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各个民族 在保护和捍卫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把眼光瞄向其他民族的丰硕 文化遗存,开始了文化争夺的图谋。在文化的争夺中,无枪弹之声震 耳,无硝烟袅袅蔽日,在温文尔雅、鼓唇弄舌的背后,显然每个民族都 意识到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世界上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 涵,物质文化是显而易见的,而精神文化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 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正因为中华文化有了不起的 凝聚力、创造力,所以中国有了不起的生命力、战斗力。''文化流失是 当前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从政府到民间都在想方设法对自己民族 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或抢救,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 的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 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 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外来 文化的侵入、文化自信的缺失、环境恶化、旅游业高速发展等因素的 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 子,随时都可能消亡。《北京晚报》上一篇关于古琴的文章,读来让人十分的凄然(张丽 《传统音乐,何处续我余音》)。不仅如此,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 浓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 良在大英博物馆;最完整的敦煌文书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 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 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不能不发人深省。还有,当韩国的电视 剧裹挟着全球化的浪潮长驱直入的时候,而我们的优秀国产剧相比 之下却显得尴尬冷清了许多,在收视率上难以与韩剧分庭抗礼。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剧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渗透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神,找到了中韩文化交融的契合点,加上其真实的生活场 面、浓烈的人情世态和真切质朴的表演,让中国的观众受到感染。 “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也正是‘韩潮'在中国热起来的原因所在。”(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许多曾沉浸在《大长今》故事 情节的人们,都多少有过这样的感慨: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药文 化具有相当深邃的内涵,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影视作品直接 或间接地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呢?面对韩剧的风靡,我们却没有在 深思之后发掘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反而东施效颦地克隆韩剧,创造 着戏说剧的数典忘祖,涉案悬疑剧的弱智平淡和一系列荒唐蹩脚的 青春偶像剧,显得不伦不类,使自己的民族文化陷入被动和流失的境 地。令国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前不久举行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 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母语,有没有奔流在你的心 中》)。这一结果不仅让评委们大失所望,也让许多长期从事汉语教 学的教师感到十分的吃惊。虽然一次比赛的失利并不能代表水平的 优劣,但目前汉语言文字在我们的大学生中没有受到重视,在成为时 尚的“双语教学”的引导下,我们的民族母语逐渐向应试教育妥协,却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 骥才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 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令人担忧,有许多中华民族流传已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 逐渐走向消亡或者已经消亡。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于以简单朴实的技击动 作运动折射出文化蕴涵与教化功能。中国传统武术历经无数军事 战争而成为技击经验的凝聚,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受到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渗透,诸如儒家、佛家、兵家、道家,还有贯穿中 国文化的中国古典哲学都与传统武术水乳交融,使得武术无论作 为一项军事技术还是体育手段都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 使得武术在东方人体文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博大精深。“……中华 武学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技道并重、内外兼修、流派繁多、绚丽 多姿,包孕丰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卓立于世界的独特风貌,是由于它 的技击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在古老而独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 哺乳和规范下。在武术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典哲学、传 统伦理、宗教和艺术、民俗都给了武术以深刻的影响。”(刘峻襄《东 方人体文化》)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等理论一直 和传统武术互相影响,水乳交融,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始终把“天人 合一”、“内外兼修,,作为不二法门,并把武术的理念提升到一个“道” 的境界,从而一生孜孜以求,乐在其中。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十分重视 武德,例如“事师如父、执役如子”、“未曾习拳先习礼”和太极拳在技 击中倡导的“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习武者的 道德进行规范和引导。传统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功架 和技击含义,还要体现出一种实战意义上的美学意境,例如美学上讲 的“形神论”、“意境论”、“气论”等。武术长期在封闭落后的传统农耕 环境中发展、传播,必然受到浓烈的血缘和宗法影响,从而出现了诸 多的流派,呈现出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还有传统武术家与兵家的 交流和相互借鉴,促进了传统武术技法的丰富和成熟,例如陈式太极 拳的创始人陈王庭,早年是一位军旅战将,归隐后参照戚继光的拳经 三十二式长拳(非今天之“长拳”),以太极思想为指导,融合兵家、道 家、养生等理念,创编了流传后世、影响深远的太极拳;中国武术与佛 学在少林寺结合,从而铸就了名闻天下的少林武术,以“外刚内柔”、 “拳禅一体”为精要。在传统武术的历史演进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 极为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历来习武之人,往往把个人的安危与家国天 下相融合,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拳拳爱国之心。中华民族在五 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支撑。这种精神在武术中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 资源,如祖逖的“闻鸡起舞",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后来的戚继光抗 击倭寇,霍元甲应战外国大力士等。因此,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历史时期,我们 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使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 出贡献。西方的体育思想在不断张扬的过程中,不断撕毁着我们民族体 育传统的思想,改变着从传承方式、训练方式到方法,并促使武术文 化理念更新。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教育、科学、体育思想的影响, 从20世纪初武术就被“改良和创新、异化”所鞭策,就被“游戏化、简 单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原则所控制。回眸一个世纪的武术发展, 武术文化中那些赖以生存的“感悟、修身、自娱”的“天人合一”文化思 想被逐渐地舍弃,带之而来的是“锦标和利益”欲望的明显强化(王岗 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由于受到跆拳道、空手道、剑道等外来武技项目的影响和冲击, 传统武术已经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 值得关注和研究,在竞技武术套路成为武术发展主流的今天,传统武 术亦受到其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技术规范和风格上出现了长拳化的 倾向,本应属于传统精华的劲力和技击韵味被淡化或遗弃了,一味地 像竞技武术套路那样追求速度、难度和优美的造型。这一发展趋势 将会对传统武术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使传统武术在追求“体用兼 备”的思想下陷入南辕北辙的危机,应该引起武术管理部门和研究学 者的关注。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 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 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一种青少年竞 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中 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跆拳道中被 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北京的一家跆拳道馆打出 了“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

浏览3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