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拳谚中有这样的记载:

“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

这是对八卦掌拳势的要求,也是对拳势所要表达出的“意” 的描述°从八卦掌拳术的拳势上来看,八卦掌中有“三形三势” 之说。所谓“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 所谓“三势”,即“行步若趟泥,两臂似拧绳,走转如推磨”。 我们可以将“三形”与“三势”结合对应起来:行步时如同 “趟泥”,双臂运动时如同“拧绳”,身法“走转”时如同“推 磨”,这样的“势”便会给人产生“行走如龙”、“动转若猴”、 “换转似鹰”的直观感受,其所要表达的“意”就是“如龙”般 的行走,“若猴”般的动转,“似鹰”般的桃势。

再比如说《十三势行功心屏》中记载: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 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这几句所说的就是在太极拳的拳“势”中,要求技术动作 的外形如同扑兔之鹰,动作的神意如同捕鼠之猫。静“势”动作如山岳一般矗立不动,动“势”动作如滔滔江河,一发便至。 蓄劲时如同拉弓般饱满,发劲时犹如放箭般迅速。

从上述历代武术家们所流传的论调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用语不单单是技术动作的写实,而是“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 目的,而是借助这些名词来对练习者提出‘意’的要求”。这就 表明了 “写意”是中国武术技术和精神内涵的凝练。在武术的 习练过程中,所追求的各种“意”是“把大脑中记忆的旧知识 同感知组织刚获得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由此才产 生了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拳“势因此,在中国武术中具有 鲜明的“势”随“意”而动,“意”催“势”而动的特点。无 “意”之"势只能被人嗤之以“花拳绣腿”之虚名,只能被 人赋之以“舞”的品性,成为失去了 “灵魂”的“躯壳”。

“势有形,意无穷”的中国武术技术

探究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对“意”的 理解。杨晓阳先生近日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文章,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中国是写意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写意是中国 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思维。中华 民族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民族,它讲究‘悟道‘,’朝闻道, 夕死可矣‘。”①作为一种强调身体的活动,作为一种追求写意的 艺术,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都以传达“意”为最高追求,在形 似和神似之间,习武者都以追求和强调“神似”为最高境界。

“意、在中国文化中最为深层的理解是“意境”。意境是一个艺术学范畴中的术语,《辞海》中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 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洽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J中国武术的意境也与之相契合。武术动作的姿势、形态、 过程、方法等,正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的“图景”,其必然能够 产生对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和传递,将武术的攻防技击动 作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演练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 之间达到“情景”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

① 杨晓阳.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N].中国文化报,2008-8-14 (第 6-7 版).

首先,拳“意”是由演练者通过技术的演练赋予拳术“意境。

演练者可以通过精湛的技术展示出如虹的气势和生动的气 韵,可以通过娴熟的动作表达出贯一的气质和英武的气概,这 样才能营造出中国武术的艺术“意境”。武术是以活体的人—— 习武者作为技术的承载者来进行的实践性活动,因此,武术的 “势”——武术技术动作是通过习武者的运动行为所“表述” 的。然而,习武者对武术动作的理解会因习练者自身的各种修 为而存在差异,所以对技术动作的“意”的理解,必然会产生 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使得中国武术的“意”因个体认识 和感受的不同变得宽泛多样,也同时决定了对武术动作的“意” 的表达不会锁定在一个规定的层面。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①,对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理解 更是如此。“因人而异”,是讲人对“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 种,所以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②对于中国武术同一动作

①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

② 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 姿势、套路,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习练者、教练员或运动员, 他们的认识都会从动作姿势、套路的最基本特征方面,给出一 定意义的解释。而这种意义上的解释,也许会有很大的一致性。 但是,由于习练者本身的身体条件、武术基础、理论修养、师 承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对动作姿势的理解就会形成你所理解的 动作意义和我所理解的动作意义却是两回事的结果。不管是传 统习练中的同门师兄弟,还是同一教练员所带的运动员,同一 个教师所教的学生,对于武术中同一动作或同一套路的演练, 必然因为对动作、套路理解上的差异,所表现出的动作、套路 也各有不同,当我们将其置放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必 然存在,就会出现许多异点。

中国武术中的任何技术技法,都随演练者个体的自我的感 情、自我的理解、自我的体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为感情丰 富多样,理解千变万化,因而个体体悟程度的深浅、体悟境界 的高低会各有不同,技法也随之丰富多样、千变万化。

其次,“有形”的拳“势”是为表现“无形”的拳“意” 而存在的。

对于武术追求的“意”而言,其创生来源于自身的技术动 作,即我们所说的拳“势工

我们可以把拳“势”认为是表达拳“意”的物质层,而拳 “意”就是拳“势”的精神层。拳“意”是借助拳“势”来立说 的。从技术动作的本质上看,武术的技术动作、技术技法只是 表现武术技击意识的媒介和工具。借助这一媒介和工具的作用, 拳“意”才可以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和呈现。

这一过程如同书法的修行一样。在习练书法的开始阶段, 总是会从临帖这一阶段开始,临摹时要求做到点画方圆合度。 因为“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① 是中国书法修行的必经之路。练拳之道亦如是。习拳之初,先 求形似,习而久之,必练内意。这样,随着修行的加深外具形 而内涵意,交融一体,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因此, “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 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②

王弼在注释《老子》时注解道:

“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 非大象。”③

这里论及的“大象无形”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老子提出。 “大象无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观。观念是思想的结果、结 晶,是一种哲学层次、形而上、道层次的看法,经过思维、思 想过程和沉淀,在中国艺术大的范围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王弼的注解是对老子关于“有”与“无”问题的思辨性的解析。 而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天运》篇中说:

“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⑤

这充分地肯定了 “不见其形”的“无”在哲学上的珍贵价值。透过这种“大象无形”的理论,将其引申到我们所论述的 中国武术中,我们可以发现,武术中的“势”是“有形”的, 而武术中的“意”却是“不见其形”,它是“大象无形”的。纵 使武术的“势”——拳式、招式、拳法、技法等种类繁多、千 变万化,但是,拳“有形则有分”,拳有“势”则有分,拳有 “势”则“非大象”。而中国武术的精妙之处绝非是仅仅停留在 “象”与“形”这一 “势”的层面上表现,拳之“意”才是中国 武术追求的奥诀和要义,拳“意”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具 备“大象无形”的气质和胸怀。由此可知,由“势”达“意” 才应该是中国武术的精华之处。拳“势”有形,拳“势”有尽, 而拳“意”无形,拳“意”无尽。

①梅墨生.太极拳形与意之体会[J].武当,2007 (2) 19-22.

②梅墨生.太极拳形与意之体会[J].武当,2007 (2) 19-22.

③郭海燕.轻形•重神•尚意——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追求[J].吉林艺术 学院学报,2006 (1) 11-14.

④老子•第四十一章.

⑤郭海燕.轻形•重神•尚意——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追求[J].吉林艺术 学院学报,2006 (1) 11-14.

 

浏览3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