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成某位学者“西方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 艺术化的倾向”的观点,我曾在一文中提到从“结构”和“会意传神”方 面将武术和书法进行了类比,在此,我将进一步从书法出发对套路美 进行进一步的解读。第一,与原本表情达意的书写升华为书法一样, 套路也是格斗技术的升华,它们都是实用技术艺术化的结果。如黑 纸白字的书写竟有了“浓淡”、“枯润”、“疏密”等变化;本是招招见实 的格斗在套路中也就有了动静、快慢、轻重、起伏、大小、转折等处理。 第二,武术动作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字,有字“偏侧”、“复盖”等之变 (《宗白华选集》)。套路就像一幅书法作品,又有书法“应接”、“笔断 意连”等之趣;书法是凝固了的武术套路,套路的演练是动态的写。 第三,书法的“写”并不完全是为了传达意图、交流思想,它还是一种 诗意的做。同样,武术套路对攻防格斗的提炼和想象,也是诗意的 做,套路在起承转合中,有格律的章法,有合韵的旋律,有体姿的起 伏,有气势的跌宕,它是运动的诗。第四,书法的微妙,全在意境、气 息,丝毫不沾染现实尘俗具体的事物。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 象所表现出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是 “情,,与“景”的结晶。对此,我国武术家蔡龙云先生从演练者表现的 角度指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 套路运动。”从演练者来讲,只有“神情”并茂地“阅读”、身临其境地表 现,方能体现出套路对格斗动作的艺术化处理和加工;或者说,自设 于心中、表现为意境的“战场”,才能够使演练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动作 透射出一幅格斗的意象。优秀拳种的动作的部署与构思、优秀拳家 演练对动作和整套的理解与表达,都会为我们描绘一种攻防的图景, 营造一个攻防格斗的氛围,从而最终能拨动观众审美的心弦和见仁 见智的无穷联想,如唐朝的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采取了 其中抑扬顿挫的劲力和姿势而书法大进。首先,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诞生的文化类型来看套路的价值追 求。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游牧、商业型均 源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文化特性都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 的、外向的特征。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须外求,其文化 特性也多表征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色。“农业民族是苹果,苹果熟 了,骑马民族就来摘'果'J在具有和平特征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套 路自然也具有了和平的色彩,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技击之道,尚 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等。可见,套路关于格斗的刻画,不是为了打 人,如果为了打人也就不会有套路存在的必要性和余地。当然,套路 由于是对格斗的叙事,它升华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防身之法的,但它所 追求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我们 可以将套路用来防身、健体、娱乐等,但当在最初起点(或防身或健身 等)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最终仍然会会聚于人格和人生的诉求。其次,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对“完人”的期待和培养来看套路 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习武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系统之中,将习武看成培养“文武双全”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文化 传承看来,除了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武术(尤其是套路)还担负 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重任,通过习武来修身养性,成为一个 会武却不粗野、善武而不蛮横的君子。“中国人意识中最强者为伦理 观念,其次为美感”,这种与道德化和审美化相互作用后的套路,并不 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种态度、心境和对生命的承诺,是武 术个体“内圣外王”的途径之一。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要求人们崇古重老,对此,我们可以从 《论语•为政》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看到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从“愚公移山”寓 言中北山愚公,“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尽也''的移山的坚定中可以发现,中国人将个体的有限融入种族延续 的无限的倾向。并且,我们还可以从这种倾向中推演出中国人对文 化传承的重视。武术传承是一种血缘或近似血缘的传承,恪守宗法制度,一方面 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的父与子或近似于父与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 要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作为传承的基础。为此,武术通过套路把上辈 关于格斗的经验和想象传给下一代。这是民族习性的反映,也是套 路传播之必然。国外武技对格斗实用性的关注,没有形成套路这种 运动形式,以及从实用角度的抽象所形成的简单、实效等技术,也形 成了他们对传承的忽视,下一辈可以通过再训练掌握的武技,不需要 世代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对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地位的透视中国文化与文明,无论作为世界八大文化之一,还是作为21种 文明之一,它的发达、成熟与深厚,足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异国 文化对它注目而震惊。然而,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 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 到今天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认识”。甚至连中国学者本身也 “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曾处于这 样一种状况,武术在世界体育中也没有应有的地位。武术以其悠久 的历史,根植并生长在中国的民间,始终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 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深 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 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武术文化形 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碰撞、融合的大交流时 期。愈是民族性浓郁的优秀文化,愈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西方的文 化科学恰恰需要东方的文化科学来平衡。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健身 育德价值的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应有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发展和传 播,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 需要。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事实说明武术经过了历 史的选择,能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 极作用。技击价值东西方都拥有技击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绝非武术一家,而武术 的技击价值又具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中国武术的技击体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和孙子兵法 的战术思想。武术技击讲求“贵柔守雌”,以柔弱胜刚强,不露声色, 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一发而不可收。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就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欲放先收、欲要先给等 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不仅可用于攻防技击项目,在其他竞技 运动项目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武术技击“尚巧”,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丰富而多变。在 空间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时间上讲快、慢、疾、缓、 顿、挫;劲力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等。攻则七拳并用,防则千变万 化。这与西方技击项目的讲究快狠、技法简单、重标准化、重打击效 应的特点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门类繁多、极其丰富 的东方武技宝库。其三,武术技击“轻力”。在武术传统技击中,多强调练功为主, 交手比试,点到为止,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习武者在对 抗中醉心于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以愉悦身心。这一特点不仅有益于 人类健康,也有益于心灵的净化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武术的技击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格斗运动和套路运动之中, 前者被直接体现在瞬息变幻的攻守之间,后者被形象地表达于淋漓尽致的演练之中。
浏览2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