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四川郸县出土的东汉墓石棺,上面还刻有一 人舞钺图形,提膝仰身,指天划地,生动传神。1954年山 东临沂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幅《大傩图》,我国著名 戏剧家欧阳予倩(公元1889-1962年)研究此图后说: “从这幅图上,可以见到当时人想象的妖魔鬼怪的形象,也可以见到十二神的凶相:有的执斧,有的执短剑,张不 舞爪,作驱赶追扑之状。鬼怪四散奔逃,显示出卜二神的 无比威力。由于仪式的匕题是逐疫驱鬼,所以舞蹈部分也 随之而多作驱逐扑打及射杀等动作。”作为一种舞蹈, 当然要连绵不断。这些钺舞、斧舞、短剑舞,都应视为简易 的套路。

据托名刘歆(公元? - 23年)、实葛洪(公兀283— 363年)所作《西京杂圮》载:“秦末有自虎见于东海,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 为戏。”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 139年)的《西 京赋》亦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扶邪作蛊,于是不售。”由此可见,可能“东海黄公”之戏有 打斗胜敷常喻。其中有武术徒手对刀的内容,初时带有 巫术色彩,后来则演变为戏剧表演了。徒手对刀用于戏剧 表演中,则近年武术的双人对练套路。

二、攻防格斗

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斗剑之风和讲武活动发展而来 的格斗比赛和表演活动,在汉代非常盛行。格斗活动除了 手搏和角抵外,还包括如下内容:


  • 斗剑


汉代贵族及民间斗剑之风盛行,有专门的剑术教师, 有剑法专著,并已形成剑法流派。《汉书•淮南王刘安 传》载:“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 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连太子也沉迷剑法。虽然败与雷被,但既敢“自以为人莫及”,恐怕功夫也不错。前引 魏文帝曹丕《典论》自序中的那段文字,无疑表明曹丕也 是位剑术高手。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斗剑的画面。河南登封少室 阙上的击剑图像,为两名身着紧身衣裤的剑士,正执剑相 斗。南阳唐河针织厂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亦有两勇士各执 长剑相击的图像。

  • 斗兽


帝王显贵也乐于以斗兽为乐。据载:武帝“大夸胡人 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 农,南驱汉中,张罗罔置呆,捕熊黑、豪猪、虎豹、狼建、狐 菟、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罔为周怯,纵禽兽 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 不得收敛”。看来斗兽者主要是一些“胡人”。曹操的儿 子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汉书•武 王子传》也载有:“胥壮大”,“空手搏熊彘猛兽”。乐于此道 者实不乏其人。

  • 剑对戟


剑对戟在汉代颇为流行,从出土文物即可得知。如成 都羊子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面就为一人手执长戟刺 向对方腹部,对方则闪开或格开长戟,跃步探身上前,挥 剑攻击对手头部。

  • .剑对钺


1971年在河南省唐河县一座早年被盗过的画像石 墓中,发现一幅剑对钺的格斗图。其中一人挥钺将对手帽盔砍落。由于用力过猛,钺柄折断。

  • .戟对剑、钩镶


河南郑州新通桥 汉代画像空心砖墓, 有戟对剑、钩镶格斗 图。图中持剑、钩镶者 被持戟的对手逼至树 下后,左手执钩镶推 挡开对手戟身,右手 挥剑反击。江苏铜山 县苗山画像石墓亦 有戟对剑、钩镶石刻 画像出土。

  • .空手入白刃


曹丕《典论•论 文•自序》谈到邓展 善“空手入白刃”。 1964年在江苏徐州 十里铺发现的画像 石,刻有两个武士一 人执长戟,一人徒手与搏的画面。河南南阳勒岗则 有徒手对矛画像石发现。此外,从汉代画像中还可看到棍 对棍;剑、盾对剑、钩镶;戟对戟;剑盾对双戟等多种攻防 格斗的表演。

