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技术动作:诉说“技击”的一种语言
参瓦尔特•本雅明说过:“对人类思维活动的任何一种表达 均可理解为一种语言②武术套路是来源于对实战格斗的经验 累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又实现了对应用性的超脱,以表现 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标。武术动作是对技击实践的思 维超越,是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动作样式——即武术语言。
①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9.
②参瓦尔特•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A],陈永国,马海梁.本雅 明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3.
“语言的存在不仅仅与所有领域的人类思想表达是共存的, 而且与整个世界也是共存的。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界,没 有任何事实和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语言,因为任何事物在 本质上就是传达其思想内容。”①中国武术作为形体的语言、肢 体的语言,有着极其独特的表述能力。一个动作就是一种技击 方法,一个动作就足以表达出技击的目的。倘若看一下少林寺 的《擒拿二十四穴歌》,就会明白武术技术动作所蕴含的技击效 果:
“二十四穴法,妙在要拿把。一法打太阳,中拳倒地下。 二通天突穴,锁喉致昏哑。三击天柱处,七窍溅血花。四打廉 泉穴,绝气一命休。五法打肩井,体身可化零六法拿臂腌, 卸胛体瘫倒。七法踢三里,胫骨两节断。八法拿曲池,脱肘失 牵连。九法拿曲泽,胳膊两节断。十法拿少海,上肢可全残。 十一拿阳池,五指尽断然。十二拿阳谷,手掌失协调。十三破 期门,肠翻漏粪便。十四击章门,裂肝血渗染。十五弹血海, 暴客面朝天。十六拿筑宾,胫骨三节断。十七拿公孙,歹徒失 根源。十八拿委中,敌人跪下喊。十九弹涌泉,送他三丈远。 二十寻风底,击中叫惨然。二十一脉腕,拿擒能致残。二十二 巨骨,能擒英雄汉。二十三凤尾,能开铁门拴。二十四精促, 虎将亦闭眼可见,擒拿二十四式每一招一式都可以实现实战技击中的 克敌制胜,每一个动作都告知了我们实战技击的方法和功效。
①参瓦尔特•本雅明.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A].陈永国,马海梁.本雅明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3.
②陆草.中国武术[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76-77.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精神,都要表达,只要整个自然界 在传达自身,它就在语言中传达自身」①武术动作也是如此, 用以技击性为特色的动作作为这样一种“语言”,向外界“传 达自身”,以动作作为“视觉语言的符号”②,诠释着中国武术 的内在精神,以精神传达武术的技击意境。通过肢体语言在结 构、内容上按照审美规律塑造事物的外形,表现出形式多样而 统一,对立和平衡的形式美;在演练的技巧上突出人的形体线 条,以刚劲、轻快、优美的造型、动作引发人们在视觉美感上 的共鸣。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产物是与东方文化的思维形 式紧密相连的,它是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身 体技击语言是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实现的,传递的是“技击” 的语言。
二、武术技术动作:赋予艺术元素的“技击”
历经数千年发展之后的中国武术已不等同于以实战为目的 的武术技击术,“当套路从整个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中析出,其 技击价值就逐渐消退,呈现出与实战存在一定距离的、并经过 提炼的艺术的美。这种套路是一种对格斗技术的再创造和升华,
①俞吾金.现代性现代学[M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
②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M].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7 , 31 (1): 65-68.
