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中国武术的“势二也就是指武术技术动作所有 的招式、动作等肢体行为上的运动是“可以言论者”,而中国武 术所要表达和追求的“意”,则是更深层的内容,是“言之所不 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因此,中国武术自古便形成了对 “求之于言意之表,而人乎无意无言之域”(郭象《注〈秋 水〉》)的最高的至精至美的境界的追求。

拳“势”所要表现的“意”实际上是对拳术中某一个动作 或者某一组合动作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目的性和一定实效性的

思维感触。从演练者的体验出发,拳“意”就是其对所演练的 某一动作或者某一组合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的思维活动;从 观赏者的感观出发,拳“意”就是其对演练者所演练的动作的 目的和所表达出的效果的思维活动。中国武术中这种具有一定 目的性和效果性的思维感触实质上就是对武术技击的意识的体 现和认知。

如形意拳之所以以“形”、“意”两字命名其拳,一方面是 因为形意拳由“心意拳”逐渐传习发展而成,依据阴阳学说、 五行相生相克学说,配合内脏经络和十二种动物的主要技能; 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其拳理注重的是“象其 1形,取其意,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至形生。”① 因而,“形意统一”便成为形意拳的拳法之精髓,“形意统一” 便成为形意拳的最高之境界。形意拳拳谚有云:

“万法不离三体势工

“三体势”既是对形意拳内涵的概括,又是对形意拳特色的 总结。“三体势”是指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它又把人体 分为梢节、中节、根节,是把人体各部分按照形意拳的特征和 要求,排成一个最基本又有最完整的姿势。“三体势”的基本 要领可以概括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②其中, “鸡腿”是指仿鸡腿之步形,寓行步矫健之意;“龙身”是仿龙 之身形,寓翻腾自如之意;“熊膀”是指仿熊之臂膀,寓凶猛

①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4.1.

②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4.


  1. 彪悍之意;“虎抱头”是指仿虎之动,寓抱头捕食之意。可见, 形意拳在拳“势”上借助模仿动物之“形”,寓各种拳法、技法 之意,使得武术之拳“意”显而易现。


以“势”达“意”,使得观赏者看到演练者的演练之后会因 为演练者的肢体行为而感染,使观赏者因为演练者的肢体行为 而受到武术精神、内涵的一种教育,使得观赏者受到演练者把 对拳术技术的、技巧的等认识归纳成一招一式的一种感受。中 国武术正是借助于在技术动作外形上的、拳“势”上的表现, 使得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被赋予了更多的技击意识。技击意识 的存在是可以令观赏者直观地感受得到,而原本的这种技击的 “质感”的获得,是只有在真实的实战技击中才可以亲眼看到和 亲身体验到。

对“意”的追求,是中国武术在高层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因为这种突破使得中国武术脱离了功利的实战技击的单一功能, 转而走向文化与艺术的发展领域,其品位在不断地提升,其价 值在不断地超越。

区"意"助"务”的中国武术技术

“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的一种形态「① 华夏民族的先人早在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就把握住了这一点, 我国古代的彩陶、青铜、玉器以及后来周、秦、汉、唐、宋、

①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关于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思索[J],新美域,2005 (4) 16-29.

元、明、清的雕塑、绘画、音乐,包括诗歌等都是写意的。这 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具备了 “形意并重,以意为上”的艺术特征。 因此,“以形写意,得意忘形”这样的艺术品位也同样蕴含在 中国武术及其技术之中。中国武术技术中的“意”与“势”是 不可分离的,“势”与“意”的相依辅,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 更高境界。

中国武术技术中有所谓的“意气劲形合一”之说,是指在 “在完成任一动作时,都要以意主导,以意控制心思专一练拳, 控制气息随意流注,控制劲力随意气运转,控制各部肢体按一 定的规格运动。”①这也表明了肢体的运动,也就是武术技术的 “势”是在“意”的“主导”和“控制”下,遵循一定的方向和 路线,配以一定的速度和强度,按照一定的变化顺序进行运作 而完成。这是一种主体意识作用的结果,即,行拳练功的过程 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发生和进行的过程。因为“人的行为意识是 人体行为发生前从大脑中产生的,是人脑感受到内外部环境或 具体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根据人生来具有 的生存发展意识本能,把大脑中记忆的旧知识同感知组织刚获 得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所产生的指挥人体行为的 意向、命令、计划、方法和方案

如查拳在习练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拳“意”对“势”的重 要作用。故拳谚有云:

“无意不行拳,行拳则有法,有法须有意。”

①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意随拳行,力随意发①

因此,在行拳时,不能“无意”,“有意”才能“有法”, “意随”才能实现“力发”,可见,“意”具有催生“势”的功效。

张孔昭在《拳经》上有这样两段论述:

“问日:'练法更如何得窍也?'答日:'在会意用力J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跑;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 一线似金梭J (《拳经•问答歌诀二十款尽其中之秘》)

“先贤曰:'由诸心,而发诸手,眼为尊焉(《拳 经.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这也说明了习练拳术之时,不能脱离“意、要把“意”贯 注在拳“势”上,所以武术拳家们总结道:“意”为拳法万变 之根本。

在太极拳中,拳“势”讲求起承转合、欲前先后、欲左先 右、欲进先退、欲纵先收、逢冲必靠等,对于这些外在之“形” 的变化而言,只有将“心劲”融入“形”的动作中,将拳“意” 置于“势”之中,拳“势”才能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的具有表 现力。习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演练中最为重要的一 个原则就是在行拳过程中,要时刻谨记“用意念引导动作”。所 谓“用意念引导动作”是指在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 来引导每一个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做到“以意行 气,意气运身,

①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查拳(中华武术文库•拳协部•拳术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

如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记有: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如武禹襄的《太极拳解》中记有: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

其中,王宗岳所说的“势势揆用意”就是说在太极拳行拳 时,要把“意” “揆用”在每一个招式和技法中,这样才能使 得招式流畅,技法合理。而武禹襄所说的“刻刻留意”实际上 就是指“势势用意”,“意”在身前,“意”在招前,才能“有 所得”。

同时,太极拳家们还由此提出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 最高原则,要求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地运动,不使 拙力,意想劲到。这些都说明了太极拳注重用意引导动作,并 使得习练者本身感到意趣环生,其味无穷,使得观看者看来, 动作也显得柔和优美,仿佛行云流水,风吹杨柳般的自然。

另外,从意识的哲学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是从具体 的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的事物,是具体事物的存在、 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的规定和本质「中国武术所表现 的“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借助“从具体的事物中思维抽象出 来的绝对抽象的”意识来“表现事物存在、运动和行为的普遍 性的规定和本质”的拳“势工如形意拳中的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其体现在:“心有所感意必主动,技艺的运用自然在于 心动意发,心意联络的自然,知变相应的合拍①这就要求演练者在演练技术时做到心要毒如怒狸扑鼠,才能随机应变;眼 要毒如饥鹰扑兔,才能以视察机宜;手要毒如饿虎扑羊,才能 先发制人。在“意”的统领下的“势”,各种拳法与招式会处于 一种随“意”而动,随“意”而行,随“意”而走,随“意” 而起的表现状态之下。如此,在运用时自然会表现得得心应手, 信手拈来。

①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4. 14.

 

浏览3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