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撕技架式
中国武学中的架俗称架子,是指武术攻守格杀中始终所保持的人体基本构架,泛指武家的站立姿势,大多是针对格杀锻炼、锤炼、修炼而言的。式俗称式子,亦称公式,是指武术攻守格杀中能够公用的人体式子,泛指武家的攻守样式,也特指武家的格杀定势,大多是针对攻杀战守、防病治病、动作训练而言的。
架子、式子、势子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进行武术格杀的三子。其中,势俗称势子,是指武术格杀中能够占据先手、先机、先发的人体姿势,泛指武家的格杀姿势,也特指武家门派的代表性姿势,大多是针对积极格杀、康复、保健而言的,是武家专业对峙的极具针对性、象征性、特殊性的架势。中国武术格杀的三子虽然在教学、训练、科研中有一定的区别,但在格杀过程中尤其是攻守作战中一般均是不可分割的。
撕技架式是指撕技格杀所特有的架子、式子、势子,是中国武术运动动作的根基,是门派拳种的基本象征。中国武家认为:“常用为架,公用为式,专用为势。”其中,撕技架子是指武术撕技格杀中所表现出来的肢体基本构架,是武术格杀标准化、系统化、完整化的根本。撕技式子是指武术格杀中所表现出来的肢体相对固定的身体定式,是武术格杀公式化、攻守化、规范化的根本。撕技势子是指武术格杀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鲜明针对性的身体姿势,是武术格杀门派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根本。在中国武术格杀中撕技的架子、式子、势子是千姿百态的,均有大、中、小之分,有左、右、正之别,有攻守、娱乐、保健之异。
(二)撕技形式
撕技形式是指撕技所特有的格杀形式,是撕技临阵攻杀战守所体现出来的基本路数。在临阵的具体撕攻中,其多以游走、也摸、追随、机警、警觉、谨慎为前提,以火速、迅捷、快速、灵巧、玄妙、随机为手段,以摘、扯、拧、掏、撇、捣攻击为方法。在武术格杀中撕技的格杀形式是千差万别的,有快、中、慢之分,有功、劲、力之别,有攻守、娱乐、保健之异,是神机妙算、神出鬼没、游走不定的一种攻守运动形式。虽说武术撕技的基本格杀形式是一对一的对撕,但在格杀训练、实际操练、具体应用中多采用三对一、五对一、七对一等的撕技攻守进退形式。
(三)撕技运化
运化即中国武术的运动转化,是一个极为漫长、系统、循序、渐进、牵扯生死、涉及子孙的问题,是建立在武家先识、先知、先觉等三先基础之上的运动转化,是在预感、预料、预测基础上所形成的先手运化。尤其在撕打撕杀、导引养生、延年益寿中,其恰到好处、一运到位、一化到底的运化,才显得尤为重要。
撕技运化是指撕技所特有的搏打撕杀转化,是撕技格杀的灵魂,是撕技攻守的轴心,是撕攻与撕攻随机、无为、自然的根本支撑。在武术搏打厮杀中,撕技的搏打厮杀转化是千变万化的,有快、中、慢、顺、逆、随之分,有清、浊、和、内、外、禀之别,有功、劲、力、巧、妙、玄之差,有攻守、娱乐、保健、锻炼、训练、锤炼之异虽说武术撕技的基本格杀运化都是方法与方法、手段与手段、技巧与技巧、功夫与功夫、技术与技术、招制与招制的运化。但在格杀训练、实际操练、临阵处理等具体应用中在被动、危险、绝地和被困、被制、被擒、被拿、被甩以及不得势、不得劲、不得力的时刻,才能真正彰显武术运化的风采。
四、撕技三道
撕技三道即中国武术撕技攻杀战守中所必须遵守的德行之道、礼仪之道、规矩之道,是人道、兵道、戎道、武道核心主体,是依附在中国武家躯体之上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武学天使、文化、魔鬼的根本,是驾驭中国武术捍卫、维护、毁灭的关键,是炎黄子孙修德的基本内涵。
所谓撕技德行之道简称撕技德行,是指撕技格杀中攻守双方所必须坚守的武德、恪守的道德、遵守的行为规范。撕技礼仪之道简称撕技礼仪,是指撕技格杀中攻守双方所必须坚守的礼道、恪守的礼节、遵守仪式。撕技规矩之道简称撕技规矩,是指撕技格杀中攻守双方所必须坚守的规制、恪守的规章、遵守的规则。这三道并不是一种虚设,而是中国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做人、为人、成人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所谓三道,俗称武家三道、武学三道、武术三道,是中国武学运动(功技艺)、理论(机格的)、建设(身道能)等三大止戈系统中身道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武身 建设俗称身体建设、武道建设俗称人道建设、武能建设俗称能力建设等三大建设构成。其中,人道建设是中国武家所必需的首要建设,由德、礼、规组成。所谓德即德行建设,礼即礼仪建设,规即规矩建设,是中国武家修德的主体,是中国武学阐述、介绍、论述的首选部分,是中国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的大前提。