并更诗意地表现了技击。”①因此,武术的技术动作,已成为对 格斗形象和情境的一种艺术展现,化身为对真斗实打的抽象和 写意,而不再是直白和真实的打斗技艺。钱穆先生曾对中国的 汉字有这样一段评述:
“虽然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进‘象形'与'象 事’的范围。中国字并不喜欢具体描绘一个物象,而是抽象地 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②
同时,这种抽象又始终不能够离开具体的形象,如同腾守 尧先生将这种“粘带想象的概念上进行抽象思考”称之为“具 体的抽象”③。
中国武术技术动作的原形来自于实战技击中的各种攻防格 斗的技法,如各种踢、打、摔、拿等攻防格斗的动作。武术先 辈们根据传统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等文艺创作思想,将 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和再现,使现实中的“物象” ——实战技击被“描绘”和“具体的抽象”,在实现了艺术的升 华后,最终形成体现攻防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内外合 一等规律的,具有“意象”表征的武术动作。在这一过程中, 武术动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形似”,不再局限于直白的 “象形”,不再局限于对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再现,而是在 立足于“象”的基础上,追求对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氛围的表
①杜国友,蔺志华.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些思考[Ji.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7, 41 (6): 88-90.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③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现,其发生和发展始终以动作的技击性这一主线一脉相承。因 此,“武术套路动作正是对格斗的抽象”①,成为一种对技击行 为的艺术再现形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武术拳谱中的拳式动作名称来体 味武术技术动作的艺术韵味。如华拳拳谱中记载:
金鹏展翅庭中站一并步双钩手; 韦陀献杵抱胸前——胸前抱拳; 豹子跳涧猛回头一(卜步回环亮掌; 丹凤朝阳展翅立一提膝回环亮掌; 黑虎掏心冲前拳一^拗步弓步冲拳; 枯树盘根就地缠——盘腿前扫; 吴王试剑劈玉砖—仆步亮掌。
四路华拳拳谱中也有类似形象的表述: 二郎担山赶日月 ——单鞭弧形击步; 白鹤亮翅落仙山——虚步分掌; 白猿偷桃回头望——刁手回身推掌; .钟离挥扇风贯耳——弓步扇掌;
飞天卧佛落尘埃一右盘腿跌扑;
猛虎剪尾上下翻——刁手外格; 太白落马倒街前一抢背。
这些拳谱的语言运用比喻、夸张,使得动作形象鲜明生动, 带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动作感,由此而产生了极强的“可视性”, 能够使人在阅读拳谱时立即联想到某个具有技击功能的动作,
①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9.
想象它的使用情景,体会它的实战效果。因此,可以说通俗而 形象的拳谱语言也为武术技术动作注入了艺术的元素,提升了 艺术的韵味。
武术的技术动作采用艺术形象和艺术的理念来再现技击的 内容和形式,这使得动作本身逐渐淡化了原始的技击动作所外 露的那种杀伐斗狠的意图和功效,而是用含蓄的方式向人们展 示出真正的技击和攻防招数,因此,这种游历了 “似象非象、 离形得似、意真神似”的动作,我们才可以称之为“高度艺术 化了的武术动作”①。
三、武术技术动作:追求理想化的“技击”
艺术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在武术套路中,源于实战的“技 击”各种动作和方法在套路中演变为劈、甩、抓、报、鞭、崩、 弹、砸等,或演绎为点、穿、砍、劈、钻等掌法,在打法上, 不仅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等,而且还有双脚支撑和单脚 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和行进间及跳动的打等,这些都呈现出武 术人对格斗的丰富想象。例如拳谚中说“枪扎一条线”,表明枪 法主要是用枪头进攻,向前直扎,所以枪常常在一条直线上运 动,这是习武者人人皆知的。然而,以直线前扎为主要进攻手 段的枪法,也有讲求“圈”的技术方法,这正反映了枪法中攻 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相互转换的规律。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的中国武术,它不再是实战场上的血腥拼杀,也不是擂台上的比武或拳台上的较量等,它是对中 国武术技击观的理想化陈述,是对技击的一种再度重现,而非 “镜子式”的毫无创造性的反映和临摹。中国武术通过具有技击 内涵的动作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不单单涵盖了对攻防技击意 境的描绘,还包罗了对攻防技击思想的论述。武术动作所表现 的“攻防技击”,实质上是对攻防技击场景的虚拟,是为人们提 供了一种认识技击、还原技击和感受技击的感官的方式。从具 有攻防格斗技击属性的武术技术和动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和感受到武术演练者对技击的评论和言说,“领略到武术对 技击的体验、想象或期待”。
①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 (2): 21-23..
浏览3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