三、练力与试力

汉代用作练力、试力的工具,从出土文物和文献看, 主要有“翘关”、“扛鼎”等。

画像石摹本汉代江苏徐州市出土汉末左思在称颂南方都市的繁华时,便提到了 “翘 关”的举重方法外所谓“翘关”,即高举城门关,也就是高 举起门杠。城门杠巨大而沉重,要求握其一端举起,实在 不易。

张衡在《西京赋》中也提到了“乌获扛鼎,都庐寻幢”。 他描写的是“百戏”表演的盛大场面,突出说鼎,可见扛鼎 是其中吸引人的节目之一。在其它典籍中则有:“籍长八 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 扛鼎”等。汉代文献提到扛鼎的地方很多,足见扛鼎是 当时一种普遍的练力与试力方法。由汉代画像,可以一览 扛鼎的生动形象与具体方法。当时扛鼎有两种方式:一种 是单手执鼎之一足,手臂平伸将其举起。这种方式所用鼎较小。河南南阳出土汉画像石《百戏图》中举鼎者,采用的 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双手执鼎之双耳,将鼎翻转举 起,三足朝天。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即有这种形 象。

汉代还有其它一些练力试力方法。徐州汉画像中有 一幅表现“巨力”主题的图画,画面有三位大力士正在表 演。左边一个满面胡须,二目圆睁,正拔起一棵碗口粗细 的杨柳;中间一个手握一头巨鹿之尾,扛鹿在肩,鹿头向 地,四腿蹬空;右边一人则双手举鼎过头,胳膊肌肉隆突。魏文帝时,曾铸有二口重万钧的巨钟,有个名叫王 章的大力士竟能肩负奔走,巨力如此赫赫。

注 释

详见《史记•项羽本纪》。

通欧阳予倩《唐代舞蹈》第一百六十五页。

详见《汉书•杨雄传》。

《三国志•魏志•曹彰传》。

详见西晋•左思《吴都赋》。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武王子传》。

第四节角抵、手搏与相扑

秦代有角抵活动,主要用于娱乐。角抵不仅在民间开 展,而且进入了宫廷。它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春 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 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

《史记•李斯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 俳优之观。”裴咽集解引应劭语云:“战国之时,稍增讲武 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日角抵。角者,角材 者;抵者,相抵触也”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 角技艺”。“相抵触”、“角力”、“角技艺'’等语,都说明角 抵是一种徒手竞技,主要以摔法和体力来进行较量。

秦代角抵,只限于摔法,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娱 乐与表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未被禁止,反而广 话流传开来,

正因为角抵主要用于娱乐与表演,所以进入宫廷,就 成了供统治者逸乐的手段。“二世在甘泉宫每作乐毅抵、 俳优之戏,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喜爱 角抵,竟连政事也荒废了。所以《汉书刑法志》言及此事 又云:“先王之札,没于淫乐之中矣汉初,刘邦尚黄老之学,要与民休息,提倡简朴,曾一 度禁止角抵之戏。到了汉武帝刘彻时,由于他的喜好和倡导,角抵又开始盛行。《汉武故事》说:“秦并天下,兼而增 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 乐,杂以童幼,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也。”《资 治通鉴》记载了武帝恢复角抵的确切时间,即“武帝元封 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这 是两次规模盛大的活动。

汉武帝时,民富兵强,国力臻于极盛,统治者也因之 感到骄傲,并常极尽奢华夸示于外宾。《汉书•西域传》载 孝武之世“开玉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饷四夷之 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硕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 之”。《汉书•张骞传》则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 从外国客”二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 赐”而角氐(抵)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岁增变”, 说明角抵在汉武时花样不断翻新。“其益兴”,则说明角抵 戏不断兴盛、广泛。《后汉书•夫余国传》记载,东汉顺帝 时,亦以角抵招待外国宾客使者。汉代皇帝还以角抵戏慰 劳下属,“飨遣故卫士仪……传御史持节慰劳,以诏恩向 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毕飨,赐作乐,观以角抵。乐阕 罢遣,劝以农桑峥。

浏览3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