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著名武术家大多数喜练《易筋经》,将之看作看家养生功夫。陈盛 甫教授生前所传授的《易筋经》被武林人士称为地功门绝学之一,在地功门中又 称其为十二大劲功,偏于练力。练习时配合呼吸,运用内家功法,静中寓动,调节 身体内脏机能,练气练力,易筋通脉疏络,意、气、神并行,可达强身健体、祛病延 年、增强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养生长寿功法。陈盛甫先生寿近90时身体 仍然健壮,当与习此功有很大关系。下面是这套秘传《易筋经》功法的详细练 习法。预备式:无我无为入定式每日清晨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场所,面向东方,迎着东升旭日,自然站 立,双手自然环抱于丹田处,调整呼吸,全身由头至脚逐节放松,通身不用任何拙 力,采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静气宁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 念,使大脑处于一种似觉非觉的安静状态,无我无为,此即为入定式。待入定约 四五分钟后,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进行演练。练习第一式如自我感觉已很纯熟 时,方可继续练第二式,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第一式:按掌由预备式始,左脚向左横迈一步,两腿缓缓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微分 呈八字形,两脚约成75。。双手由丹田处缓缓回收至身体两侧,两臂同时内旋,双 掌同时向上翘起,使手臂与手掌问成90。,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地向上翘起。吸气时,双肘微微上提微屈,双掌自然随之向上抬起;呼气时,双掌 随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压,气沉丹田,内劲直贯双掌。心中默数49次,意念随呼 吸而行,且气贯两掌,整个动作须着力而行,一提一按是为一次,自会感觉有一种 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达肩弁穴。第二式:翘指接上式,双臂屈肘缓缓上提,至双掌与腰部平行时,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 下,再将双掌其余四指依次扣于掌心成握拳状,拇指着力上翘49次,意随呼吸而 行。以自觉从虎口合谷穴产生一种酥麻感传至肘部曲池穴为佳。此式实做起来 相当费力,但对于练习劲力、功力亦相当有效。学者切不可畏难而半途放弃。此 式尚有另一种练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两腿外侧,其余四指紧握成拳;随呼 吸,拇指尽力上翘;同时,其余四指握紧成拳,如此合中默数49次,自会感觉一种 酥麻之感由掌心经合谷穴、曲池穴,直达肩弁穴;同时,肩部之云门穴、中府穴亦 可得到很好的振动,其功效相当显著。第三式:握固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然后先将拇指扣于掌心,其余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 紧成拳,这种握拳方法称为“握固”。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两拳紧贴于 两腿外侧。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 紧握49次,以自觉手臂内侧之内关穴有胀麻感为佳。第四式:平握接上式,双手由拳变掌,然后两臂由体侧向上自然平举,当与肩平时,双掌缓 缓向身前平行划弧,使两臂平行,高与肩平,两臂稍屈,拇指扣握于其他四指之 问,成握固状,虎口朝上。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 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肘弯尺泽穴和胸肩前中府穴产生生胀麻感 为佳。第五式:举握紧接上式,两臂由平行状缓缓向上直伸,拇指仍握于四指内,虎口朝后,拳心 朝头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贴靠头部。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 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缺盆穴至气户穴,最后到乳根穴 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此式尚有附式:即将两拳变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后,意念 有掌指托天之意。随之有气感后,不可强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无杂念,默默 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属地功门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学者切勿轻视。第六式:鼻拳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两臂划弧屈肘,拳变掌对准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 对,虎口向下。然后将大拇指紧握于其余四指内,成握固式,双手握拳如拉弦状。 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 以自觉小海穴有一种牵制刺痛感为佳。第七式:担拳接上式,下肢姿势不变。两臂缓缓分开,并向左右伸展与肩部平齐,双拳仍 成握固式,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 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手三里穴至肩一穴有一种酥麻感为 最佳。第八式:压趾接上式,双脚脚尖着地,脚跟抬起;两臂边内旋边徐徐向前划弧,双臂呈水平 状,与肩同宽,务必伸直,虎口向上,拳心相对,大拇指仍握于四指之内呈握固状, 姿势不变。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 心中默数49次,每握一次,两脚也微微上踞一次,以自觉手臂尺泽穴、腿躁处之 昆仑穴及膝窝内委中穴有一种胀麻感时为佳。第九式:耳拳接上式,双脚跟着地,身姿同第一式。两手臂仍保持上式平伸,然后两臂屈 肘,使两小臂向上,两拳直对两耳部,拇指仍握于四指内成握固状。以此姿势用 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两拳同 时紧握49次,以自觉从小海穴、肩贞穴、天宗穴至肩外脑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第十式:山拳接上式,下肢姿势保持不变。两小臂缓缓离开耳部,两前臂与肩平齐,两小 臂上举与头部形成“山”字状,拇指紧握于四指之内,虎口向内,拳心向前。以此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49次, 两拳同时紧握49次,每握一次,胸部自然向前微挺,以自觉云门穴、章门穴、期门 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第十一式:脐拳接上式,下肢姿势保持不变。将两拳翻转至肚脐两旁,拇指仍握于四指内成 握固状,拳心向内,虎口向上,两拳拇指与脐同高,两拳微微相抵,距脐约一寸。 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心中默数 49次。然后,深吸气三次,使气直沉丹田,口鼻齐呼,出气时丹田外鼓(另一种练 法:用舌在口内轻搅,觉口中津满,分三次缓缓咽下,随气送至丹田部位),以自觉 胸腹内浊气排出体外为佳,丹田充实,胸部自然会舒畅,头目清新,精神焕发。第十二式:端拳接上式,身体姿势不变。两拳变掌,手腕外旋,使两手掌心向上,仍处于脐 部,十指自然分开,掌指朝前,双手如端一重物,腿膝伸直,足尖点地,脚跟抬起缓 缓屈腰向前,至手臂略擦地之后,又缓缓向上起,待身体直立后,两手近鼻端,翻 掌缓缓下压,如此反复3次,足跟方落地。然后,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静立片 刻,待意念解除后,收势归原,缓缓行步散功。至此,全套功法全部结束。此套功法乃练气练力、易筋通脉之法,务须持之 以恒,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每次二十分钟至半小时即可,专心练习至百 日,青壮年可全身劲力大增,神勇无比;年老体弱多病者也可强健体魄,舒筋长 力,祛病延年,其效如神,唯专心习之者自明。本套《易筋经》所涉及的穴位,读者 可参阅中医针灸挂图,亦可参考针灸方面书籍。此套功法无出偏之说,初习时应 纯任自然,自会功力上身第三节太极名家王培生的养生功法王培生(1919—2004),名力泉,号印诚,天津武清区小韩庄人,我国近现代著 名的武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王培生作为北京吴氏太极拳掌 门人,他与上海鉴泉拳社吴英华社长,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形成吴氏太极拳历史 上的第二次“南吴北王”,对吴氏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王培生 先生不仅武艺高超,而且非常重视拳术的理论研究,在教学之余,努力探索武学 之道,著书立说,决心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回报社会,造福人民。1987年出版 的《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一书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健身理论,详述了太极 拳套路之拆招和推手之要诀,将多年来人们没见过的太极拳技击之术公之于众, 打破了太极拳只能健身而不能防暴的误说,还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为太极拳正了 名,引起了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浏览2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