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拳“势”的角度来看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武不尽势” 足以展现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磅礴之气。“武 不尽势”不仅表明了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姿势、形态、过程、 方法是无序多样的,不能用概括性的言语来一语概之,更加无 法用有限的数字来统计理解;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武术技术动作 姿势、形态、方法的复杂多变,不能够用硬性的指标来界定衡 量,更加无法用定性的标准来规范统一。这就使得中国武术的 技术动作形成并具备了以下的表象。
拳种林立是对〃武不尽势〃的高度慨括
中国武术如同浩瀚的大海,深不见底,源远流长。纵观枝 繁叶茂的中国武术技术体系,可谓拳种浩繁,包罗万象。在20 世纪的80年代,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性的武 术挖掘、整理、统计工作,专家们把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拳 术进行了归类整理,流传至今的拳种已达129种之多。习云太 先生所著《中国武术史》中记载:“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 器械部分有27节,足见其众多纷繁①下面,让我们来认识 中国武术中几个比较著名的拳种。
①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精华,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融 合了阴阳经络学说,结合导引吐纳,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 并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家拳法。“太极”是 中国哲学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据太极之 理立论的一种拳术。现如今,太极拳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 具魅力的技术及技法,渐渐地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享誉海 外。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及其创始人,学界和民间的说法不一。 根据有说服力的考证,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温县陈家 沟陈王廷始创。据《遗词》记载:
“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 龙成虎任方便……”
可见在当时的陈家沟,习练太极拳法是非常寻常的事情。 陈家沟太极拳即为后世的“陈氏太极拳”,此后从陈家沟小范围 内开始传向全国,并在传习过程中逐步衍生出了与陈氏太极拳 特点有异的杨式、武式、孙氏、吴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
各派太极拳虽然在动作、套路、风格等方面各成一体,但 他们之间依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法和运动特点。 “在身体姿势方面,均要求悬顶、顺项、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塌腕、松腰实腹、敛臀落胯、膝部松活、两足分清虚实、全身 中正安舒。在动作运动路线方面,均要求弧形运转、节节贯通、 上下相通。达到运动圆活、衔接顺畅。在动作速度和劲力上, 除陈式太极拳外,均要求以柔和缓慢为主,练习速度均匀。在 整体要求方面,均要求以内在的意识为主导,以意导体、以体 导气,意、气、体三者配合协调。在技击上,均强调在‘舍己
从人’的前提下,求得以静制动、以柔克刚①
八卦掌,俗称“转掌”或“推磨掌”,为董海川在清朝道光 年间所创,是与太极拳和形意拳齐名的中国三大内家拳。八卦 掌取名自《易经》,拳理拳法深契《易经》的义理与象数。《易 经》上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 相荡,变化无穷。
八卦掌的先师依据此原理创编了老八掌、六十四掌之势法, 并由此而生生不已,并因此而变化无穷,此八卦掌之致精微也。 八卦掌的“传统掌法、掌势和步法因派别而已,但皆以八卦之 数定掌数,即:八大老掌、八大母掌;以掌势和架势的高低定 上、中、下三盘掌或势,即二十四势(掌);又以易卦之理推演 出一掌(势)变八手(掌)之数,演变成八八六十四手,后人 又将六十四手组合成六十四掌或六十四式。”②在演练时,习练 者多以绕圈走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摆扣步”和“趟泥步”为 基本步法,运用走转的足迹、路线循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 九宫等。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六合拳",与 太极、少林、八卦并称为武林中四大名拳,其流传距今已有4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形意拳的创始人当属明朝末年山西 永济尊村姬际可,字龙峰。”③形意拳,“取其以心行意之义”,
①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192- 193.
浏览3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