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吴斌峻借镖局名扬天下
著名武术家吴斌楼(1898~1977),就是以一趟镖鹊名武林并为弘扬国术奋斗了一生的高手。吴斌楼出生于河北蠡县齐庄农村,自幼拜师曾获清朝皇室“御翻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十余年,未出师即已声噪乡里。1915年,十几岁的吴斌楼带着师傅的一纸荐书只身离乡去闯荡江湖,最后落脚北京谋生。当时的京城, 武林高手荟集,一个乍闯江湖的乡下后生也想济身此地以武为生,谈何容易。他很幸运。遇到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那是直皖战争期间的1920年,北京某镖局于惨淡经营中好不容易揽到一笔保镖生意,却不料接镖的镖师突然患病,非常着急。这时,先奉坛附近的一位道士以同乡身份向镖局保荐了吴斌楼。吴斌楼即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慨,一口应承下来。对于镖局,虽非初次亮镖,倒也是镖行业不景气之际难得的一笔生意。对吴斌楼说来,却是亮镖一样的出山考验。结果,走镖顺利成功,还凭其挥动如飞的九节鞭和娴熟的鞭里加刀招法,在“以武会友”中一举荣获“花鞭吴斌楼”美誉,名扬京城武林。此后,吴斌楼创办了艺林武术研究社, 授徒习武,独树一帜。1935年,在中山公园五色土演武会上,吴斌楼同当时的恒寿山、赵鑫洲、刘德胜、刘月亭、王荣标、尚云祥等老武术家一起,被授予“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吴斌楼后以长拳著称,刘月亭说:“不知道吴斌楼,就等于不懂长拳。” 1939年,他被当局指定参加了武术代表团赴日比赛,并点名要他迎击日本武术名将嘉廷真雄的挑战,吴斌楼果然未负众望,三招两式即大败嘉廷,成为中国武术史上的一段振奋国威佳话。当年,吴斌楼住在白塔寺宫门口时,鲁迅即住在附近的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鲁迅欣赏吴斌楼的武功,曾送他两柄亲笔题字的折扇作为纪念。在一次全国运动会后,吴斌楼结识了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冯将军亦曾亲笔手书条幅相赠。这些,无疑都是对吴斌楼弘扬国术、振奋国威业绩的一种褒勉。
二十一、李文亭走镖斗日寇
李文亭,字星阶,河北定兴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十二、三岁便随父亲走镖闯江湖同长兄彩亭、三弟耀亭同获家传绝技而各有所长,被当时武林称作 “李氏三杰”。但是,他的形意拳功夫并非家传,却是走镖途中拜师所得。那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云亭20岁时,走镖经津门得识形意拳名家、人称“单刀李”的镖师李存义,钦羡不已,于是拜李为师,改练内家拳法。论起来,李存义也是姬隆凤形意拳的正宗传人,其师承关系是:李存义师承河北刘奇兰,刘奇兰师承沧州李洛能,李洛能师承山西祁县戴隆邦,戴隆邦、戴陵邦兄弟师承曹继武,曹继武则是与马学礼同时的姬隆凤又一高徒。如此推算起来,李文亭当属姬氏形意拳的第八代传人。李文亭在名师李存义的精心传授之下,加上他刻苦研习、持之以恒,终获形意内功精髓,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代著名形意拳师,名扬武林。李文亭的形意内功技法出众,尤以“五花炮”、“劈拳”、“扑掌”等见长。他的“虎扑子”击胸之术,出掌快、下力猛,势所难挡。民初,李文亭在天津辅佐师傅李存义兴办了天津中华武士会,专事授徒传授形意拳。1918年,李存义以70高龄离津返乡,李文亭便主持该会继续授徒传艺。1928年,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国术比赛中,李文亭被聘为裁判委员会委员,其高徒唐凤台也荣获比赛第三名。李文亭出身于世代镖师的武林世家,其家传绝技尤其是20岁以后练就的形意内功拳术,自然成为其保镖生涯的有力资本。至今,北京武林仍流传着李文亭走镖出入虎穴,化险为夷的轶闻佳话。一次,他保镖乘船沿水路去山东,途经一个岸口,当镖船靠岸约八尺多远,就听哨音一响,岸边树丛中窜出一群土匪,妄图扣船劫镖。有个匪徒见李星阶站立船头,举枪就射。就听“叭”地一声。李星阶身子一闪,跟着一个趣越,好似被枪弹击中,可当他快要栽倒在船板上的瞬间,突然足尖一点,纵身跃起,一下子从船头跃到岸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手抓住那个匪徒的枪管,用力一拧,挥臂一抡,枪托正中对方脑袋,匪徒应声倒地。