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代,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向中 国渗透的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当然 也包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和精神的中国武术。2004 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 到美国堪萨斯州的一群小学生给他写的一封信,问到了一系列关 于中国的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温总理,您会练武术吗?''很 显然,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似乎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会武术,但实际情 况并非如此。这带给我们武术工作者一个思考,那就是武术需要大 力推广、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武术,如果每一个中国人 都能练三拳两脚,像日本的柔道、泰国的泰拳一样,那才真正称得上 武术的发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武术从一个过去 主要在民间底层流传的项目逐渐成为一项造福于民的体育运动,可 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经过50多年的风雨,在几代武术 人的努力下,已经走向世界。现在我们却面临着一个不容乐观而且十分严峻的现实。来自 日本的空手道、剑道和韩国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中国却十分的风靡 流行,逐渐成为一种在年轻人看来颇为时尚的运动,甚至是“酷”的 .标志。这些来自于国外的武技项目和我们的中国武术开始争夺市 场,并逐渐取得广大青少年的认可和追随。令武术界尴尬和痛心 的是,《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武术被踹出都市 时尚”,一个“踹”字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伤感。 (www. wushu2008. cn)《佛山日报》曾以“武术之城掀起跆拳道热” 报道了该市跆拳道开展的盛况。上海杨浦区的一位区长曾说,在该 区新开了一家空手道馆,可谓热火朝天,从8岁的小孩到60岁的老 人都踊跃参加。据说现在高校里,很少有学生选学中国传统武术,纷 纷转向国外的武技项目,他们觉得中国武术就像“广播体操”一样,缺 乏技击内涵。而京城的一家跆拳道馆却打出了 口号“学跆拳道,体验 中国武术精神”,中国武术的千年魂魄却要靠跆拳道去传承,这不能 不说是武术的悲哀。究其原因,问题出在我们武术界本身。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 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 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 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 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 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 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跆拳道在向国外积极 推广的过程中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包括服装、礼仪和段位制的考评都 考虑得特别仔细,整个运动本身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在这方面, 我们在推广武术上就显得落后了,使我们的广大青少年觉得武术很 “土”,甚至很“傻”。这些都需要我们武术界包括社会各界关心武术 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还有民间精英从武术战略发展的高 度,共同关注、探索、思考,为中国武术开辟一条希望之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争夺愈演愈烈,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极 力保护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还把别的民族的文化作为争夺 甚至掠夺的对象。2005年在各大媒体上争吵得十分火热的“端午节 保卫战“,就可以看出文化争夺的硝烟正在弥漫全球。韩国要向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本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作为他们民族的 传统节日。这些无不显示出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 重要性。许多年前,日本的一位武术家曾口出狂言:10年后,太极拳的中 心会在日本,而不是中国。现在据说日本已经向国外派太极拳教练 了,这不得不令中国武术界反思。在文化争夺的时代,武术也面临着 被争夺的危机,我们武术界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用实际行动保卫 我们的武术不被争夺,以免成为别的民族向世界炫耀的文化财富。《北京晚报》上一篇关于古琴的文章,读来让人十分的凄然。其 中有这么一段:“人们看到杭州西湖边上已经重新建起了雷峰塔,但 是又有多少人想到在新的‘雷峰夕照'到来时,也许某种乐器的最后 一位传人刚刚与世长辞。瞎子阿炳是音乐奇才,他有100多首曲子, 但留下来的无非是《二泉映月》等寥寥数首。近来纳西古乐备受推 崇,宣科老人功不可没,但他毕竟也已是古稀之年。凡是到丽江亲眼看到过古乐表演的人,都不会忘了舞台上方那一长串老艺人的遗像, 一年比一年多啊。,,(张丽《传统音乐,何处续我余音》)当然,人们今天还能听到《高山流水》、《十面埋伏》,但又有多少 人能真正了解伯牙子期的知己之感,项王虞姬的末路情怀呢?联想到我们的武术,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尤其是传统武术。一 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武术传人常常扼腕叹息,没有合适的传人继承优 秀的武术精粹。而许多传统武术的套路、功法会随着传人的离世而 “艺随人绝”,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需要我们的 武术管理部门和关心传统武术命运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关注,予以保 护和发扬。199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 前途时说:“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00 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汤一介《和而不同》)英国哲学家罗 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 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 能为全世界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张立文 《和合文化的当代意义》)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 一种自信,相信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样才会去接受、 保护、研究和发扬她,才会去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而振臂高呼。2004 年初由一批文化巨擘(许嘉璐、季羡林等)发起了一个《甲申文化宣 言》,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我们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的碰 撞和交融。前面我们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于国外的武技,根本 的原因是他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包括武术缺乏了解,当然也就无从 谈起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什么自信了。这需要我们文化学界和武术 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关注和思考。一方面研究我们的文化,恢复民族 文化的尊严和自信;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用通俗易 懂的形式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建立对自己 文化的自信,从而自觉地去传承。文化自觉这个提法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所谓的文化自觉 就是我们应该自觉地认识到我们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和不足,这样才 能更好地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不是全盘地接受我们的文化,也就 是一些学者提出的“保留”与“割舍”的问题。张岱年先生曾认为我们 的民族文化里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或者说缺陷:封建的等级特权 思想,家族本位传统,直觉神秘主义,笼统的思维方式。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在它的演进中积淀了中国文化的 精华,也不可避免地粘附了诸多糟粕,需要我们用“自觉”的意识去 “发现”,继承其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改革、摒弃那些落后、封建和神秘 的东西,使武术在文化的自觉中走向繁荣。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 这种危机已经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我们的青少 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 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 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 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很大,青少年对于中 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显得淡漠和生疏,西方文化的侵略是长期的, 其影响也是巨大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 仪规范、拳理拳义和技术范畴都融摄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 较为浓厚的民族精神。因此,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 武术应该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有所作为。

浏览2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