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本源是一种攻战伐杀的技击术,却演化为一种崇德尚礼 的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中,角斗、击剑演化为体育项目,似乎不足 为奇。但对于武术而言,其不同凡响在于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心路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 武术不仅在技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仁义”忠恕之道, 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它倡导人们顺应自 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主张的与自然作斗争,征服自然有一种 互补意义。武术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成为启迪人生的入世之 学。当西方的“知识之树”结为硕果时,人们开始注目于东方的“生命 之树”,追求乐于人间养身延年和人伦道义。苏联的远东武术研究所 曾在信中说:“我们希望从武术中学到中国哲学和懂得人生价值。”这 正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中的伦理价值。长期以来,武术不仅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传授中无不充满着东 方伦理的道德观,对人际关系的和谐颇有启迪,它既讲克己正身,宽 厚谦让,又求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武术传统的“择徒”和教育之中倡 导的武德,诸如爱国,正义守信,坚忍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善的品 质是历代武术家们信奉的第一要义。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技术,却 成了育德修性的良好途径,令人叹为观止。一位美国朋友说:“让孩 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武以德立”,“德艺兼修”是 武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习武练艺的主要目 的更多地在于表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表现尚礼仪、重情感、勇武豪 迈的英雄气质。格斗技术一旦具有了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意义,它反 映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缩影。可以说,伦理 思想影响着武术,武术已作为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情操的手 段。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认为,武术在世界各国人 们的价值观念中,“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恰恰就说明了武术 的文化魅力和道德精神。“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最重 直觉,最实际的。但所有这些都需要靠练习者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 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追求最理想的境界到 没有穷尽。学练武术正是如此,不论浅层结构的运动技术,还是深层 结构的文化形态,都需要去学、练和揣摩。学会一个武术动作似乎没 有太大的难度,深入之后,那上下内外的高度协调,那劲力技巧的体 现,那心神意气的配合,以及它所赋予的哲理,让人琢磨不尽,玩味不 止,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去体悟、修炼,方能心领神会。武术中有一 句谚语“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说明仅仅一个身法就需要千锤百炼方 知其中奥妙。民间有的老拳师倾毕生精力研究、精练一套拳术,恐怕 决不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无形无法”的自然 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武术不妨说是以运动实践 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武术的审美价值,同样使其在世界体育项目中独领风骚。世界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形成了各自的技击术,其形 态和发展历程则大同小异。唯独中国武术这一技击术形成了与世界 各民族迥然不同的套路运动。它的形成无不与中华民族不求其表, 重在其里,追求蕴藉内秀的性格有关,与淡化竞争意识和技术艺术化 倾向有关,同时也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众多艺术形式形 成的文化景观有关。因此,武术与中国文化在长期的相互渗透、借 鉴、融摄之中,形成了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武术套路运动较集中体 现了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情趣。世界上不少竞技运动项目也很富有艺术性和审美特征,诸如艺 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这些运动项目侧重于动作的规范、均衡,强调舒 张的形态美和动作连接的节奏韵律美。武术套路运动则从整体艺术 观出发,更侧重于整个套路的意境之美。它将套路中的动静疾徐、起 伏转折、抑扬顿挫、闪展腾挪、虚实进退等,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 武术套路运动与精、气、神紧密相联,并以诸多动物形态象形取意,表 达一种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艺术境界。武术套路使情 技交融、神形兼备、离形得似,融入攻防技术之中。思境相融,既源于 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的真,成为一种既赏心悦目,又愉悦 自身的艺术享受。生命在于运动,当今的体育运动大都具有健身功能是不言而喻 的,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倡导的大部分体育项目,是从解剖学出发,肢 解人的每一部分,强调了每一部分关节、肌肉的运动与功效。中国武 术则是以整体运动观为指导,首先强调的是人的整体在运动中与自 然和谐,追求与自然的辉映与统一,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奥林 匹克运动实现地球村友谊、和平与进步,是无可置疑的,而西方的竞 技运动方式追求的超越与竞争,实现“更高、更快、更强”,从对人的健 身角度看,未必有益,甚至有所损害。当竞技运动中出现兴奋剂等舞 弊丑闻时,人们开始倡导兴起一种“大众体育”,追求健康之路。从武 术的运动特点来说,它更适应于这一“大众体育”,它的修炼方法讲究 既炼内又炼外,•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 视运气、营气,这些恰恰是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有的。另外它对人在 精神上、情感上的调节,尤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节奏紧张的工作和淡 漠的人际关系,诸如太极拳在悠悠然然之中,能够以适中的运动强度 形成良性的刺激。太极拳可视为一种高情感活动,使人们不仅在肢 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道德上获得健康。这正是武术给人类带来的福 音——健身魅力之武术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增强体质的本身和陶冶 情操的内涵就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劳动生产力。武术的内容十分丰 富,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锻炼;武术锻炼可以 全面地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并不需要复杂的场地、设备,这种体育器 械的投入远远少于产出,在一些条件较差,其他体育项目开展较少的 地方,武术就更加体现了它的生命力。再者,随着国际体育交流增多,武术也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各种 武术表演、比赛、教学和训练在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创建了 一定的经济价值。从事武术教学、训练,举行武术表演、比赛,开展武 术咨询、辅导都可以收费,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馆、校的建立,一方面 可以为国家创税,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武术器械、服装等产品的销售。武术在经济方面的潜力尚有待开发,根据多年来武术发展的经 验,我们需要把握国际有利环境,抓住机遇,善于在市场上“推销”自 己,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开拓新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郑州少林武术节的“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和浙江省的“公司支持了武 术,武术宣传了公司”等都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虽然这不是武 术本身所直接创造的价值,但和武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任何一种体育项目,要想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就必须完善自 己,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理论建设,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中国武术长期以来以口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先人留给我们的理 论不多而科学论证分析就更少武术文化内涵不乏科学精华,层次 很高,比较西方武技、体育不乏高明之处,然而发展水平不高,理论大 大落后于实践。它的本身既需要科学的论证和揭示,也还有一个“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工作者会同运动医学专家对武术的健身 价值进行了科学测定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术的学术 研究空前活跃,成立了武术科学学会,组成了 一支由武术教授、讲师、 教练员、民间武术家和其他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武术科研队伍,在武 术研究院理论部的指导下,展开多方位、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 了空前喜人的丰硕成果。社会科学方面,涉及哲学基础、历史渊源、 伦理道德、养生原理、美学特征、兵家谋略、宗法观念、民俗风尚、宗教 融摄等等;自然科学方面,运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统计分析和逻辑 推理,从现代生物科学等方面探索其健身效果、选材方法、训练监测、 体能评价、心理调控、生理生化变化、运动力学分析、形态研究等等。 有的论文代表中国武术登上了亚运会、奥运会的体育科学讲坛。一 大批武术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武术专著、武术 教材相继问世,层出不穷,不断丰富和逐步完善着武术的理论。近年来形成的武术理论体系框架和技术体系框架,使武术的科 学研究和理论建设步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浏览2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