(一)撕技德行
撕技德行即武技攻守中的大道、大德、大行的总称,是武家做人、做事、做局的基本纲领,是除正常武家德行外在撕技攻守格杀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临阵搏打厮杀中所必须遵守硬性道理。在临阵撕技攻守中,其德行的应对必须遵守对大则大、对小则小、对无则无、硬大勿小的基本原则中国武家认为:“凡小者,小道论高低,小德论深浅,小情论远近,小理论正歪,小法论对错,故小者小对而公,它对则亏。凡中者,中道论得失,中德论成败,中情论抱团,中理论利害,中法论成败,故中者中对而和,它对则缺。凡大者,大道无对错,大德无深浅,大情无远近,大理无正歪,大法无对错,故大者大对而平,它对则损。”
中国武术撕技使用中的分寸、尺度、火候把握,必须首先要搞清楚对手的德行修炼是大、是中、还是小。如果是小则必须斤斤计较、有章有法、规规矩矩地开展对抗。如果是中则必须规范出击、正道应对、点到第一、求道第一、守德第一地开展应对。如果大则必须统筹考虑、无形无为、生存第一、安全第一、求胜第一地开展应对。
(二)撕技礼仪
撕技礼仪即撕技攻守进退中所必需的基本姿势、姿态、礼节、仪式,是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极为规范的架式势样、法头卖象、行由动措。遵则为正道,守则为正德,依则为正礼,照则为正仪,施则为正经,行则为正人。其中,姿态之姿即以中和势为主体的千姿百态的身姿。姿态之态多为喜怒、哀乐、善恶、好坏、强弱、威懦之间的偏阴偏阳呈现。姿势之势即以攻守、娱乐、保健之势子为主体的敌我对峙、对抗、对打势子。礼节之礼多为抱拳礼、鞠躬礼、喊喝礼。礼节之节多为节制、气节、操守。仪式之仪多为短打扮、紧打扮、中式打扮,仪式之式多为具有一定规格布控讲究的赛地、赛场、赛台、擂台、讲经台、布道台、修炼台、三拜台。其都是撕技进攻前、中、后的必须。这所有的一切虽只适应于光明正大的武术比赛、对抗、交流,但也彰显了中国武家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做局、做业、做家的一面和能屈能伸、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攻守辨证基本理念以及神圣的延续、维持、继承品格。
(三)撕技规矩
撕技规矩即撕技攻杀战守中所必须遵守的一定标准、法则、习惯,是中国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在搏打厮杀中摸索出来的所必须恪守的撕攻规定和基本矩式,是撕技乃至所有攻守中围绕绝不罢休、绝不停留、绝不妥协、绝不服输、绝不放弃、绝不松手等止戈六大品质所制定的攻守标准、法则、习惯,是撕技乃至所有攻守中遵循积极、向上、进取、向心、团结、凝聚、抱团、互帮、互助等攻守九大心态所敲定的运动标准、法则、习惯,是人与人撕攻意识、斗志、决心的一种表达。其主要是对搏打撕杀理念、道德、场地、规程、规则、程序、礼仪、尺度、分寸、火候、出手、收手的规范和常规性要求。
第六节撕技技法辩析
撕技技法辩析即撕技技法的攻守辩证分析,是中国武家在搏打撕杀中近距离战胜恶魔的根本保障,是中国武家在撕打撕杀中缠击、盘击、抱击、粘击、贴击、靠击恶魔的关键,是中国武家在搏打厮杀中短攻、频击、快打的首选。一般来讲,搏打撕杀中的对局都是千奇百怪、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但撕技的降伏和攻击距离是不会改变的。中国武家认为:“撕技者,攻守之缠拧,频击之主体,短打之实际,其降伏为先,距离为要,顺势为佳,万不可不得势而为之。”这正是武术撕技辩证的基础、前提、平台。
在比赛后期或长时间攻守或殊死厮斗过程中,攻守双方是极易搂抱、撕撇、扭打在一起的。比赛时裁判会阻撇,让从新开始,但在长时间攻守或殊死厮斗过程中那就只能看撕技的水平了。所以,用耗能较小,且得手、得劲、得力的撕技攻击是必然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都是由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都是由敌我双方的撕技技法辩证,即擒撕方法、手段、技巧的辩证来决定的。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