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气功几千年来在促进中国人的身心健康、防病祛病养生延年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至今气功仍是数千万人修炼身心的一 种有效方法。然而不能不提的是,随着各门各派功法的诞生,随着某些气功师以 不纯的目的“出山”,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令人气愤的现象,一些所谓的气功大 师自我吹嘘,欺世盗名,编取财物,违法乱纪……一些练功者不辨是非,迷信愚味 甚至助纣为虐!这些现象给气功造成了不良影响,极大地损害了气功的形象。 同时我们从目前人们对待气功的态度上也发现,大家对气功还是存在很多认识 上的误区。气功在古代又被称为“吐纳”“导引”“胎息”“丹道”“行气”“服气”“食气”“吹 嘘”等。气功不仅仅是一种呼吸训练或“气”的训练。不少人认为通过练“气”可以 练就一身功夫,可以喉顶银枪、手劈青石、头撞石碑等,这是对气功的误解。也有很 多人将气功看成发放外气的训练方法。认为通过练“气”可以产生巨大的体外效 应,如诊病治病,甚至隔空击物、发功灭火等,这些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气功的误解。气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如果我们非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所谓“气功” 就是一门通过练气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功夫。然而在气功历代的发 展完善过程中,后来的气功又不仅仅局限于练气一种修炼方法,而与炼心神结合 起来。如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就记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真气从之”“呼吸精气”是 炼“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独立守神”是炼“神”。“炼神”逐渐被看成比“炼 气”更为重要。在气功三调——调形(调身)、调息(调气)、调心(调神)中,调心神 是关键。结合儒家、道家、易家,佛家生命修炼之“道”,可以看出生命修炼的根本 方法和目的就是修炼心神、心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功”倒不如称为“神 功”“心功”。二、气功的养生机理之 调身调身”是气功锻炼的三要素之一,是指练功者对基本身形和肢体运动的调 控,使之符合练功量度的要求,又称身形合度,主要是通过筋、膜、骨、肉之间合理 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一)旋转屈伸,调节脏腑,疏通经络注重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调身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之一。四种健身气功在 功法编排中有很多旋转屈伸的动作,尤其突出躯干的旋转屈伸运动。在《健身气 功-易筋经》中,很多术势都强调了脊柱的旋转屈伸,如“倒拽九牛尾势”,从腿到 腰到手臂的依次旋转用力;“打躬势”的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以模 仿五禽动作为特点的禽戏中,躯干动作更是体现了五禽的特点。如在“虎势”中,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屈膝下蹲、收腹含胸与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动作一气呵成,使脊柱形成由折叠 到展开的蠕动;“鹿抵”中腰部大幅度侧屈拧转,“鹿奔”过程中的弓背收腹等。注 重呼吸吐纳的《健身气功-六字诀》中,躯干运动虽然不大,但在各字诀中也体现 出对脊柱的中正调整,如“嘘”字诀中躯干的左右旋转动作,“咽”字诀中的展肩扩 胸、藏头缩项动作。在八段锦中,其“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势,脊柱在大幅度侧屈、 旋转中实现尾闾与颈部的对拉拔长;“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势,脊柱在大幅度的前 屈后伸中实现对躯体的良性刺激。(二)动其梢节,调和气血,强壮筋骨加强身体远端的小关节、小肌肉群的活动是健身气功在调身过程中的另一 特点,在健身气功中有很多有规律地活动指、趾、腕、踝、肘、膝的动作。如《健身 气功-易筋经》中的“出爪亮翅势”,荷叶掌五指用力张开与重如排山的立腕推 掌,以及两足的十趾用力抓地等动作一气呵成。“青龙探爪势”中,自然掌、龙爪 与握固的相互转化等。五禽戏中,指如钢钩的虎爪与虎扑的配合,灵巧的猿钩与 提踵的衔接,鸟翅的轻盈与提膝平衡的协调等,都体现出上下末梢肢体有规律的 运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手腕、手指的运动也有不同的表现。如“咽”字诀 中的立掌、旋腕、内扣等动作,都体现了肢体末端关节的运动。八段锦则更突出 了末梢肢体的锻炼,“左右开弓似射雕”八字掌的屈腕、竖指、掌心涵空与侧拉之 手的并拢屈紧相辅相成,“五劳七伤往后瞧”两臂、两掌的充分外旋,“攒拳怒目增 气力”的旋掌、握拳与十趾抓地的配合,都反映出了肢体末端小关节与小肌肉群 的多方向和劲力运动。动其梢节,可以调和气血,强壮筋骨。从我国传统医学角度来看,指端分别 是十二经脉的起点或止点,如,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足太阳膀胱经止于 小趾外侧,腕踝附近分别是十二经脉原穴所在,并有“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之 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如,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位于掌 横纹之桡侧凹陷处(仰掌);足少阴胆经的原穴一一丘墟,位于外踝前下方凹陷 处。肘膝处又分别是内气容易阻隔的部位,如,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肾有 邪,其气留于两胭(《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由此可见,有规律的梢节运动可 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通过肢体远端的运动,改善肢体远 端外周的血液循环,增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加强气血交换,还可增强肢体末梢 神经的调控能力,增强肌力,加强脑神经与四肢末梢活动问的协调性。所以,健 身气功通过很多有规律地活动指、趾、腕、跺、肘、膝的动作,从而达到调和气血、 强壮筋骨、健身养生的目的。(三)松紧结合,调节阴阳,平衡机体松紧结合是健身气功调身过程中的又一主要特点。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 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 松紧结合是传统医学中阴阳学说在健身气功功法中的体现。缵帝内鳓中对阴阳 与健康的关系有如下阐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均平,以充其形。”这就 是说,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使人不得病。健身气功 通过其特有的锻炼方式一一松紧结合,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的作用。健身气功是在柔和缓慢的状态下实现松紧结合的调身。在易筋经中的“倒 拽九牛尾势”,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为紧,属阳,这时两臂肌肉、背部和 腹部肌群以及下肢部分肌群都以收缩状态做功;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 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为虚,属阴,这时下肢、腰腹、肩、肘、腕等关节、肌肉依次 放松。再如,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势中,在开步时要体现心静体松、 舒适自然,属阴;开弓射雕时两臂要缓慢用力,保持牵拉,精神上给人以鼓荡之 感,属阳。“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中,在全身肌肉的相对紧张中,脚趾抓地,脚跟 提起,保持身体短时间内平衡,随之全身放松,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松紧结合 的调身特点贯穿于四种健身气功锻炼的始终。松紧结合,调整阴阳,平衡机体, 反映了健身气功动作导引的内在要求,遵循的是传统医学阴阳消长、相互转换等 基本理论。所谓,补偏救弊,扶弱抑强,都是旨在协调人体动态的阴阳相对平衡, 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在机体各部位相对放松状态下的 松紧练习,有利于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有利于习练者的精神放松,进而调节其神 经系统,改善或平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三、气功的养生机理之调息“调息”是习练健身气功的要素之一,是指主动地、自觉地调整和控制呼吸的 次数、深度等,并使之符合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养生也称摄生,即治未病,是运用 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调息与养生的关系在我 国的一些古文献中有明确阐述。如《庄了 -刻意》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 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 通过玉佩铭文介绍了古人希望通过行气达到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灵槲》中 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的记载。通过调息达到养 生的目的,可见于不同的称谓,如吐纳养生,服气养生等。健身气功的调息突出 一个“调”字,通过其所特有的呼吸和肢体配合的方法达到养生的目的。
浏览338次