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 育学院学报,2000 , 24 (3): 36-39. 种模拟野兽而乐的欢庆的形式,经过世代相传,代代创新,便 发展成为形象生动、表现迥异的舞蹈。如同普列哈诺夫所说: “舞蹈自身是劳动者动作的单纯再现”①,因此,我们可以肯定, 舞蹈也是在最古老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
①这可见,原始的武术技术产生于劳动生活中对生存需要的不 断满足,而原始的舞蹈来自于在生存需要被满足之后的生活活 动,它们在源起上都离不开劳动生活的影响,两者有着相互依 存的密切关系。
二、武舞是原始的武术技术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 式舞蹈与武术原始的技术,由于在原始的社会生活中,具有 起源上的同根性,那么它们便很容易在形式上实现一种相结合, 于是“武舞”便产生了。《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 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现象的一种艺术表述。帝断刑天 之头的精明干练,操干戚以舞的潇洒飘逸,使我们已经感受到 了凶残的搏杀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某种可能性的联系。帝操干戚 以舞,已经具有武术表演的原始意味。不难看出,帝之舞完全 是对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神话色彩 较浓的描述可以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 经存在了。换言之,武术的技术动作很早就具备了 “舞”性。
①苏祖谦.论舞蹈的起源[J].舞蹈论丛,1983 (4).
武舞的产生首先与宗教活动紧密相连。因为原始的人类对 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于未知的或无法理解的现象 通常归咎于神灵的作用,于是原始的宗教活动很快形成,对神 灵的膜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而原始宗教活动自然地为 武舞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场所和机遇。原始人群把所有的力量 归结于自然的神灵作用,他们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常常举行 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图腾武舞就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一个 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 例如,在《说文》中记有:“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①
通过这种图腾武舞祈求神灵的庇佑,感谢神灵的恩赐,等 等。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常常几十人手执武器 狂舞以此供奉部落的神灵。在近代某些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 风俗中,还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的联系。
其次,武舞的产生与原始战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适应 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 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 “战舞”。这 种“战舞”可以说是武舞的原初形态。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 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淮 南子•缪称》中记载尧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 仍不降服,后来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 武舞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武艺表演,在当时起到“发扬蹈厉以示勇”①的作用。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5.
三、武舞的发展是武术技术的艺术性萌生与发展的 推动力
武舞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载体,以武术的技术动作为素材, 串编而成的表现一定思想内涵的生命运动形式。它的形成和发 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并对武术技 术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古籍记载,先秦时期的统治者常常以“武舞”的形式模 拟战胜对手的过程和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 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同时,当时的 “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 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这个时期的武舞兼具表达感情的 娱乐性以及健身的实用性,主要为“象舞”和“大武舞”。“象 舞”是以周人灭殷为题材创作的武舞。《诗经•维清》郑注曰:
“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疏曰:
“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为象舞
“大武舞”属“六代舞”之一,武王克商后创作的一种舞蹈, 为周公所作②。《礼记•祭统》中记载有: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汉代的郑玄注曰:
①刘涛.对武舞的历史解读——兼论武术套路对古典舞蹈的影响
[J].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2): 125-126.②吕不韦.吕氏春秋
[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4.“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武者振以为节也,武舞象战也。每奏四伐 一击一刺为一伐①
这正说明“大武舞”中包含了许多武术的技术动作。武舞 的发展对武术技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相对繁荣,武舞也 有很大的发展。在典籍的记载中,汉代武舞发展的一个典型就 是将舞蹈与剑术相结合,创作出了剑舞。历史上项羽为刘邦设 的“鸿门宴”中有一段范增授意项庄舞剑击杀沛公,项伯亦拔 剑陪舞以身翼蔽刘邦的故事,原文说: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②
在这种盛大的宴会上,就出现武舞这项表演,从中我们可 以想到当时武舞已成为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汉代出土的画 像砖中也有“剑舞”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剑舞已经出 现了单人演练,也有双人的舞剑,而且进退击刺都逐渐形成了 一定能相互配合协调的规则的章法,成为在宫廷和军中具有表 演和娱乐功能的一种形式或是节目O
到了宋代出现了 “瓦舍”这一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 瓦舍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 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明人宋存标在《舞剑赋》中记述:
①[汉]郑玄.十三经注疏•礼记•文王世子
[M].②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67-68.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
“摇人目睛,如水涣日,如水观星
这些都是形容俯仰、开合的身法和变化莫测的剑法,使人 眼花缭乱。可见当时的武舞技艺及其演练技巧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
由此可知,武术技术的发展除了受到战争的因素,使得其 在技术上不断地得以全面的发展外,通过武舞这一形式,也在 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技术动作艺术化的发展。因为,无论 是作为宫廷宴会上的节目,还是作为民间艺人的表演活动,在 武舞技艺发展推动下,武术技术动作被融入更多的表演功能、 娱乐功能,成为供人观赏的一种艺术的形式,人们从中获得视 觉的享受和娱乐,武术的技术动作也因此更加具有艺术的性质 和艺术的表现效果。
四、武术技术汲取着舞蹈的艺术成分
舞蹈,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生活的夸张表现。著名舞 蹈学者、舞蹈生态学的创始人资华筠先生在他的《我看舞蹈之 比较》中有这样的精辟论述:
“无论是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以自娱为主),参与者在 特定的环境里尽情宣泄情绪,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传递 给共舞者;或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舞蹈(以娱人为主)作品在 有限的时空内,力求深刻地反映人生,并使观者获得赏心悦目 的感受。”①
① http://www.hanqiu. net/Article_Print.asp ? ArticleID= 10357.舞蹈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的丰富情感的反映,可以是快乐 的,可以是伤感的,可以是愉悦的,可以是沉闷的,它反映的 是人生的经历与追求。但是“……舞蹈都不可能是生活动作的 简单描摹。它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从人的精神力量出发, 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标,删除了生活动作基于 应用性、随意性而造成的杂芜、繁琐,逐步形成了体现人体美 的具有韵律感的动作J①因此,舞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 “超常动作”。这种“超常”就体现在“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 情感”,删除了 “杂芜、繁琐”,形成了 “体现人体美的具有韵 律感的动作”。这种艺术化的动作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夸张的表 现,对生活的一种夸张的宣泄。
浏览3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