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物质 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性、模式化的文化表现形态。随着武侠影视 与武侠文学的广泛传播,“武侠” 一词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部分。借助大 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武侠文化的范畴不断拓展、衍变,成为武术文化社会传播 的重要通道。从传播的角度,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深了 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塑造和充实了武术文化的内涵。
2.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有历史、文化、社会的因素
武侠小说以武术的神奇吸引人们关注的同时,对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武术的源远流长也为武侠小说历史感的营造提供 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首先,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一是中国数千年以 来绵延着的仁侠尚武的文化传统;二是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的 主导地位,而“义侠”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早在战国时期,侠客已经成为一股社会势力,到了汉唐时期,武侠活动在社会 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可视为较早的一篇 描写武侠的作品。晚唐时期,武侠小说的创作出现一个高潮。武侠传奇作品中 所描绘的义侠,寄托着平民除暴安良、改变社稷的理想。武侠小说延续1000 多年始终不衰,以至到了 21世纪初仍在中国大地上盛极一时。就是在今天, 不论在大陆、在港台,武侠小学的创作仍源源不断。尽管武侠小说的创作还有 亟待改善之处,但它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类和创作形式,除了欧洲中世纪出现过 骑士文学外,如今世界上其他地区几乎是看不到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电影、电视脱颖而出,武术电影和武术电视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于中 国戏剧中的武打戏财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京剧中的武打场面十分壮观动人。 武术渗入到文学艺术领域后,武术文化更显得灿烂辉煌和多姿多彩。"侠”在 中国是一种历史传统,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积淀成为一种具 有华夏民族特征的文化传统。成侠文化与儒家文化关系密切。孔子不仅擅长 “射、御”,而且,其“仁学”思想就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这种价值取向 也是武侠小说在当代广泛传播的另一个文化语境。
其次,武侠小说的传播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读者喜欢阅读武侠小说, 主要是由于其中有着非同凡响的英雄人物解救众人于水火之中,弥补了现实中 个人的压力与逃避现实的心理。而且,人们阅读武侠小说,常常感到置身于 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说其陌生,是因为小说为我们展现的一幅幅艺术画 面,往往是作家在创作时所想象结果,而且大多又是远离现实世界的历史;说 它熟悉,是因为小说中所塑造的武侠英雄人物又仿佛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 人生思想和对生命的体验时刻在叩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为之感动,在思想上 产生共鸣,从而与其融为一体,获得思想启迪和智慧新
知。可见,小说借助于 对武侠社会乌托邦的营造表达了对现实反拨的意向,给人以理想、价值的召 唤,由此,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
最后,武侠小说广泛传播的原因还在于其中彰显的侠义精神。中国传统 文化中,“侠”是一种社会理想。在金庸的“侠义观”中,“侠”乃“奋不顾 身,拔刀相助” “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义”是竭尽全力做所当为之事。 武侠小说更为深刻地契合了人们的侠义追求,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崇 尚和谐的伦理型文化,成为其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 武侠小说的传播与武术及传统文化的融合
由于国人对武术文化的崇拜,武侠小说的未来发展还会延续不断。因为 “侠”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会激发人们推崇的热情,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侠 义精神都是人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除暴 安良,为国家、民族赴汤蹈火,英勇献身”,将会永远成为人们传唱的侠义主 题。武侠小说在千百年的绵延中承继了人们一以贯之的、对侠义精神固守的文 化血脉。
需要指出的是,武侠文学和武侠小说需要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容,以增加其文化的教育性和厚重感。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后,武侠小说 为了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有众多人物集风雅与武艺于一身,并具备琴棋书画 技艺。除此之外,武侠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很多。因此,武侠小说家应创作蕴 含丰富武术哲理和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充分发挥“武侠文化”的教育价值, 才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旨归。
(五)武侠电影与武术的传播
武侠电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又称作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武侠电 影是中国叙事电影的一个特有类型,也是世界电影类型中的一朵奇葩。从武 术传播的角度,武侠电影又是武术国内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武侠电影的 核心是“武”与“侠”。武侠电影要流传久远,其核心要素的研究就必然难 以回避。
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台湾涌现了多位著名的武侠作家,如金庸、 梁羽生、古龙等。他们的代表作品有:《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 《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白发魔女》《萍踪侠影》《绝代双骄》《陆小 凤传奇》等侠客传奇故事,这些作品还借鉴文学艺术的现代综合表现形式电影 电视而走上了荧屏银幕。武术成为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中极为主要的部分;
练功、比武、争霸、复仇,成为它的基本内容。
20世纪60年代,武侠电影在香港突起狂潮,一代巨星李小龙把功夫影视 推向了世界,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中国功夫。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小龙是艺名。他曾拜香港咏春拳名师叶问门下。 1971年,李小龙在香港以主演《唐山大兄》而一举成名。其后,他又主演了《精 武门》《猛龙过江》《龙虎争斗》《死亡游戏》等。李小龙在这些影视剧中, 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中国功夫。1973年,李小龙因患急性脑水肿猝然去世,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美国西雅图的一处公墓中。
李小龙去世五年后,成龙在香港崛起。他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警 察故事》等大获成功,成为好莱坞票房价值最高的华人明星之一。
成龙走红后不久,中国北京也出现了一位武打明星——李连杰。他自 1974年至1978年五次蝉联全国武术冠军。1982年,李连杰主演《少林寺》, 影片上映后,立刻轰动海内外,并引发了全球争学中国功夫的高潮年。此后又 推出了《武林志》《武当》等作品。
中国的武侠电影,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有范畴。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亘 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鲜明地表现了炎黄子孙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电影诸种 不同的类型之中,武侠电影有着其他类型影片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 在它与中国的文学、武术、伦理、哲学、宗教等结下各种内在的关联后,武侠 电影的意义便已远远超过一般影片的意义。它既是我们研究电影艺术自身规律 的一个典型范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本文。基 于武侠电影的这种多重文化品格,使我们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先于中国电影的 其他文化范畴开始,即从中国文化的原生形态开始。
1.武侠电影中的“武”:“真实”的艺术
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武”。“武”也是该类影片的文化标示, 反映其有别于动作电影的关键半素。武侠电影中的武术融合了技击技术和艺术, 如果只有技击、格斗动作,最裘也只是“动作片"o但是,武侠片中的“武术”, 一定要求“真”,即真武术。因为“真武”是需要“真会武术的人来练习真正 的武术”,这是判断武侠片的标尺之一。“有侠无武”的影片,也不能被称为 武侠片。
以真实的传统中华武术作为武功打斗基础的“功夫片”才能成为武侠影 片的主流。如《少林弟子》等南少林题材电影,成为其后数百部挖掘南少林武 术门派师承渊源及其人物的一类影片的先导。《洪拳与咏春》等影片在香港武 侠电影史上首开探索武术“南拳”流派功夫的先河。其中出现的洪拳、咏春拳 的拳法、掌法、腿法及其兵器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是按照真实路线设计和实施的。 《武林志》中“八卦掌”表演令观众大开眼界。“真武术”才能展示武术的艺 术美。武侠电影中经典之作《少林寺》的主角都是当时全国武术比赛的运动员 和教练员。片中展示了拳法、枪法、棍法、刀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