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着不打,打不倒不打,打不死不打。所重者为力不虚发,拳不空作的 要义在此。作拳应敌连击、续进,是有用之作,但非高妙之为。高者先蓄而后发,缓运而突用,松柔惊弹,用一而不用二,更无再三,再四。一触即爆发,真意如此也。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3)
拳者养为一,练为二,用为三,程序不可倒置,所以拳要有规要,事有则守,以属定法,方成正解,这是其一。其二为养不达勿练之,练不达而勿用之,用不明则 无效也。学生考试不及格不能升学,练拳不到水准,难求进益,必如上楼之梯阶, 先达底而后进高也。迷神、信鬼,自属无知之辈;而发外气、能成仙,亦为练拳迷信思想;但追求套 路、专究招数、窍门或用重物练本力,用懈柔逃猛袭,均为迷信误导,于真正拳义 大违,对庸手亦难应付,遇名家高手必败无疑!所以不符拳理,即为不能实用之 术,再下功夫也不能施展运用。如真明理、符则而体认练之,随手而用,随心而 发,则打、放自如,轻而易举不费心力也。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处。你们问何为“处”?这就问对了 ,处的原则非 对方站立时的脚面,也不是对方的小腿以下的位置处,所谓处,是对方之要害, 头、胸、腹、背,但处应为对方之头的鼻为最佳。“鼻为中央之土。”冲破客之土,制 胜势无余。官廉是清苦治世,心善为武德之基,坚学为求功之道,博求为达奥之源,精研得进阶之路,不苦于参练者拳艺定一般。脱肩松臂懒束腰,神情意力似粘糕。一 切知感全不要,静室常露赤条条。有心练求得实像,无念含精任逍遥。钟山云雾 如参透,天下晴空一羽毛。练时全身发热,气血交融,应感轻舒愉悦,如水中漂 荡,旷野闲庭。无论练何功疲累皆为误,每练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提高。做学 问永远无止境,练拳也无止境,有止境就无进步。有人说我已达“上乘”,已达“大 成”,此话对否应看如何理解。国家社会无止境,生活水平无止境,各种主义观点 无止境,上乘、大成之境亦应无止境!何为上乘?何为大成?上乘、大成的标准 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认识层次也无一定标准,其说各有不同,怎能说成有止境 昵?如此解方能正心、正法。大成拳亦应无止境,“大成”二字也应解为无止境。神真意至,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如迷,静性有旋机。继承先驱的成就之后,方能得到提高,然后才可启迪后学。我要求你们并不 高,一要具德,二要务实,三要精修,四要勤奋,五要坚持,六要纠误(即正确)。老 人就是青年的奠基者,你们就是后辈的奠基者,大家肩上的责任同等重要。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4)
我是河北原籍,周了炎是山东原籍。都说河北出英雄,山东出勇士。其实不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然,山东有武松,也有武大郎;河北出猛将也有弱兵。不在地区之处所,不在身体 之强弱,不在体重之轻重,身材之高低。如若如此,瘦小、体轻、有病的人就不用 练拳了,不少名家瘦小而功高,所以是在个人的修为如何。只要正确坚持,恒心修炼,终有收获。目正是不歪斜,当从心正入手。功深是超常人,当从勤练入手。明理是知懂 透彻,当从精研入手。无功不进自有原因,如自不能解,当求学于名师指导如手。
武不善作。