这一连串闪电般的动作,把周围十几个匪徒都惊呆了,一个个木鸡般地站在原地,谁也不敢妄动。这时,外号叫“小阎王”的匪首认出了李星阶,赶忙上前作揖道:“哎呀,原来是李镖爷,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请您多多包涵。”“小阎王” 一边赔礼一边将李星阶请上山寨,并设酒宴款待。席间,“小阎王”说:“久闻李镖爷身手非凡,今日一见,果然名 不虚传。”李星阶笑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要不是我闪得快,这条命就送给你们了。”说罢,伸手撩起衣褂,只见衣褂上被枪弹射穿了一个洞,而皮肉分毫无损,匪徒们个个惊叹不止。还有一回,李星阶护送几辆满载珠宝绸缎的镖车到关外。那时正值日俄战争期间,东北三省均被日寇侵占,在关外走镖是非常危险的。 李星阶护着镖车一连数日兼程,生怕遇上日军。这天刚走出山林,他发现路上有车辙马迹,便令镖车停车,转身对同行的徒弟说:“你们暂且在这儿隐蔽一下,待我前去探探路,如果我一个时辰之后还不回来,你们速绕道而行。”说完,他独自向前走去。李星阶刚走出四、五百米远,就被两个埋伏在山石后的日本兵捉住。原来,他误入日军阵地,日本兵以为他是俄国奸细,便押送他去司令部受审。李星阶自知落入虎口,凶多吉少。可身后有两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用刺刀顶着他的脊背, 一时又难以脱身。当他被日本兵押到一座小山下,他突然身子往下一蹲,跟着转身 就是一记崩拳,将一个日本兵击下山坡。另一个日本兵“哇”地大叫一声,端着刺刀向他扎来,李星阶身子一闪,伸手抢下枪筒。飞起一脚将这个日本兵也踢下山坡。接着,他举起一块约有二百多斤重的巨石,对准山坡下的两个日本兵狠狠砸去。眼看着那两个日本兵脑袋开了花,他才回去追赶镖车。
在袁世凯称帝后,李星阶毅然结束了在沈阳开设的常胜镖局到北京武林访友习武。有一天,他经过东单体育场,这里已被外国侵略军当作练兵场,看到人们正在围观几个日本兵练剑。他上前看了,不禁一阵哈哈大笑。笑声触怒了练剑的日本兵,递过一把剑要同他比试高低。李星阶正想为中国人扬威出气?当即欣然应允。 那日本兵一剑迎面劈来,李星阶从容横剑挡过,随即一抖腕子就来个“海底捞月”,剑锋点中对方手腕,那日本兵惊叫一声就把剑丢在了地上。当其他日本兵赶来时,李星阶早已无影无踪了。不过,这场扬我武威大快人心的侠举,很快即传遍京城。当时被软禁在京的蔡错将军听后十分赞赏,并因此与李星阶结成好友。后来,李星阶随蔡得兴兵讨袁,官至营长。抗日战争时,李星阶回故乡担任抗日自卫队副队长,率众出生入死转战定兴一带抵御日寇侵略。这些,均显示了一代形意拳宗师、著名镖头的民族气节。
二十二、赵老亮仗义行侠
在今河北省武安、涉县一带,至今仍流传一句歇后语,赵老亮进县城——闹到台上了。即出自一则关于当地著名镖师赵老亮仗义行侠、抱打不平的民间传说。传说,赵老亮生于清同治年间武安县南端庄里村(今属邯郸市峰峰矿区),因自幼丧失双亲,由伯父赵穆抚养成人。武贡生出身的赵穆有一身好武功,曾任太行五路镖师,因膝下无子,就把一身本事悉数传给了侄子赵老亮。老亮十五六岁时,已是身轻如燕、能击掌断木了。赵穆谢世后,老亮即凭这一身家传武功到山西当了镖师,并又投在人称“铁胳膊”的著名镖师张老烈门下学了许多新功夫。赵老亮走镖几十年后,又离开江湖回乡耕田度日,也把那多年养成的镖师侠勇带了回来。这年春天,听说武安县城来了一班大戏,主角是名扬漳河南北的“黑锤”,一时轰动了全县。正好田里活儿不紧,老亮就会同好友苏岳去城里看戏。谁知,二人赶到搭在城中心斜塔下的戏台前却见一片冷清,好生奇怪。一打听,可气坏了老亮。原来,城里万盛当的三掌柜聂吊眼看上了 “黑锤”的女儿,要讨去做偏房。“黑锤”不依,当即被人称“三阎王”的三掌柜依仗一只手能举起马石台的功夫给暴打了一顿,砸了戏,把戏班押进了当铺。在江湖上当了多半生镖师的赵老亮,岂能眼看如此仗武欺人而不理呢!第二天上午,赵老亮同苏岳来到万盛当,声称“黑锤”的女儿前年已同老亮儿子定婚,如今听说这父女都押在这里,特来领人,免得发生误会。三阎王哪里肯依,三说两说,决定到戏台上当众比武决胜负。一时间,戏台被围个水泄不通,很多人都在为老亮这小老头担心,又都期望他是个能杀三阎王威风的高手。只听老亮站在戏台上拱手说道:“我叫赵老亮,城南庄里村人。只为万盛当明
心称快。于是,便化人口碑成了一句人们喜闻乐道的歇后语:“赵老亮进城——闹到台上了。”

浏览2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