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得益于先人们留下的诸多健身功法和武术养生秘籍,下面为大家介绍 与武术有关的养生名著佳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终于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肢体运动与呼 吸吐纳相结合的“导引术”,用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下面这幅图就是1974年湖 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ti ijt扣电畔} tU 二d”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
全画长100厘米,宽50厘米,描绘了蹲、跪、坐、立等44个姿态各异的男女老少 人物全身像。不仅有呼吸、徒手运动,还有持械操练的具体术势。图中还有30 余处简单的文字注解,如标示动作形态的“熊经”、“信”(通“伸”,即“鸟伸”八“鹞 北”(鹞背)、“龙登”等,都是模仿动物身形的名称;还有标示“弓I”的“引聋”“引项” “引膝痛”“引腹中”等医治五官、肢体、内脏病痛的功式。此外,在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许多类似的仿生象形的健身操。如《庄了 -刻 意篇》的熊经、鸟伸,《淮南了 -精神训》中的熊经、鸟伸、猿越、虎顾等。到了名医 华佗时,可以说诸如此类的养生术已经流传开来,而华佗正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 上,基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则,结合气血、脏腑、经络等中医学说,经导引 动作加以精简提炼,编组了著名的“五禽戏”。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 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还能 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虎戏仿虎的勇猛刚威,可以增长气力(图2);鹿 戏模仿鹿在奔驰时反应迅速可以灵活腿脚(图3);鸟戏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愉悦 心情(图4);猿戏模仿猿善攀缘跳跃,可以敏捷身手(图5);熊戏模仿熊的卧倒翻 滚,可以畅通血脉(图6)。魏晋南北朝清谈与神仙方术盛行,养生家们除了热衷炼丹之术,同时也继续 传承发展导引养生术,如葛洪的《抱朴了》、陶弘景的《养性延寿录》等。其中陶弘
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
景提出的“吹呼唏呵嘘咽六字诀”与遗忘食气、咽气等以“吸”为主的运气锻炼方 法不同,开创了“呼”气锻炼的先河。陶弘景的观点:“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日长息。纳气有一, 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也。此,皆出 气也。”如图7所示,不同的口诀对应“金木水火土,心脾肺肾肝”,不同发音口型,唇 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隋唐盛世时期,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各种流派的导引养生术发展到空前繁荣 的程度,《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许多当时重要的医学典籍都记载了数以百 计的导引养生方法。同时,官方的医疗体系里也承认了导引按摩的地位,例如隋 唐的太医署就设有“按摩博士”,专门负责利用导引之法来祛病救人。图8为清人绘图,描绘了剃头师傅为顾客按摩的情形。两宋时期,由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加强,社会上对有些害人的金丹方术或者虚幻的成仙之道已经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同时,那些相对简单、精炼且有祛病强身之效的导引术却大受欢迎。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八段锦和宋初道 士陈希夷根据二十四节气编创的导引功法等。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 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 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 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这一时期的八段锦虽然没有定名,但内容已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八段锦的模板。到了清末,在《新出保身 图说・八段锦》的记载中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 动作套路。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元、明、清代是中国养生术日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期。其间有众多知名功 法,如元末冷谦的坐式“八段锦法”(不同于上面所讲的“站式”功法);周履靖在 《赤风髓》中记载的“五禽戏”(有别于华佗运动量较大的五禽戏),都是强调以意 念支配动作,通过动作调节呼吸。特别是明朝天启四年的《易筋经》,短短十二个 动作糅合了胸、腹、腰、背、四肢等各部位的锻炼与运气调息,凸显了内外兼修的 特点。易筋经十二式图以上这些名著佳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武术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现如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武术养生法也越来越受到武术家、平常百 姓和武术管理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套路以竞技武术的形式,格斗以散打的形式 占据了武术运动的“主流”,武术养生处于武术运动的“边缘”的格局逐渐在发生 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武术养生越来越凸显出它的 价值。传统武术养生研究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智慧力的集中表现,其中必然蕴含着 种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这些思维方法赖以产生的哲学内涵。 关注其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是透彻理解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必要步骤,武术养以数千年的深刻积淀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将是武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节 武术家陈盛甫易筋经养生练习法
我国历代著名武术家大多数喜练《易筋经》,将之看作看家养生功夫。陈盛 甫教授生前所传授的《易筋经》被武林人士称为地功门绝学之一,在地功门中又 称其为十二大劲功,偏于练力。练习时配合呼吸,运用内家功法,静中寓动,调节 身体内脏机能,练气练力,易筋通脉疏络,意、气、神并行,可达强身健体、祛病延 年、增强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养生长寿功法。陈盛甫先生寿近90时身体 仍然健壮,当与习此功有很大关系。下面是这套秘传《易筋经》功法的详细练习法。预备式:无我无为入定式每日清晨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场所,面向东方,迎着东升旭日,自然站 立,双手自然环抱于丹田处,调整呼吸,全身由头至脚逐节放松,通身不用任何拙力,采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静气宁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 念,使大脑处于一种似觉非觉的安静状态,无我无为,此即为入定式。待入定约四五分钟后,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进行演练。练习第一式如自我感觉已很纯熟时,方可继续练第二式,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第一式:按掌由预备式始,左脚向左横迈一步,两腿缓缓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两脚约成75。。双手由丹田处缓缓回收至身体两侧,两臂同时内旋,双掌同时向上翘起,使手臂与手掌问成90。,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传统武术养生方法集萃地向上翘起。吸气时,双肘微微上提微屈,双掌自然随之向上抬起;呼气时,双掌 随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压,气沉丹田,内劲直贯双掌。心中默数49次,意念随呼吸而行,且气贯两掌,整个动作须着力而行,一提一按是为一次,自会感觉有一种 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达肩弁穴。第二式:翘指接上式,双臂屈肘缓缓上提,至双掌与腰部平行时,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 下,再将双掌其余四指依次扣于掌心成握拳状,拇指着力上翘49次,意随呼吸而 行。以自觉从虎口合谷穴产生一种酥麻感传至肘部曲池穴为佳。此式实做起来 相当费力,但对于练习劲力、功力亦相当有效。学者切不可畏难而半途放弃。此 式尚有另一种练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两腿外侧,
浏览2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