东吴孙权亦曾于“黄 武五年(公元226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 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显然,这 些刀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优良。
《东观汉纪》。
《晋书•舆服志》。
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刀剑部》。
梁•陶弘景撰《古今刀剑录》。
参据《通典》引崔实晏.《政论》文。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东方朔传》。
《汉书•司马相如传》。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
第六节弓弩与射术的发展
汉、匈战争,剌激了弓弩射技的发展。
西汉军队曾出现过许多精于射术的将领,其中最著 名的是飞将军李广。有一次,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 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又有一次,“匈奴骑数 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李广也因之 成为中国古代善射者代表。弓射本为匈奴之长,晁错曾为 文帝分析汉、匈军力对比,亦承认匈奴“险道倾仄,且驰且 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匈奴人善弓射,全民皆兵,所以汉 代史书中动辄称其“控弦三十万”。针对这种情况,晁错建 议:“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 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 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后汉书•中山简 王焉传》载:直到东汉顺帝(公元126 — 144年)时,“诸王 来会辟雍,事毕归番”,护送的骑兵仍“皆北军胡骑,便兵 善射,弓不空发,中必决眦”。
东汉、三国,擅弓射者不乏其人。《后汉书•董卓列 传》称“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鞭,左右驰射,为羌、胡所 畏。”东吴孙权,曾一箭射毙猛虎;东吴将领太史慈,亦是 弦不虚发;吕布辕门射戟,为袁术、刘备调解纷争,被传为 千古佳话。魏文帝曹丕“六岁而知射”“八岁而能骑射”, 年长当政后,仍能“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 心每不厌”。在曹丕那里,骑射又成为健身强体的手段 了。
秦、汉、三国时期弩射比弓射更为发达。
秦兵马俑坑共出土弩机34具,二号坑并有专门的 “弩兵队列”。这都说明弩具是秦军的重要装备。
《汉书•地理志》称“汉兵器以弩为尚”。晁错亦曾在 分析汉、匈军事力量时指出「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 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 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骆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 革笥木荐弗能支也。
在汉代,弩甚至也带有仪仗的意味。司马相如被汉武 帝任命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至蜀,蜀太守以下郊 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史记•司马相如 传》)。又如霍去病为骤骑将军时“过河东,河东太守郊 迎,负弩先驱”。
汉代弩的种类很多。有“大黄弩'“连弩”、“药弩”、 “石连弩”、“万钧神弩”、“元戎弩”等。汉弩中最著名的是 连弩,即可以连续不断发射的弩。《汉书•李陵传》注引张 晏说,连弩乃三十弦共一臂。
曹丕在《饮马长城窟行》中提到的“幽燕百石弩”,“发 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也是一种连弩。这种连弩后来又 经诸葛亮的改造,被称为“元戎”。《三国志•蜀书•诸葛 亮传》注弓《魏氏春秋》云“元戎弩”能够“一弩十矢俱 发”。据古文献载:“说者谓古时西蜀弩兵尤多,大者莫逾 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 孔明所谓‘元戎'也。《汉书•艺文志》录有《望远连弩射 法具》十五篇,可见连弩使用普遍。可惜连弩形制与使用 方法俱已失传。
弩的使用方法,力小的用手拉,力大的用脚踏。《汉书 •申屠嘉传》注便称:“今之弩,以手张者日臂张,以脚踏 者日蹶张。也有坐下用脚蹬的,名为“超脚”。《史 记•苏秦列传》正义云「超脚;齐脚也。夫欲放弩,皆坐, 举脚踏弩,两手宫糜机,始发之。”另外还有用腰力拉开 的弩。《晋书•马隆传》载/腰引弩三十六钧。《中国古代 战争》作者袁庭栋认为:“从山东与山川画像石的图画和 《武备志》的插图看,要是坐在地上利用腰腿力量来引弩, 速度慢,不灵造,故而昔代程少粳用”汉代的弩机上已 经装上了有刻度的所痔,望山袁麟认为:“望山”的 作用相当于近代步枪上的标尺.可以大大提高发射弩箭 的精确度“望山”的出血,说明雪时的射手与工匠对于斜 抛物体运动中的投射角和射程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正确 的认识,这是我国古代兵器史和物理举史上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成就。
浏览2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