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 这种危机已经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我们的青少 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 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 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 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 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艾斐在《文化 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 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 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 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 苦求进、虚静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民族传统 特色的武术蕴涵着上述的许多丰富内容,有的体现在运动之中,有的 融入到教学和师生互动之中。武术生动的运动形式可以作为继承和 弘扬这些美德的传媒和中介,使青少年在言传身授中受到教育。因 此,如何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武术教育,武术课如何贯穿这些优良传 统的教育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号角,其中提到在中小学 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问题,在美术课中要讲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在 音乐课中要讲民族音乐,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 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这是令武术工作者感到欣慰和鼓舞的 一件大事。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 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 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 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可 以取消。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位,武术的普及推广和 发展将会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资匮乏;二是教材 陈旧;三是教学模式单调呆板,不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 也是三个问题,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事实上,体育院校的毕 业生在普修课学过一些武术基本知识和技术,然而到了工作单位,很 多都忘记了。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武术普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存 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 级剑和简化太极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需要改革。 我们是否可以参考柔道的形式,对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从观念上 打破套路的束缚,从套路中提炼一些动作出来,使之简短灵活,带有 一定的攻防对抗性,这样既方便易学,又带有趣味性,可能会受到广 大学生的欢迎。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 武术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武术课中如何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武术课能 否担当起这一重任?(2)当今体育院系毕业生大都不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如何改 变这一状况?(3)几十年不变的武术教材,规格严谨却缺少生气,学生反映 “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学校的武术课究竟应当教什么?(4)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是从基本功到套路,与青少年体校的教 学模式没有多大区别,枯燥、单调又难学。学校的武术课到底该怎 么教?武术的文化研究、教育研究两者是一致的、通融的,又有不同的 侧重面。希望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问题来研 究。同时热切希望更多的武术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早出成果,出好 成果,对民族有所贡献,对世界有所贡献。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是关系到弘扬民族精神和继承传统文 化的战略问题,我们应备加关注。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只有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兴衰相联 系,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才会大气磅礴,生机无限。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武术的文化研究应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同时应争取更多的武术以外的学科专家来参 与这一研究。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 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当前进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武术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武术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也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 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受到教育塑造。武术进入 奥运会是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一个课题。日本借东京奥运会之 机,使柔道步入奥运大家庭,韩国乘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势,将跆拳道 送进奥运殿堂。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炎黄子孙都希望武术能借北京举 办奥运会的机会进入奥运大家庭。武术进入奥运会,有利于武术向 世界推广、传播和发扬光大,提高武术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尊严和 民族自信,同时奥运大家庭中又增加了 一个东方体育项目。但从目 前的形势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以来,采用了 “瘦身计划”——“只出不进”,对奥运项目进行改革。武术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要正式进入奥运会难度很大。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 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30种。每一个拳种根据 不同的地域、风俗等又形成不同的流派,仅太极拳就有陈、杨、孙、武、 吴、和、李、乐、赵堡等等。武术需要继承发扬的内容很多,而可能进 奥运会的只是武术的一部分。辩证地来看,若武术暂时进不了奥运 会也并非坏事,我们可以对竞技武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改造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 的人数。”就武术继承和发展而言,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武术教育问 题。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 2005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一群孩子曾写信问温家宝总理:“温总理, 你会武术吗? ”在他们眼里,作为武术发源地的东方文明古国——中 国,人人都会武术,人人都练武术。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如在学校, 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 根本上在学校中扎根。而当前武术教育仅仅依靠主要是民间行为的 一些武术馆、校来推广普及,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而言,力度显然是 不够的。而在这方面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都早已作为中小学的 必修课,得以普及推广。武术虽然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也列入了中小 学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 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武技(空手道、跆拳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 许多大城市中心区武术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占 领了中国城市的武术市场,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应当看到只有当 武术在普通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从文化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竞争的时期,各国之 间的文化竞争非常激烈。如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人民为纪念屈原而 创造的、延续了数千年的一个妇孺皆知的传统文化节日,韩国在这个 节日里大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将此节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表现为一种民族间的文化争夺。连我们的四大发明也有人产 生了歧义,试图改弦更张。文化争夺现象在武术当中也表现得非常 激烈,中国武术经过运筹,于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它是当今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推广普及的主管组织,却也有人在策 划成立新的国际性、世界性的武术联盟组织,同时也在操办各种国际 性武术比赛交流活动。

浏览2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