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国家正式颁布《武术竞赛规则》以来,几经修订,不断引 导着武术竞技运动的发展,各省市企业建立了三十余个优秀运动队和 青少年体校训练的体系网络。竞赛由表演赛到锦标赛,由全国比赛 进而全运会及亚运会、世界锦标赛。近40年的不断努力和曲折发 展,确立了竞技武术的完整体系,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武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一种民族传统形式,具有健身价值和竞 技特征,在完成了向体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化以后,如何从竞艺性向竞 技性转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改造过程。近40年的实践,使武术建 立了具有可比性的竞赛规则,既保留武术运动的风格,又遵循了竞技 的客观性原则,探索出了一条坚持“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 化攻防意识,继承发展创新”,体现套路运动“高、难、美、新”的竞技技 术方向。散手运动在经过了 10年时间的试点和探索之后,也于 1979.年被确立为竞赛项目,形成了一条“技法全面、快速灵活、多变 巧取、讲究实效”的技术发展方向。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更新,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的推行, 促进了运动员体能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套路、散手的运动水平 得以高度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采取了竞技武术与健身武术两条腿 走路的方针,两者相辅相成;在运动形式上,套路运动与搏斗运动并 行不悖,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地向前推进。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在国际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这只是一种梦想。长期封 闭的封建社会下,武术僚为人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代 表团的表演,仅是一种难得的尝试和呐喊。当武术在新中国体育中确立了地位,初步完善了它的建制之后, 于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国武术公开亮出了向外推广、走向 世界的旗帜。一方面,我们确立了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多年 来,通过制定国际竞赛规则、开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培训,组织国际武术 邀请赛,加大宣传力度,使媒体组织纷纷参与,不仅在亚洲、欧洲、美洲 建立了武术联合会,而且在1990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功地进 入了第11届、第12届、第13届亚运会赛场,还进行了四届世界锦标 赛,以及亚洲锦标赛,东亚、东南亚运动会,欧洲、美洲的武术比赛等。 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联正式接纳,目前已拥有84个会员国家和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1999年6月18日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 认。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外推的先导和窗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走 进奥运会之日将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份贡献。另一方面,武术 的健身、防身、修性、娱乐的功能,以及西方体育中的弊端,使武术日益 为西方认识和接受。不少外国人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兴致,对武术健身 修性的渴望,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追求,纷纷来中国学习武术。我国也 多次派出团队、教练进行宣传、播种和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 和体育交流。这一渠道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武术极其广阔深远的前景。在当今世界体育的诸多项目中,能渗透于各种领域形态,发挥从 物质形态到精神意识的多方面的作用,恐怕除武术外,没有其他项目 能够做到。当人们发现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不能完全适应人 类需要时,最终要有一种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当西方 倡导的体育形态和观念尚不能满足人们社会生存的需要时,自然需 要那种性命双修,德艺兼修的东方体育加以弥补,乃至改造。中国的 国力和当今社会的发展还不足以使中国武术的大会与奥林匹克并肩 媲美,然而它丰富的内涵和独具的光彩以及适应人类文化需求的价 值,足以在世界体育之中矗立。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世界文明是一切先进、成熟文明的集粹。 现代物理学带来的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格局是不会永久不变的,事 实证明无限征服自然的势头受到遏止,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报复,人 与人冷酷的金钱关系,都使人们看到机械的世界观将被有机的生态 世界观所替代。人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将成为世界体育的 下一目标。 ,面对困扰人类的文化冲突、生态危机、人际困境,重新认识东方 文化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含东方哲学 有机生态观念的中国武术,必将登上世界体育的殿堂,为人们所瞩 目、渴望、追寻。这颗闪烁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必将为人类的生存 与进步、健康与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古往今来的拳术,大都呈现实用散手和套路演练两种形式。在 冷兵器时代,拳法与军事技术的关系甚密,正如明代战将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中所云:“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 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他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积极提倡在军中 练习拳械,在抗倭斗争中杀出了威风。武术在漫长的演进中,繁衍派生了众多流派的拳法。凡生命力 较强的拳种,大多是既有拳套,也有散招;既讲演练,也讲实打,两者 有机结合,誉为“体用兼备”。名震遐迩的少林拳,历史悠久,踢打摔拿兼施,追求“内静外 猛,藏而不露”、“乘势飞击,出手无情”。拳谚中说“秀如猫,抖如 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与古代越女的“内实精神,外示安 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的技击论可谓一脉相承,成为“外家 拳”之始祖。拳理妙奥的太极拳,拥有陈、杨、吴、武、孙等数家,其技击法都不 离“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法之宗,追求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主张借力 而发力,以后发制人。与庄子的剑理对照,可谓承继“后发先至”的衣 钵,领衔于内家拳法。就长短而言,长拳短手,各有所长。如通臂拳讲求放长击远、双 手并发。要求肩臂松顺,形成“手外加手”,劲力上以冷、弹、脆、快、硬 为要,强调“粘衣发力”。而翻子拳的攻击法则以短小紧密见长,形容 为“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进招时,常常是连三接四、上下翻飞, 令人猝不及防。就远近而谈,近攻远打,各有其妙。形意拳主张近攻快打,谓之 “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便于头、肩、肘、手、脚、膝、髓并用,称 “七拳”皆发,要求工、顺、勇、疾、狠、真,堪称“六方之妙”。而劈挂拳 则是走势开阔,擅于大劈大砍、斜拦横击。练习盘劲的“十二趟子”, 实质上就是十二个散手招法,讲究吞吐开合,追求翻扯、辘辘劲,滚势 圆走,以一贯之,使其远击后能走化变防,以弥漏之隙。就刚绵而论,“以气催力”、拳刚势烈的南拳,遍及江南诸省,以硬 桥硬马的阳刚为著称,一势多拳,善发标手,出手多居于中,十分注意 “门户而流行不甚广的绵拳,则以掌法为主,以柔化之,多防后发 着,先吞而后发,又是一番春秋。就上下而分,八极拳多采用近身撞靠和多变的肘击法,崩撼突 击、强雄暴烈,以“眼望三见手”、“迎门三不顾”等八大招为其核心技 击法,以身的发招为主,佐之以腿;而戳脚则是一步下脚,非踹即踢, 声东击西,常以半步赢人,尤以左右八腿为攻击招法,辅之以手。就摔拿跌靠而别,螳螂拳勾、搂、采、挂,连拿带打;鹰爪拳刁、拿、 锁、扣,拿中有打;流行福建的地术犬法则以''落地剪腿,以势就势”独 步于武林;传稀有的花拳则是侧身而进,沾衣即跌。可谓各有千秋。就奇正而话,华拳、查拳,架势工端,骨梗强壮,劲力峻整,“进如 风雨,退若山岳”,气势逼人;醉拳却在身形飘忽、东倒西歪变化中,奇 中有法,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指东打西,乘虚而进。当然,还有许多拳种含有精良的技击法,难以一一表述其宗。无论是南拳北腿、内家外家,也无论近攻远打、短拳长手,还是擅 于摔拿跌靠,从实用的角度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因此与其说哪个 拳种厉害,不如说哪位拳师的功夫扎实厉害。此外,临战中又有种种 因素,诚如已故近代武术家唐豪先生所云:“决胜有种种条件,有力无 胆者不尚;有力有胆,而眼不明、手不快者不尚;胆与力、明与快兼而 有之,不知虚实变幻,技巧不足以会之不尚;技巧足以付相,不知劳逸之数、动静之机者不尚。其他若恃其能而轻敌,有力而不能持久等等,皆为疵累。”

浏览3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