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少林功夫”就曾率先展 开了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 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 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入选» 2008年,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 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月山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 查拳、螳螂拳、莅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项,积极开展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武术文化瑰宝的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文 化遗产的贡献。

三、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一) 武术的文化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 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 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由此可以 看出,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民 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空间。例如,少林功夫 作为武术的代表项目之一,其拳术套路与功法,1500多年的历史,以及嵩山 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注重整体性,对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传承与保护,比仅仅对技术进行保 护更加全面,更加特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与实际。这也是文化空间概念提 出的意义。

(二) 武术各拳种

中国武术的理论与技术是以各拳种方式传承的。各拳种基本上具备了 “击 有其术,舞有其套”的特点。各拳种除了有大量的徒手单人套路和器械套路外, 还有拳或器械的对练套路、功法、散招等。不少拳种还以歌诀的方式保留了拳 种的理论。武术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拳种丰富、流派众多.1979 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至1986年, 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掘组的积极 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开展了我国武 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初步查明流传 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的拳种129种。1991年6月出版的《中 国武术拳械录》就是从129种拳种中选择出71拳种。其中包括少林拳、心意 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

翻子拳、戳脚、 红拳、查拳、华拳、八卦拳、三皇炮捶、六合拳、太祖拳、罗汉拳等。

四、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师徒传承


  1. 师徒传承的要因


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武术整体传承的唯一方式。 这源于传统武术的非标准性和长期性传承特征。传统武术的按术遵循一定的拳 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拳种和流派,而不同的 技术风格需要通过师徒之间传承才可得以流传。长期性是指武术的整体传承需 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太 极十年不出门”便是真实的写照。而这个长期的传承过程必须有稳定的师承关 系才能够确保师傅与徒弟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尽管武术被纳入了现代学校教育 的范畴,但是大、中、小学是武术普及教育,专业武术学校、高等院校的武术 教育以竞技武术为主,且时间不足;尽管武术已经有了硕士、博士的高层次人 才培养基地,但是,高校武术侧重于理论研究,而非技术传承。重要的是,武 术的拳理技法非常复杂,即使最精妙的文字也难以完全描述。因为“武术是身 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 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是不够。” “学形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 个的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 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 难度太大。"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武术必须师徒传承的道理。

  1. 武术师徒传承的价值


传统武术通过师徒传承,可以使技艺向着纯与精的方向发展,并能促进 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武术内容的丰富,可以迎合不同的习练者,使武术具有 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师徒传承可以保护武术内容,扩大传播对象。从技术传 承的角度,师徒传承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徒弟而言,由于是经过 层层选拔而获得的机会,一般都会珍惜机会而刻苦习练;对师傅而言,磕头的 徒弟已经是自家人,徒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自己声誉,因此,教授时必然会尽 心竭力,不辞辛苦。经过层层选拔的徒弟们,不论是从身体条件还是在心理条

件、道德水平上都适合继承本门的拳术,加之精心培养,反复磨炼,必然使该 拳种向精、深方向发展。不同的徒弟由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 拳种的不同派别。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民间武术中比比皆是。据调查,山西省新 绛县的和氏太极拳就有七八个派别。师徒传承的重要特点是纵向传播。这种传 播方式会使武术项目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殖,使单项拳种向纵深 化发展,既保障了武术技艺的特点和风格,又使武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 征。于是,出现了刚劲凶猛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的太极拳,千姿百态,丰富多 彩。拳种的多元化是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在古代社会,许多民间武术 的传播者和继承者,甘愿忍受贫穷和寂寞,为了本门拳种的代代传承默默奉献 着自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代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徒传承是武术传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武术 中不仅是历史、现在,而且还是很长时间的将来。

师徒传承可以保障武术技艺的多元化风格。于是,武术技艺呈现千姿百 态,丰富多彩的景象。在古代社会,许多武术传习者,为了传承武术,默默忍 受贫穷和寂寞,无私奉献。当今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这种方式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1. 武术师徒传承方式的保护


师徒传承有利于武术的整体传承,但是,因传播范围而具有局限性,也 是容易失传的主要原因。一个拳种可能会因为一个传人的消失而彻底消亡。尤 其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当人们为了生 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就会放在次要地位。加之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 持,武术传承的纽带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发生 意外事件,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使该拳种流派彻底消失。所以,武术, 尤其是传统武术的生态链非常脆弱,一个拳师的离去,可能会带来一个拳种的 消失。在此情况下,通过非物枣文化遗产等方式,对政府“指定传人”进行资 助,是保护武术的有效方法之上。

(二)教育传承

教育是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武术教育的领域包括体育 学院武术(院)系、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普通中小学校、民间武术学 校等。

1.武术教育概述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同时又 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特殊规律。由于它长期根植于广大民间,积累了丰富的 传统教学方法,在武术运动广泛普及、走向世界体坛的今天,我们既要珍视传 统教学中的可贵经验,又要不断地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认真总结和建设武术教 学体系,以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学校使武术的地位得到了 大大的提高,结束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基本无武术的局面。同时,使武 术能够进入到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并促进了对传统武术的整理和教材 的编写。

浏览2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