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
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技击术,其重要的部分就是技术,因此武术技术 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因为武术同时又是一种文化,那么武术的所有内容都 可以称为文化,武术技术以及技术以外的武术内容也都是文化,因此,武术传 播也可以称为武术文化传播。因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只注重武 术技术的传播,而武术所内含的文化内容传播得相对较少。所以,尽管武术技 术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为了强调非技术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把武术传播的 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武术技术和武术支化。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属于文化传播的内容。重要的是, 武术融入了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 戏剧等众多文化的要素,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加厚重。可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容。
武术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其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 要思想。它在中国武术中表现很丰富,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 许多拳种中的站桩功,都包含了天人合一观点。又如,象形拳也是天人合一的 表现。还有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这些在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掌中都有明显体现。但这几种被武术界归为“内家拳”的拳种中,只有太极 拳传播最好。建立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形意拳和建立在“八卦”学说基础 上的八卦掌却没有发展壮大。
武术技理中引入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武术与中医都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 规律为基础,中医依此探索施治之术,武术依此研制练武、用武的方法。例如, 跌打损伤疗法属中医骨伤科,武术中也有骨伤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而且还有 自己的独特治法。武术中有"点穴"法,其“穴位"有的就是中医的针灸穴估 位。武术的擒拿法是利用拿筋与拿穴的原理创编出来的。
武术技击要求与中国兵法战略、战术如出一辙。如兵法中的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胆气为先、兵之情主速、先发制人、避实就虚、诡道诱敌等也是武 术技击中的主要战术。
武术与伦理的融合体现在尊师重道、尚武崇德、见义勇为等方面。武术 与戏剧、宗教、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阮纪正 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基因。中 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考虑,同样可见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疗、 艺术等领域。足见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三、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
竞技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逐渐进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并以赛事为途径, 把武术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地。目前,武术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综合运动会的正 式比赛项目。
武术竞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是武术体育化的关 键。在体育方面,西方人以“标准化”的理念完善了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武术 以此为鉴,通过竞技武术,使武术竞赛从定向描述走向定量评定,逐步建立全 球统一的武术国际规范。竞技武术的标准化有一定的优势:
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事物规范化、有序化的基 础。体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竞技武术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 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争光计划来进行。通过对武术进行标准化规范,为武术进 入奥运会服务。去掉了标准化,武术的竞赛就难以开展,就难以进入体育传播 的快速通道,也就难以进行行业的规范管理。
标准化有利于武术的国内外推广。国内外武术或同类项目的实践表 明,标准化是大规模传播与推广的基础。在武技项目中,在全世界开展较好的 项目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竞技武术建立 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利于竞赛和向国外推广。
从具体工作上讲,武术技术、武术场地、武术服装、武术器械、武术 裁判、武术考评、武术管理等都需要标准化。竞技武术繁多的技术规定主要以 奥林匹克项目为参考。但是,竞技武术过度强调标准化会对传统武术有破坏。 例如,竞技武术的技术按照体操动作进行了定势和舒展的改良,会在有些方面 与武术的运动原理不同,因此,竞技武术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传统武术的内核。
(二)商业传播 、
“商业” 一词,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过程。“商业”不同于“产 业” o "产业”解释有二:一是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二是指关于工业生 产的(用于定语),如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商业”也不同于"经济”, “经济”者,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从商业、产业、经济 的概念出发,“武术商业”较之"武术产业” “武术经济”更切合实际。在现 实中,借助武术所开展的经济活动均可归为“武术商业传播”活动。
武术商业传播的典型代表是“竞技武术散打” »竞技武术散打中的成功 案例就是“散打王”。“散打王”停办之后,“武林风”异军突起,成为继“散 打王”之后又一借助电视媒体进行的武术商业传播活动。
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但是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 乐化。可以肯定地说,武术文化走出民间、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是武术传播 的进步。但是武术文化传播者要自觉充当武术文化的守护者,坚决捍卫武术文 化的精神底线。通过“武德”传播,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培育社会主义 的核心价值体系。娱乐化的商业武术,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关注武术, 一定要对其进行引导,使武术进入上层文化。泛娱乐化的商业武术把武术最原 始、最低级、最野蛮的一面呈现给大众,这对武术的发展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因此,武术传播不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要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 只追求感官的刺激、炒作的渲染。武术商业化不能依靠“血腥”和“暴力”来 促进,要有文化价值底线,商业武术在获得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在新生 代中破坏了武术文化的魅力。所以商业武术的传播也要在获得既定的经济效益 时,不能舍弃武术的审美价值、艺术品位和文化精神。.
可以肯定,武术走进电视、走向大众,是武术传播的进步。但是武术文 化传播者要自觉充当武术文化的守护神,保护武术文化的精神底线。因此,在 武术商业传播中,一定要注意武术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注意传播武术文化 整体以及其中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武术中优秀的内容传播给大众。
(三)文献传播
1.武术文献概述
“文献” 一词,较早见于《论语•八储》:“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说的是"文献”作用。宋末元初,马端临以“文献”命名其著作《文献通 考》,并在总序中对“文献”做了如下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 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文献》杂志1985年第4期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一种观点把"文献” 看作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性词组,"文”之文章,"献"指贤人;另一种观 点把“文献”指作图籍和文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 案学卷》记载:“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四个要素:所记录 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借 助文字、图标、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的并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于记录知识和 信息的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记录知
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是知识 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
武术的古文献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代俞大猷的《剑经》、 程宗猷的《耕余剩技》等;第二类是以章节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 如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第三 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第四类是摩崖石刻、壁画与碑刻以及出土文物。
如果按照时间分段,可以将武术的文献分为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明清 时期武术文献、民国时期武术文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武术文献。明清以前的 武术文献大多只剩下目录,缺少详尽内容。
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春秋》《庄子•说剑》; 汉代的《汉书•艺文志》;两晋南北朝的《马槊谱》《刀剑录》:五代十国至 宋初的《角力记》。
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有:明代的《纪效新书之拳经捷要篇、长兵短用说 篇》;《正气堂集》《武编》《耕余剩技》《武备志》《拳经拳法备要》《涌 幢小品》《阵记》《唐荆川先生文集》《三才图会》《江南经略》《五杂俎》 《易筋经》;清代的《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墓氏武技 书》《太极拳谱》《心意六合拳谱》。
民国时期的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少林武当考》《中国武艺图籍考》《行 健斋随笔》《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国术概论》《国技论略》 《中华新武术》(这是一部借鉴西方体育并结合中国武术的专著)、《形意母 拳》《少林拳术秘诀》《写真秘宗拳》《国术史》《武当拳术秘诀》《八卦掌 真传》《少林拳术精义》《国术论丛》《拳经》《北拳汇编》《国术名人录》 《国术源流考》等。
新中国成立后,盘术文献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其数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但许多文献都属于竞技武术和传统套路技术的重复拍照,然后再编写成文字, 价值不大。较有代表性的有《武术》(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运动基本 训练》《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华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国 武术百科全书》《中华武术图典》《中国查拳》《形意拳理论研究》《陈氏太 极拳》《太极拳谱》《中国散手》《戳脚》《南拳汇宗》《武术科学探秘》《中 国武术与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四川武术大全》《广东武术史》 《湖北武术史》《沧州武术志》《太极拳研究》《吴式太极拳》《八卦掌》《中 国武术史》《武术学概论》《武术理论基础》等。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