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道德水平上都适合继承本门的拳术,加之精心培养,反复磨炼,必然使该 拳种向精、深方向发展。不同的徒弟由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 拳种的不同派别。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民间武术中比比皆是。据调查,山西省新 绛县的和氏太极拳就有七八个派别。师徒传承的重要特点是纵向传播。这种传 播方式会使武术项目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殖,使单项拳种向纵深 化发展,既保障了武术技艺的特点和风格,又使武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 征。于是,出现了刚劲凶猛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的太极拳,千姿百态,丰富多 彩。拳种的多元化是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在古代社会,许多民间武术 的传播者和继承者,甘愿忍受贫穷和寂寞,为了本门拳种的代代传承默默奉献 着自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代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徒传承是武术传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武术 中不仅是历史、现在,而且还是很长时间的将来。
师徒传承可以保障武术技艺的多元化风格。于是,武术技艺呈现千姿百 态,丰富多彩的景象。在古代社会,许多武术传习者,为了传承武术,默默忍 受贫穷和寂寞,无私奉献。当今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 武术师徒传承方式的保护
师徒传承有利于武术的整体传承,但是,因传播范围而具有局限性,也 是容易失传的主要原因。一个拳种可能会因为一个传人的消失而彻底消亡。尤 其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当人们为了生 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就会放在次要地位。加之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 持,武术传承的纽带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发生 意外事件,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使该拳种流派彻底消失。所以,武术, 尤其是传统武术的生态链非常脆弱,一个拳师的离去,可能会带来一个拳种的 消失。在此情况下,通过非物枣文化遗产等方式,对政府“指定传人”进行资 助,是保护武术的有效方法之上。
(二)教育传承
教育是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武术教育的领域包括体育 学院武术(院)系、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普通中小学校、民间武术学 校等。
1.武术教育概述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同时又 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特殊规律。由于它长期根植于广大民间,积累了丰富的 传统教学方法,在武术运动广泛普及、走向世界体坛的今天,我们既要珍视传 统教学中的可贵经验,又要不断地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认真总结和建设武术教 学体系,以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学校使武术的地位得到了 大大的提高,结束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基本无武术的局面。同时,使武 术能够进入到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并促进了对传统武术的整理和教材 的编写。
现在的武术教育一般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技术动作教学。理论知识教学 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我们所说的武术教学是指套路动作及散手动作的教 学。教学过程包括:教会学生掌握武术的有关技术、技能,指导学生利用武术 运动进行身体锻炼。所以说,武术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武 术技术及演练技能的过程,是指导学生运用武术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传 授技术、技能是向学生提供身体锻炼的手段,运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 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 的内容。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 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国家教委有 关部门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召开了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 加武术试点的问题。2009年,教育部体卫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在全国进行了段位制进入大、中、小学的试点,为武术全面进入学校打下 了基础。
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始于1917年年初。当时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 讲习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体育讲习所改为“北京体育学校”。 学制也由原来的一年改为三年。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紫金山创办“国 术体育传习所",1934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1936年易名 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41年再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o 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1958年。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相继成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 校开设了武术专项选修课o 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 院本科讲义《武术》,使武术专业教育逐渐走入规范化的道路。1963年,北 京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武术专业研究生.1988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出版了普 修了教材《武术》» 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获得“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学 位授予点,2004年开始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使武术高层
才年而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 秀的文化传统,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武术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体系,且能全面 贯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武术 文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深受国人的喜爱,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少 年,这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术文化在长 期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f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 系,并不断展现其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各种价值,突出显示了民族精神文化 特色和人文教育价值。
(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武术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责任珍惜它,极力 保护它。做好各民族武术遗产的保护工作,必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振奋民族精神,展示民族风骨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代代武术传人的心血和汗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经济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武术出现了 传承危机,不少武术内涵已经失传,还有不少拳种(包括少数民族中的珍贵拳 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若不迅速进行抢救加以保护,传统武术将不复存在,那 么我们就成了民族的罪人。所以,为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华武术作为文化遗产保 护,还可以做以下工作:
(1) 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遗”唤起人 们的文化自觉,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2006年9月,财政部、文化部印 发了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设立了专项基金。武术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3) 保护传人。武术属于无形的、活态的文化,传人是武术技艺的载体。 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的(如书籍)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 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保护武术首先 要保护好传人。
(4) 重视农村武术。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在农村。相比城 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其农耕文明的特征更适合武术的生存 和发展。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农村地区。
第三节武术的文化传播
一、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 实践中创造的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它以踢、打、摔、拿、击、 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础,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相济等相互变 化的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锻炼价值。在数千 年的社会变迁中,武术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种,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其特 有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武术逐渐由民间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被赋 予了新的社会意义。
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 活力的成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1995年推出其研究 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该组 织进一步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 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建设。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问世,这表明了我国自觉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文化生产力的积极姿态,开 辟了我国建设文化大国国际形象的新征程。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武术的国际传播也是国家文 化传播的组成部分。盘术竞赛、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 挥着积极作用,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 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一个国 家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有吸引力时,其他国家才会追随。
按照2006年“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及少林武剧的全世界巡 演,都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文化交流作用。现在,武术巳经走进了全世界多家孔 子学院的讲堂,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武侠电影更是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 界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浏览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