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的生存环境中,人们逐渐形成奔跑、跳跃、 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生存技能和狩猎技能。经过若干年, 甚至是千万年的逐步累积,终于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姿 态和动作。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选择和人种的不断进化过程中, 人类终于取得了人兽斗争的优势地位。但是,原始的人与人的 斗争继而展开。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而发生的争斗, 男性为争夺女性或女性为挑选男性而产生性选择的争斗,慢慢 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演变成为氏族之间的战争,形成了原始 部落、氏族之间的战斗,从而产生和促进了武术萌芽的发展。 正如温力教授所说:“人与人斗则是在敌对双方体能相敌、智力 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的,更趋向于技术的较量。这种较量显然对 于早期的武术技术的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只有人与人斗 才可以萌生出技击的武术「①

《拳经》谈到:“吾国技击之术,发端于战国,昌盛于唐 宋,盛极于明清。”②另据史料记载,“春秋角试”已成为惯例 性的武艺较量。在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奴隶 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技击”作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夏代的学校被称之为“痒二 却是“习武之地”;商代的学校称 之为“序”,却是“习射之地”;而周代的“学校”则习“六 艺”,且延续到春秋时期,而这“六艺”中有“三艺”即“射、 御、乐”明确含有“技击”的因素。在军中,“技击”的传习

①温力.原始人类的技击需要促进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3 (3) 5-8.

②朱君.浅析武术概念的确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 (3) 14-15.

更是备受重视,把“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 (《孙子兵法》)作为军事训练的主旨,以培养“且以巧力斗者” (《庄子•人世间》)。进入了封建社会,战争愈加频繁,这极大地 促进了尚武之风。《孙子兵法》中著有:“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J由此,残酷的军事斗争,促 使了多种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武术便开始确立以技击为核心的价值功能。因为在战场上,要 么屠杀对方,要么被对方杀戮,想要生存,必须能够通过技击 或者格斗战胜对方,才能从血腥的沙场上生还。武术的“技击” 功能就在这样的暴力、残忍的人与人的厮杀中慢慢地形成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赖以区别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事物 的性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主要社会功能。中国武术的起源和本质 是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和素材都是取自于实攻 实防的技击技巧。因此,使得“古代武术的最基本功能是用于 技击”①,在人们的观念中,“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源于战争”②。 于是,武术先辈们通过把战斗搏杀中的成功经验和“着着皆是 临敌实用”的技击动作加以总结,使其成为一种格斗技术,成 为一种技击术,成为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技艺。

二、武术技术动作以“技击”为法

回顾中国武术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武学

①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 25 (7) 53-58, 62.

②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2005, 25 (2) 1-3, 8.

先辈们以及有关武术的研究活动,都是在研究武术中的一招一 式是如何的应用于实战的“技击”,都是以提高进攻和防守的能 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在传统武术中,“套路的作用也是为了方 便于传授、记忆和习练,将实践中的具有技击性的动作进行筛 选、加工、改编而成。对技艺的掌握和习练,其目的在于实用, 其结果必须要满足于实战的要求。”①如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 技,单刀法选》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刀术技术动作与实用技击之间 关系的论述:

“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刀路刀势。习练精 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用, 犹恐临敌制擎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第习练之刀,当用 重长者,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轻利矣。然全路势多,倘力 微者执重力,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力之长短,分为两节三 节习练,毋拘定格可也。"(《耕余剩技•单刀法选•续总力图说》)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程宗猷将“着着皆是临敌实用” 的刀法”总列成路刀法”,将实战中使用的单个的刀法前后串联 起来,构成完整的一套,按“路”演练。可见程宗猷所编的刀 术套路的技术动作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其技术动作具有显著 的技击目的和功效。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有一段大家的 熟悉的论述,他说: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 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纪效①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 (2) 21-23.新书(十八卷本)•卷之十四•拳经捷要篇第十四》)这段话也说明了武术技术动作和实用技术之间的关系,其 中的“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就是指筛选出了三十二个具有 实战用途的技术动作,进行组织加工成为“势势相承”的套路, 让兵士们反复操练,以便他们在实战中可以将三十二势动作灵 活运用,拆散为富于变化的实战技术,达到“遇敌制胜”的目 的。

由此可见,程宗猷对刀术的记叙以及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 拳的记叙,皆可说明武术的技术动作是对技击技艺的总结和积 累,通过反复的习练,服务于攻防实战。此后,各家拳种流派 相继形成了以“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打、实战为主要 环节的技术体系”①。

中国武术的传统技击功能,在许多武术流派的“拳理”和 拳术风格特点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如少林派武术,其套路结构 短少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绝无松、懈、空、散、滞 之弊;进则有法,一气呵成。所以拳理有云:“身亡收纵,步 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J从 技击角度出发,少林拳动作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 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并且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 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并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②。可 见,少林武术动作反对花架子,主张简洁、洗练、质朴无华,

①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 2005, 25 (7) 53-58, 62.

②马志明.谈技击性武术向仪式武术的渐进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3) 62-63, 89.

所以动作精干,很少大开大合。因此,少林武术的技击风格、 特点都是为了适应搏击需要的,“少林拳术的最大特点是注重 技击,立足实战”①。

再例如,八极拳是一种技击性十分突出的拳种,它是以挨、 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其套路结构短 小精悍,发力刚脆,步法以震脚闯步为主,具有节短势险,刚 猛暴烈,猛起硬落,逼身紧攻的短打型拳术特点②。八极拳作 为我国传统武术中一支独特的拳种,有着传统武术拳法的共性, 即:朴实无华,技击性十分突出,组成套路的单个动作,几乎 都具有鲜明的技击性。八极拳中的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技击招法, 如通天掌、两仪顶肘、一字顶肘、回身顶、砸跪膝、反提、踹 裆、大缠等等,这些动作都保持极强的技击性。这些技击动作 都是拳家们在实际的对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击要诀与精华, 都可以直接用于技击,并且是十分凶狠的招式。

可见,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这些技术动作的风格、特点都是 为了适应技击的需要,都是以技击为宗旨,立足于实战搏击。

中国世术技术的技击动作是又寸"实用"技击的 遁“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实用尺度被审美需求所取代是事物

① 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积极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 25 (3) 60-61.

②陈诗强.试论八极拳套路与技击的关系[J].体育科技,2005, 26 (2) 38-39, 51.

发展的异化。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黑格尔对异化的观点,这种 转变(对实用的异化)可能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它就像胎记 一出生就烙在其身、伴随一生一样J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也告 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之 所以具备了技击的属性,是因为其发展的需要。同样,在武术 婚变中,武术运动得以发生、发展,武术的技击本质也发生着 这种质变,即由搏杀格斗转变为表现攻防格斗方法和运用攻防 格斗方法两个方面。初始时期武术的产生,也可以称之为古代 中国武技的产生,是服务于实战搏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 术技术动作摆脱了对实战格斗的依附关系,走上了以表现动作 的技击性为主旨的发展道路。武术技击动作的动态演变,使得 武术动作更多地追求“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的方法”,即对武术 技术动作技击性的凸显。这种转变是对武术“实用”技击的异 化,是对“实用”技击的遁形。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