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业传播
“商业” 一词,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过程。“商业”不同于“产 业” o "产业”解释有二:一是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二是指关于工业生 产的(用于定语),如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商业”也不同于"经济”, “经济”者,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从商业、产业、经济 的概念出发,“武术商业”较之"武术产业” “武术经济”更切合实际。在现 实中,借助武术所开展的经济活动均可归为“武术商业传播”活动。
武术商业传播的典型代表是“竞技武术散打” »竞技武术散打中的成功 案例就是“散打王”。“散打王”停办之后,“武林风”异军突起,成为继“散 打王”之后又一借助电视媒体进行的武术商业传播活动。
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但是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 乐化。可以肯定地说,武术文化走出民间、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是武术传播 的进步。但是武术文化传播者要自觉充当武术文化的守护者,坚决捍卫武术文 化的精神底线。通过“武德”传播,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培育社会主义 的核心价值体系。娱乐化的商业武术,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关注武术, 一定要对其进行引导,使武术进入上层文化。泛娱乐化的商业武术把武术最原 始、最低级、最野蛮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对武术的发展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因此,武术传播不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要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 只追求感官的刺激、炒作的渲染。武术商业化不能依靠“血腥”和“暴力”来 促进,要有文化价值底线,商业武术在获得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在新生 代中破坏了武术文化的魅力。所以商业武术的传播也要在获得既定的经济效益 时,不能舍弃武术的审美价值、艺术品位和文化精神。.
可以肯定,武术走进电视、走向大众,是武术传播的进步。但是武术文 化传播者要自觉充当武术文化的守护神,保护武术文化的精神底线。因此,在 武术商业传播中,一定要注意武术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注意传播武术文化 整体以及其中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武术中优秀的内容传播给大众。
(三)文献传播
1.武术文献概述
“文献” 一词,较早见于《论语•八储》:“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说的是"文献”作用。宋末元初,马端临以“文献”命名其著作《文献通 考》,并在总序中对“文献”做了如下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 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文献》杂志1985年第4期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一种观点把"文献” 看作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性词组,"文”之文章,"献"指贤人;另一种观 点把“文献”指作图籍和文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 案学卷》记载:“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四个要素:所记录 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借 助文字、图标、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的并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于记录知识和 信息的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记录知
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是知识 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
武术的古文献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代俞大猷的《剑经》、 程宗猷的《耕余剩技》等;第二类是以章节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 如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第三 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第四类是摩崖石刻、壁画与碑刻以及出土文物。
如果按照时间分段,可以将武术的文献分为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明清 时期武术文献、民国时期武术文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武术文献。明清以前的 武术文献大多只剩下目录,缺少详尽内容。
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春秋》《庄子•说剑》; 汉代的《汉书•艺文志》;两晋南北朝的《马槊谱》《刀剑录》:五代十国至 宋初的《角力记》。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有:明代的《纪效新书之拳经捷要篇、长兵短用说 篇》;《正气堂集》《武编》《耕余剩技》《武备志》《拳经拳法备要》《涌 幢小品》《阵记》《唐荆川先生文集》《三才图会》《江南经略》《五杂俎》 《易筋经》;清代的《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墓氏武技 书》《太极拳谱》《心意六合拳谱》。
民国时期的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少林武当考》《中国武艺图籍考》《行 健斋随笔》《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国术概论》《国技论略》 《中华新武术》(这是一部借鉴西方体育并结合中国武术的专著)、《形意母 拳》《少林拳术秘诀》《写真秘宗拳》《国术史》《武当拳术秘诀》《八卦掌 真传》《少林拳术精义》《国术论丛》《拳经》《北拳汇编》《国术名人录》 《国术源流考》等。
新中国成立后,盘术文献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其数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但许多文献都属于竞技武术和传统套路技术的重复拍照,然后再编写成文字, 价值不大。较有代表性的有《武术》(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运动基本 训练》《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华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国 武术百科全书》《中华武术图典》《中国查拳》《形意拳理论研究》《陈氏太 极拳》《太极拳谱》《中国散手》《戳脚》《南拳汇宗》《武术科学探秘》《中 国武术与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四川武术大全》《广东武术史》 《湖北武术史》《沧州武术志》《太极拳研究》《吴式太极拳》《八卦掌》《中 国武术史》《武术学概论》《武术理论基础》等。
2.武术文献的传播定位
武术文献是武术传播的宝贵资源,在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社会传播方 面意义重大。历史证明,武术文献应以“留得住、传下去”为定位,并成为武 术文献传播的标杆,如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王宗岳的“太 极拳论”等名篇。在当代武术文献中,技术和图片文献较多,而学术方面的深 入研究较少,即“术"的多,“学”的少,能够“留得住、传下去"的文献则 更少。
(四)武侠小说与武术的传播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流派,在中国有着悠4的历史传统,这并非虚言。 如果从先秦算起,中国的武侠小说经历了古代武侠小说、旧派武侠小说和新派 武侠小说三个演变时期。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在时间上大致是从先秦到清末辛亥 革命这段时期。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是以歌颂侠客义士惩奸除恶、扶弱扬善、 劫富济贫、施仁行义等行为为主要描写对象。学术界一般称这种古代武侠小说 为广义的武侠小说,或非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然而它却为后来出现的严格 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奠定了基础,比如一些基本的侠士行为以及行侠思想,这与 后来的武侠小说是相通的。
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 可谓开创了武侠文学之先河。之后,从东汉直至明清相继出现了不少颂扬武侠 精神的小说、诗、词和话本等,如《虬髯客传》《水浒传》《小五义》《施公 案》《宝剑金钗》等。尤其是到了 20世纪30年代,不仅有评书艺人编创演说 了《三侠剑》《江湖奇侠传》等,而且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武打电影《火烧红 莲寺》,之后,又拍摄了《荒江女侠》《江湖二十四侠》《关东大侠》等数十 部武侠影片。
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是在中国旧派武侠小说的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 始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兴起的,它的开山始祖是梁羽生和金庸。梁羽生,原 名陈文统,20世纪50年代开始写武侠小说,1984年宣布封笔,一共写了 35 部武侠小说,代表作有《龙虎斗京华》《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等。《龙 虎斗京华》是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部作品。一年后,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书 剑恩仇录》便问世了。
在武侠小说风靡的时代,武侠文化完全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中,时至今日, 其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可以说,是武术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就了武侠小说 的辉煌,同时,武侠小说又对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催化作用。
浏览2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