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的技术动作相对与实战技击中的技术动作,就 其性质来说,它是“虚拟”的,或者说是“虚空”的Q在演练 技术动作时,演练者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 力、功”的传达,需要进行着一种“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战斗 的场合中以观视自我和他者,包括对手的虚拟,出招的理想化 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例如:套路中的拳、脚、刀、枪都是对空 而发,其闪、展、腾、挪也是应对假象对手的攻防而做。习练 者在不断习练套路的过程中,将实战中的真实对手虚化为攻防 情景中的虚拟对手,将现实中的双方打斗转化为自己单方的劲 力表现、攻防转变等,通过反复的练习、摸索、评价,达到完 善自己技艺的目的。这应该就是武术拳家们所言的“于无声处 听惊雷”。而对于观看武术的人而言,需要根据所看到的动作、 场景,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感同身受,填补技术动作之外的那份“空白”,感受演练者的动作所要表达和传递的那份技击的意念 与内涵。

①戴国斌.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 (4) 65.

这种对技击理想化的追求,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内省” 精神的体现。历代的武术拳家常常教诲自己的弟子:“师傅领 进门,修行看个人在习练武艺的过程中,除了开始的一个阶 段由师傅传授,愈往后就愈要靠自己的修行和努力。例如在传 统武术中,等练到暗劲以后,几乎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悟性和毅 力去摸索。这样,年长日久,习武者慢慢地就会形成“内省” 的习惯。在练功时,他们会着重于自己的思维活动,全神贯注, 致力于意与气的结合,气与力的结合,对每个招式和技术都反 复进行练习和自我检查。在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习 武者实现着将内在的意与气和外在的招与式巧妙的结合,实现 着将身体的技术动作和意识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这恐怕应该 是中国武术区别其他门类的武技所独有的特色。

技击性:中国队术技术的本质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这样解释“本质” 一词:“本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 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 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某一特征,我们称之为该事物的本质特征。 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性,便是武术技术和动作最普遍的、 重要的外部特征,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体育动作等的本质特 征。事物的本质远重于外在的形象,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武术技 术和动作的技击功效的消逝、技击功能的退却,而盲目地忽略 或者否定技击性这一本质特征的存在。

“古人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之‘实用’的最合适诠释是以技 击动作或技术的实战价值和实战功效作为判断的标准」①在倡 导“实用”功效的武术体系中,任何一个具有技击功能的武术 动作的形成和完善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是需要很多人 或者很多代人经过很多次的实战应用和实战摸索。同时,在 “实用”本质的影响下,对于某一技击动作或者技术的评价,不 在于“姿势优美”或者“力大气顺二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一 击即中”和击中后能否使对手受创。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 再三强调的“既得艺,必试敌”,就是对武技实用主义的最好反 映。

现如今,从历史中走来的注重“实用”技击的武技,已经 被“内化”、被“遁形”于武术套路之中。但是,武术技术和动 作的“技击性”依然被延续和继承,武术动作的技击属性依然 在中国武术中清晰可见,活灵活现。如:太极拳中的“引进落 空”与“四两拨千斤”,寓意着利用走化对方的来劲使对方劲力 落空,使对方的身体腾虚,进而向对方身体施力,由防御转入 进攻的技击思想;长拳套路中“遐举遥击,进退疾速”,强调以 快制慢,先发制人的特点,都蕴含着攻防战略和技击含义。所 以,在中国武术中,技击或技击动作是体现和构成武术内容的 根本,技术动作的技击性依然位居决定性的主导地位。没有特 点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没有技击性的动作就失去了武术的真正含义。如果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性特点在武术运动中完 全消失,那么中•国武术也将因不再具有特点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①刘军,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 刊,2007 (8) 85-87, 82.

武术动作来自于具有攻防实效的武术技击动作,这一不可 否认的事实导致了其本质特征必然定位于技击的属性。中国武 术中的技击,不再是直观的外在表现,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对 技击的虚幻性的和审美有效性的相互结合。武术不是在技击格 斗的背景中构成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种“既不屈服于现实, 又不脱离现实的技击‘乌托邦'①这就表明,武术技术动作 是对技击动作的虚幻再现与现实审美的结合。因此,中国武术 技术动作应当凸显出中国武术自古有之的技击特征,即:武术 技术动作的“技击性”。

①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31 (1) 65-68.

结语

“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与实战技击技术存在客观的、现实 的差异,这是武术套路运动的属性和规律决定的。”①中国武术 的终极目标或者说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不是克敌制胜,更不是 “一拳打死一头牛”,而是对技击动作和技击意识的总结和概括, 对技击内涵实质的体验和顿悟,是技击传承的有效方法和艺术 化的表现。尽管武术的技击功能已经抽身而去,不能够与曾经 真击实战的武技同日而语,但在今天,随着武术技术动作艺术 化的粉墨登场,其技术动作仍然需要具备攻防技击性这一本质 特征,这是一种对一事物本质的保存。无论是何种套路,其共 同特点是都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中国武 术的主要内容°即便武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与技击原形有 变化,或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含义的动作,但它们仍旧是通过一招一式的动作表现武术的“攻”与“防”的内在含义,表现技击的思想和意境。

①王岗,吴松.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3) 62-65, 87.

因此,我们认为在技术动作体系中保持和体现出攻防格斗 的方法和意识,依然是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核心要求,技击性 是中国武术技术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要强化技击性是中国武 技术动作理应坚守的底线。

作为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从武术文化的三 层次理论出发,其文化表层应该就是身体运动的 姿态、轨迹、过程等。如果将中国武术技术中的 “定势、动势、动静结合”,“快、慢、刚、柔”, “高、低、起、伏”与“踢、打、摔、拿、击、 刺”等素材,作为组成武术动作要素来用数学排 列组合的方法计算它们的动作数列,其结果必然 产生武术动作姿势、轨迹、过程、方法等不可穷 尽的结果。若使用一个词来描述,“武不尽势” 最为适宜。“武不尽势”所涵盖的内容是对中国 武术技术体系之磅礴的真实写照。

第三讲

武不尽势:中国武术技术的磅礴之气

中国武术的表层或者表现,指的是中国武术的技术,其体 现为动作的姿势、形态、过程、方法,我们可以简称之为武术 的“势”。中国武术的“势”是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质的。 武术动作是由技法组成,不同的技法组成不同的动作,不同的 动作构成不同的武术表现形式。这种构成因子的多样性的存在 必然使中国武术呈现出拳种林立的格局。历经千百年的发展, 加之中国地大物博的地域因素,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拳术流派, 使得同一拳种在传习过程中会分流出不同的拳系。而拳种与拳 种相互之间的区别方式,是通过每一个拳种所具备和表现出的 “拳风”与“拳貌”这些外在表征所体现出来的。同时,对于 擅长感性思维的华夏民族,他们总是能把单一的技术复杂化 或艺术化,化单一为多元,幻化出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形态。

浏览2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