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术之所以具备了艺术的属性是因为它与舞蹈在本质 上的某种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它们实现了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对应用性实现了超脱,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 标。他们在形体动作上都具有超常状态和韵律感。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和各自的动作样式——即武 术语言和舞蹈语言。武术和舞蹈都是通过肢体的语言在结构、 内容上按照审美规律塑造事物的外形,表现出形式多样而统一, 对立和平衡的形式美;在演练的技巧上突出人的形体线条,以 刚劲、轻快、优美的造型、动作引发人们视觉美感上的共鸣。

因此,即便武术技术动作区别于舞蹈动作,是紧密围绕攻 防格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他们的演练形式、演练风格却 吸取了艺术表现的一些精华,“艺术”的特性更加的明显。武术技术动作的结构、布局等吸收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步与腰、 手与脚的配合等表演技巧上也多有借鉴。例如:舞蹈中的“罗 衣从风,长袖交横”这种两手交替的云手运动,至今也是武术 套路的重要表现形式;“体如遨龙,袖如素蛇”这种身段与手 部动作的结合,则被武术吸收后紧密结合技击的方法来表现身 法;还有“行如游龙,舞似飞凤”也被武术剑术套路所吸收。 武术套路也因为吸收了一些舞蹈的花俏动作,不仅丰富了武术 套路的内容,还加强了表演的效果,更加引人人胜

中国武术技术是具备艺术表征的艺术

《辞海》中对“艺术” 一词的释义是这样的:“艺术是人类 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 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 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地说,它是人们在现实 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 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由此可见,但凡是属于艺术范 畴之下的事物,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表征:一是要能通过 审美活动再现现实,二是通过审美活动表现情感理想。那么, 武术技术动作是否具备这样的艺术表征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武术技术动作实现了对武术技击形象的艺术化 写照

“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武术技 术的艺术性非自今日始,纵观套路发展史,在中国武术发迹之 初,艺术性便油然而生、孕育其中。“技为艺用,淡击重艺”, 轻形似,重神似,一直是中国武术技术的素来追求和发展趋势。 从古代的“套子”至现代的“套路”,不同时代套路的技击技法 与艺术的表现方式、方法的比重有所不同,其各自所营生的艺 术境界也有所不同,归根结底是反映时代文化的需求不同。从 武技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不仅受到社会学变迁的影 响,也受到文化学发展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武术技术动作 的“器物性”逐渐淡化,“艺术性”却在不断地强化。这一过 程就是武术技术动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的变化过程。

武术的技术动作来源于技击、取材于技击的动作的观点, 从武学先辈们总结的各种拳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武术技术与 实战技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拳法拳论都是来自于实战经验的总 结和归纳。张孔昭在其武学著作《拳经》中写到:

“凡与人对敌之时,身法带缩,腰法带弯,偷步宜快宜活, 须以脚趾粘地,两手必换护,两眼必须射敌人。身手一动,即 以身法步法,击至空处,此秘法之要诀也。”(《拳经•少林寺短 打身法统宗拳谱•身法操持》)

“头端面正手平分,直竖身昂腿护阴”(《拳经•少林寺短打 身法统宗拳谱•身法操持》)

“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拳经・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身法操持》)

在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中也有关于身法、手法、步 法、脚法等相关的记载:

“(枪)其短用法,须手步俱要合一,一发不中,缓则用步法 退出,急则用手法缩出枪杆,彼器不得交在我枪身内,彼自不

敢轻进。"(《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之十•长兵短用说篇第 十》)

“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益。”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之十四•拳经捷要篇第十四》)

上述所讲的这些文字是在实战技击中,出于技击的目的, 对身法、腰法、步法、眼神等的要求。在武术技术动作中,即 便是脱离了实战,这些要素还是至关重要。再如王宗岳的《打 手歌》中说:

“搦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J

“粘连黏随不丢顶”是太极拳技术动作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技 术要求,不论是用于对抗的太极推手,还是在套路运动中,都 是拳家和演练者必须遵循的技术要领。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绝不该和现实一样,和 自然毫无二致是不能够体现艺术的。”①这就告诉了我们,艺术 应该是区别于现实的。同样,武技的技术动作也是区别于武术 的技术动作的,这应该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区别或者“距离”。对 于原始的武技而言,其技击动作外露杀伐斗狠之形,内藏实战 技击之效;而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却是含蓄地显露攻防招数的 原形,巧妙地展示技击技法的意识,如此的技术才被我们称之 为“似象非象、离形得以、意真神似”的技术动作,被认为是 高度艺术化了的技术动作。突出和强化艺术的表现必然是要弱

①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性[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4, 28 (2) 41.

化实用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一种武技的技击动作是用于 搏斗或搏杀,是以实现加强进攻的杀伤性和提高防守的防御性 为唯一准则和目的的。而具备了艺术属性的武术技术动作却是 “写意”、“抽象”的,选取“技击”之形,采撷“技击”之意, 借助艺术的渲染和夸张,实现技击意识的表达与传递。

武术的技术动作实质上是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华实相 辅、虚实相成’等文艺创作思想,将其素材进行艺术的再现, 使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象一技击动作得到艺术的升华,成为 ‘虚攻花击‘、‘形神兼备’的武术动作。在这个创造过程中, 武术家根据实战的经验和技巧,将素材进行选择、提炼、修饰、 分解、组合、概括、抽象,再依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相 济等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串联成套。”①这就是在用艺术的形象 表现技击动作,用艺术的手法来诠释技击的过程。

二、武术技术动作实现了对技击情感的艺术化宣扬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应当显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人们的艺术创造应该是再现生活,唤起人们 对生活的回忆和共鸣,人们通过对其认识与理解,从而感受到 事物的美。武术也是如此,它以技术动作作为传递载体,将 “战斗”、“格斗”、“打斗”的“生活”图景,通过具有攻防意 识的动作、虚实相合的劲力、动迅静定的节奏艺术地表现出武 术所特有的气概、智慧、技艺和功夫。

①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1.体育文化导刊,

2007 (2) 21-23.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对现实事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某种情 感的表达和宣泄。在武术技术中,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形象的审 美表现正是武术家对技击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方式。这足 以说明艺术性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固有属性,正是这种属性,才 使得中国武术有别于技击运动和其他项目。

对于习练武术的人来说,一定会被人问到这样类似的问题: “武术中的腾空二起脚、旋风脚等动作等是否能打入?在空中的 击响动作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明了。的 确,这样类似的动作在实战中未必有多少价值,但是出现在套 路中,在腾空的最高点完成一个声脆势威的击响,这是在营造 一种传递技击意识的行为,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视听效果, 不但令人陶醉,还可以诱发出“击中目标,无坚不摧”的遐想, 给人以体悟的艺术空间。又如武术中的对练,我们都知道这是 一种事先编排好的、假设性的套路,但是在观赏时都会被那一 个个精彩巧妙的打斗动作和那一组组高潮迭起的打斗组合所吸 引,为之鼓掌叫好。这是因为演练者在利用肢体行为这种语言, 在无形之中将那种实战对抗的情景、那种真实打斗的情感转化 成为一种刺激和意识,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眼球,不断地挑动 着我们的神经,使得我们从“真实”的技术和动作中获得对 “虚拟”的形象和场景的“领悟”,从而感受到武术的妙攻巧击 和实战威力。这就是武术的艺术效果,更加是武术的艺术魅力。

浏览3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