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一条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迄 今仍在探索前进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以及许多难以排解的 困惑。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的发展状况比之以前 确有起色,至少技术和理论上的多元性有所恢复,也有所发展, 民间活动日益繁盛,学术研究亦有所进展。但必须得承认,仍 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管理 体制上的问题,有基础理论和技术导向上的问题,还有传统与 创新之间的承接问题,以及如何走向世界和如何与世界主流体 育文化接轨的问题,等等。总之,一些问题因长时间漠然置之, 迁延未决,以至积重难返,对武术的发展已造成不利影响,其 后果正在显现出来。

以太极拳为例,因为一直都缺乏管理与发展的长远思考和 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一定的制约机制和理论界限,使太极拳在 海内外的传播始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近年来,一个重要现 象是不断有新的流派孳衍出来,大有门派越来越多、“大师” 纷至沓来之势,据说在原有的几大派系之外,现在至少又增加 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派。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是值得珍 惜的古典身体文化资源,如今却成了一块任何人都可以标新立 异、自设门户的“不管区”。创新固然可贵,但总要有一定的规 则,要有必要的鉴别与制约,散乱无序的所谓“创新”,会使太 极拳走向支离破碎,原生体系遭到肢解,后果堪忧。太极拳以 外其他一些渊源有自的古典拳派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新的拳 种流派也在不断增生,这个现象显然与以多为盛、以繁复为兴 旺的理论导向是有关系的。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对传统武术资 源的一种浅薄粗放的“开发”,多数谈不到“创新”,本质上与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是一样的,不可不引以为戒。 “事功主于经世,功利主于自私,二者似一而实二。”古人之言 刿切明了,我们当慎思之。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当代武术存在“重术轻学”的倾向, 所谓“轻学”,就是轻视理论研究,包括轻视史的和文化的研 究,轻视对武术运动技术发展规律的系统探索,也缺乏对一些 重要理论成果的评介与宣传。一言以蔽之,武术学科建设远远 跟不上社会实践,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很多年了,拥有大 量爱好者的武术竟没有一本高品位的学术刊物,研究成果缺乏 展示、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在我国体育是“举国体制”的大框 架下,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武术,其地位实际上相当尴尬。从 体制出发,管理部门工作的核心不能不是竞赛,是全运会和武 术进奥之类;其次是创收,这关乎生计,也不能不重视。与之 相比,理论建设是不急之务,有也可无也可,于是也才有了 《段位制理论教程》那样粗制滥造到让天下人忍俊不禁的东西。 尽管有“研究院”这样听上去很吸引人的机构,实际上无所作 为,形同虚设。20世纪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举世瞩目的武术 “挖整”,在鼓励和奖赏之下,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包括 一些稀见的抄本稿本等。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 往事如烟,一切归于沉寂,就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令人忧 心的是,各省的“挖整办”早就不存在了,“挖整”成果正在 悄悄地流失着,有的流入私人之手,有的则流向海外……可以 说“挖整”工作“挖”字上做得足,做得风光无限;“整”字 上却轻描淡写,不了 了之。追究其原因,还是对理论研究不重 视,是“重术轻学”所致。

武术是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因为历史上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地域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使 得武术的发展历程、内容结构、社会功能、文化含蕴都比较复 杂,很难一下子说得明白,说得透彻,需要辨识探讨的地方很 多,加上资料严重匮乏,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水平不高,是故至 今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神秘玄虚之说大有市场。 显然,武术不只是健身和格斗的技能而已,它还有许多其他方 面的功能和内涵,如果仅从体育的视角去考察它界定它,肯定 是不够的。然而又必须要明确的是,说到底技术是武术的内核, 技术的形成、演练、比试、载录与多形式的传播传承,是武术 最基本的内容和文化延伸的依托点。所以,武术研究的重心不 能不首先放在对技术的探索上,特别是放在对古今一切拳械技 术传承与演变规律的探索上。如果不以此为重心,侈谈动静心 性之类,往往远离主旨,成为逐风吠影、不着边际的玄虚之学。

清儒主张兵学应由道、法、术三个层次构成,主其说者陆 世仪(桂亭)自身就是武艺家,受过高人指授,在倡导文武并 重的思想上与颜元(习斋)相接近。马凤图先生将陆氏此说引 入武术理论中,不断加以阐释和申论。他以为武学所谓“道”, 即司马迁所说的“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与道同符”的 “道' 这是“谈兵论剑”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君子拿来 “比德丁 此处要点是“治身”与“应变”两个方面的融通兼备。 “应变”好理解,无非是有临敌自卫、从容应对之能。“治身” 应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体质的技艺的,一是精神的品德的。 单有体质技艺,无非是一个勇士或一介武夫而已;单有精神品 德,也很容易沦为空谈家,武学成了坐而论道的浮泛之学。 “法”就是法则,是武艺最基本的技术运行规则,通俗些说,就 是武艺的训练与实用中最具普遍价值的那些原则,即古人所说 的“进退顺法,动作合度”的“法、度”二字,是规矩,也是 规律。这些东西往往表现得十分散乱,会掺杂许多玄虚和华而 不实的东西,民间武艺尤其如此。而真正的武艺大家应该能从 这些良莠杂陈、纷乱若麻的东西中抽绎出最具真实价值的东西, 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法则,心明如镜,不会被奇谈怪论所迷惑。 戚继光《拳经》所谓“手法利捷,“脚法轻固”、“拳打不知” 等都属于法则,是从“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中获得的颠扑不破 的武学真谛。李小龙所谓“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讲 得也是这个道理。李小龙倡导无形无式,但又明确提出有限有 法,正是这位经历多元文化的融会浸润后在武学上达到“顿悟” 境界者的过人之处。

至于“术”,指具体的体能、技术和战术,是实力、手段和 经验层面的东西。这属于基础领域,自然内容多,变化大,各 家各派千差万别。武术总体上脱离了军阵实用这一最重要的用 武和检验之地后,虽有部分实用技术存留下来,但第一,在近 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武术的转型同样步履维艰,竞技体系的 完成遭遇阻碍和扭曲,至今犹处于残缺状态,处在无明确发展 方向的境遇;第二,古代武艺的主体是兵械,枪法是兵械之王, 拳不过是“无预于大战之技”的辅助性技艺,军士练与不练, “听其所便”,这在《拳经》上写得明明白白。而近代以来,传 统兵械在火药武器强大的杀威之下顿转衰落,相关武艺多数消 亡,拳却以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体育价值而勃然大兴, 不但高踞武学主位,而且公然成了武艺的代名词,练武成了 “练拳”,武艺流派成了 “拳派”。随之,套路化、程式化和游戏 化也渐成风气,门派繁衍,技术枝蔓,谈玄说妙,争奇斗俏, 都成了无可避免的现象。显然,离开了固有的“法”的引导, “术”的发展一定会漫无归旨,甚至会走上歧路,发生变异。于 是需要有新的“法”的系统的建构,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引导 和规范,这就需要对抗性竞技体系的建立,包括理论的和技术 的,这是可以保存一部分古典武艺技艺的唯一的办法,舍此别 无途径。当然,形式多样是武术一大特点,这一点尤其表现在 “术”的方面,所以对“术”的规范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需 要审慎从事。借助行政力量强求统一已基本失败,完全放任不 管,听之任之,就如上面提到的太极拳那样,恐怕也不行。究 竟应该如何处置?应该多做研究,需扩大学科队伍,吸纳更广 泛的智慧和学术成果。

浏览3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