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 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②武术也一 样,其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也同样不是固态不变的。武术 界长期存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争鸣。其实,武术本无 传统、现代之分,“传统”是个发展的范畴,今天的“传统” 也曾是昨天的“现代”,今天的“现代”又将成为明天的“传 统”。确切地说,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就是在“过去”与
①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2.
②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2.
“现在”的不断遭遇、相撞、冲突、融合之中所生发出来的种种 “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立足于“现在”与“过去”的 相抗争之中,用今日解释学的话说,就是要使“一切传统与任 何现在时刻同步”;但另一方面,正如“过去”不应当绝对化和 固定化一样,“现在”也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什么终极的东西, 因为它知道“现在”将变为“过去”,“新的”终会变成“旧 的,“真的现代”之本质就在于:它能使过去服从自己,又使 自己服从“未来”,亦即不断把“现在”变成“过去”,以新的 “现在”与旧的“现在”相对立、相抗争,从而使“过去”和 “现在”都不断地走向“未来”。
今天,武术的竞技化是中国武术文化在中国体育的大环境 中,从传统的、纯粹的中国武术基础上,在中国体育发展大背 景下形成的新的体育化的武术,它也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这是因环境改变着传统武术生存状态而致的。传 统武术的改变和革新、创新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环境决定论 的结果。因此,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因为 文化封闭的时代已经随风而去,代之而来的是文化在世界范围 内的快速流通和交融。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看成为反“技击 本质”,其思维方式势必要把武术传统与武术的现代对立起来。 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应对当 今的武术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使武术这一瑰宝不至于在我 们的手中蒙上灰尘。否则,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我想每一个 人都不愿意有这样的结果产生①。
①王岗.武术发展中“文化围城”现象审视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10).
“技击是趴术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军事找熊的论断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技的核心是“技击”,因为它是军事战 争的需要和获胜的法宝。而军事武技在冷兵器时代恰恰是世界 性的,是所有需要获胜的将领们都必须获得的一种技能。军事 武技更多的是完全适用的,身体运动的特征是最简单和最直接 的,它根本就不存在“花法”。
在中国的武术史中,定性地讲,体现在军事战争中的更多 的是一种技击技术。军事武术的概念严格来说,应该被称之为 军事武技。武技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实战搏杀,旨在致敌于死命, 这更符合军事上的需求。技击的残酷史见于记载的很多。战场 上有“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机”(《册 府元龟》)的搏斗。《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对元代“残酷而又 凶猛的战斗”作了描述,”当双方的射箭都射完了,许多人马 死在地上,他们就拿起剑和槌、矛,冲向对方”,“有的用尽全 身力气去砍杀,有的受到这重砍,把手和臂砍落了。许多人倒 在地上死了J①这都说明了军事中追求的技击是狠毒无情的。 由于技击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即在决斗中取得生存的胜利,戚 继光竭力主张军队选用“真可搏打者”的武艺,就是因为它是 “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纪效新书》)。作 为一种具有暴力色彩的人类行为,世界上的军事武技都具有血
① 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 育出版社,2004. 106.
腥、残忍的属性,因为斗争是存在于任何一个部落、民族和国 家之间的。作为一种生存的本能,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的昨天,人们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繁衍,只有用较 为野蛮的方式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人们依赖技击搏杀的环 境中,世界各种类型的军事武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化,实 战性异常地明显与突出。
在中国武术不断演变、发展、成熟的数千年历程中,虽然 军事技艺始终与中国武术保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一直发挥 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民间武术始终是其主流。军事技艺所 吸取的只可能是中国武术中最浅层的本质功用,而且,中国武 术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以民间武术流派的成熟为标志。因此,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武术其实质就是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以 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它与流行于军旅当中,由军事阵战中总 结出来的,适用于战场的军事技术,如骑马、射箭、膂力、负 重、行军、阵形、盾睥刀、枪矛、越涧以及它们的延伸——马 术、举重、竞走、跳远等等,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可谓是同源 而异流。中国武术广泛流行于民间社会,由于特殊的滋生、成 长环境,很早就出现了脱离军阵实用的倾向,其内容与功能都 朝着庞杂化的方向发展。而军事技术则主要依存于军中,始终 受战争需要的制约,为实战服务。战场上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 保全自己,取得胜利是其唯一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取向、目 标追求上的分歧导致了中国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在技击特性、 技术方法、器械形制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迥然相异。
军事武技所追求的技击,趋向于简单、实用,不讲求花法。 具体而言,技术方法上,军事武技讲究动作较为单一,通常以 简洁实效,便于掌握的击、刺、戳等为常见内容。“临敌便捷, 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辟'为最上明代戚继光在《纪效 新书•赏罚篇》中教育士兵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 实敌本事,真可对博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 以图人前美观「何良臣在《阵纪》中也指出:“花刀、花枪、 套棍、滚权之类,诚无济于实用,虽为美观,抑何益于技哉? 是以为军中之切忌者,在套子武艺这些训示都是从练兵的实 效出发,强调了军事技术的临敌实用性。中国古代战争历来讲 究“阵战”,“千百人列队而前”,“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 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 跳动①因此,中国武术中那些闪展腾挪、吞吐收放、指东打 西的花招、花法,在战场上不可能也不允许派上用场。
而对于中国武术来讲,则在嬉变的过程中,则越来越趋向 于复杂,即不断地融入社会内容等其他内容,不断由单一化向 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受到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影响,武术衍 生出许多“侨举翕张,以作其气”的健身技法和功法,在习拳 练武的同时兼习导引行气,这就使民间武术在社会功能上突破 了军事技术的束缚,向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发展。“练形以合外, 练气以实内”,“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强调形神俱练,内外 互导的有序配合,这些都是军事技术所没有的内容。由此可见, 中国武术对军阵实战的疏离,使它在内涵与外延上都较军事技 术更为繁杂、丰富,从而呈现出迥异而迷人的特质。
①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2004 (1).
从“武技”迁移为“中国武术”,其核心特征表现在由简单 到复杂的累加。这个累加的过程,主要是功能上的累加。多功 能的形成,其实质是在削弱它的原始功能,强化它的派生功能。 文化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强化一种事物的原始功能,往往是一 种文化上的退步。就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一样,如果我们还在关注比如“建筑”的安居、玉石的质地, 而不去思考建筑作为艺术的价值,玉石作为历史的记忆的话, 那么我们的保护就显得很原始或者低俗而没有必要。建筑的保 护,是在保护一种艺术、保护一段历史以作为见证,让后人看 见它就会回想起自己民族的历史;是在留住建筑作为“物”所 反映出的建筑师的艺术审美能力、心灵脉动、文化品格以及情 感、生活的价值趋向等。
浏览2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