学习桩功,贵在持之以恒。精于体会,信心应增。决心坚定,方可功成。明性,潜坚,抑欲,视籁,掭髓,摘疑。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其意在动静之间,有静方有动,有动方有静, 白天人多动,夜睡多静,一动一静之间在拳中应体会在于用。神意的动静,形骸 的动静,一是在外,一是在内,有别又关,合拳意而为之。“合意运动”指本意运动。顺应意的支配,行成运动,如达到无感觉受意运 动,是有意无意间之运动,如达到无感觉运动,是有意无意间之运动,如达到无感 觉受意运动,是有意无意间之运动,再达本能运动是“自动运动”的境界过程,所 以方能获得神、意、气、力、入于化境。功不在深,在懂在明。力不在大,在变在整。知不在杂,在精在透。人不在 贵,在敬在谦。站桩,松身松神千万莫着力,形骸不要动,舒适有笑意,老年、体 弱、慢性病,坚持最首要,心畅为入机,每天坚持练,不在文化高与低,农民也应讲讲卫生,政府提倡普(《王芗斋先生教农民练站桩随记》)。动若狂涛,静如止水。身似虬龙,势尤长虹。虚为实用,喑蓄明行。神当确切,意念莫停,气均为要,力整功成。取中用中,定中守中,神中力中。发自己中,用达客中。应敌身手齐要到,脚到身自到,头到步到,一气而成全身到,到客方之近前, 得破敌之妙。撑拧卷裹,撑为定式,拧卷裹为动式。动静之间求之。要牢记:神意求之,至 要也。武德为拳之一部分,失德者失拳,无德者无耻,修德者方能修身练艺。艺不压人,竟是人不胜艺。拳不如人,多因疏求不精。
王芗斋先生言谈录(5)
吾拳倡导由养生入手,进而习求技击。然撑抱之桩养生桩,是吾拳之初学正 径也,实意感形力中包含技击之要,故为首推之选也。其桩之来源,今作简解以 纠误:此桩之名为撑抱桩,亦称浑元撑抱养生桩和胸肩位撑抱桩。该桩的整体问 架形骸外形和内意,首自少林拳的“立禅功”;其中还融进形意拳早期“静立功”的 要领;还包有太极拳立养功的“高位无极势”等静养桩功的基础和神意原则而成。 所以有少林顶撑立拔之气势;有形意沉肩坠肘后蓄待发之神韵;有太极含胸松体 养颐柔温之深意,和谐而互辅,统达而圆融,更含精神之假借、意念之诱导、呼吸 之匀静、气势之豪雄、形力之适法等要素,故无偏差而有增益也。人人习之均能 得获,是实验加经验和效验的总和,故极力侣行之。愿为世人添福增寿也,亦为 习拳者求功入室之门径,其理意之源诸论如是,望诸公与弟了莫轻之。“拳之用,械之用,合为一体均为用。”故器械与体融合而一,即为用械之法 则。如已通拳,随持械按拳意练之,持之时日自可得心应手也。若按套路运械而 强为,反成表演,与按套路练拳无异也,难达用地,反误其功。故精拳者即精运械 之道,悉心体悟不难求之,用任何器械兵刃均如一理也。研拳:大可包容全身,小能微达指掌。细则精求于丝毫,广可盖及天地。神 可近求远放,意能守身含宙。但理、意、则、规不可失范,不可过违,为适情、适理、 适势也。如能参透正、误,看破善、恶,分出高、低,悉及深、浅,自为洞明,求师、结 友、选功、悟研均得其要。何无成之?何无进之?功到理应渠自成也。神外溢则失真,意露形则不密,形破体则骸散。力出尖则局部。声空叫则薄 虚,气僵粗则戕生。所以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声由内运, 气贯全身。是得法要保真髓之守则,切勿违之,方可为功也。人解不如自解,心解不如行解。心明其理,应身得其用!能用不解理,理解 不能用,皆非真正通达者。善出高境界,亦能具求拳悟极之首要条件。真正大道 宗师,无一有小人之心,无一在小人之列。习拳不全在智愚,在心内明识与身上有物也。“执着己身一无是处,没有己身无物可求。”吾言之“物”实是指身上掌握 的拳学“东西”而言,所谓东西是功力,是变化之机,是虚实、松紧、动静、缓急、刚 柔之道,东西指对某一理论、功法理解的实质。所以求拳中之物,即是求拳中的的东西而言,“东西多少”“东西好坏”均多用于此。己身之物与外界之间(客方为 外界,空气、场地、远物、阳光等均指外界),应互关联,从中求之自执着己身,亦非 无物可求也“张冠李戴”为错置。练拳求功,亦不能“张冠李戴”。有人做勾挫试力,其身 手之动为平推试力之动形搭配,错了 ;有人练托婴之桩(托宝贝),其腿脚按伏虎 桩之要领而练,错了 ;有人练技击之功,将养生之虚张绵软之手、腕松懈而作,错了 !等等诸如此类,其功效大减也,应尽早纠正之。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
复制
浏览4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